文/本刊記者 徐翔
對于中國的航運業來說,“鄭和下西洋”一直是中國航運人的精神圖騰,“可以說,鄭和下西洋的宏大場景,現在已經重現。”廣東深圳鴻安貨運代理聯合創始人王海民從事航運將近20年,他見證了中國的航運業從小到大,從大到強的全過程,他告訴《中國儲運》雜志記者,他對此感到自豪。
王海民自豪的底氣來自一組權威的數據,根據交通運輸部的最新數據顯示,我國船東擁有的船隊規模達到2.492億總噸,從總噸位上超越希臘,成為世界最大船東國。
而中國造船能力也突飛猛進,根據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2023年8月公布數據顯示,前7個月,我國造船完工量2409萬載重噸,同比增長15.6%;新接訂單量4476萬載重噸,同比增長74%;手持訂單量12790萬載重噸,同比增長23.4%。三大造船指標均位居世界第一。
“在中國之前,希臘是世界上最大的船東國,但是過去十年,希臘有一半以上的新船是在中國制造的。”王海民表示,中國取代希臘,標志了全國航運中心從歐洲移向了亞洲。
“全球航運重心移到亞洲已經是個不爭的事實,但是作為新興的航運重鎮,技術和人才的滯后問題,也是不容忽視的。”上海飛瑞國際貨代市場經理丁淼對中國儲運雜志社記者說道。
中國航海學會常務副理事長張寶晨認為,到2035年我國智能航運技術與產業化總體可達國際領先水平,充分智能化的航運新業態基本形成,沿海遙控駕駛、自主駕駛船舶占比超過30%。
與此同時,有機構對國內幾所航運院校畢業生上船率做了調查,最高的上船率只有百分之四十幾,最低的只有百分之十幾。“實際上,海員招工難問題在全球普遍存在,尤其是高級船員”,張寶晨認為,企業要真正將海員視為第一資源和核心競爭力,為海員提供充分的職業保障,讓海員享受新時代美好生活,否則船員缺口難以彌補。
據了解,目前國內已有不少船舶公司在大力推動推進氫能、LNG、光伏等新能源、清潔能源在航運領域應用,以及推動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技術與航運業深度融合,發展智慧港口、智慧航道、智能船舶、智慧航運,提升航運業全要素、全鏈條數字化水平。
“這些技術都需要不斷地進行自主研發和投入才會有收獲,不是一日可成,但是需要日日為功。”丁淼補充道。
值得一提的是,提升我國航運業海鐵聯運也迫在眉睫,據了解,目前我國多式聯運量占全社會貨運量比例僅2.9%,其中海鐵聯運量占比僅為2.5%。中國海港只有1.3%的集裝箱吞吐量通過鐵路轉移到港口。對比之下,美國海鐵聯運量占全社會貨運量的40%,法國這一數字為35%。據測算,多式聯運占全社會貨運量比重每提高1個百分點,可節省物流成本支出1000億元左右。
“我國已經在不斷整合資源,加強海鐵聯運,提升效率的操作空間很大,而且相對技術突破要容易得多。”丁淼如是說道,他同時表示,羅馬非一日建成,中國想保持最大船東國地位,關鍵還是要發展經濟,畢竟經濟才是航運的地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