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段金宏 洪志超 張春艷 楊晨
“電子商務+商貿物流”模式正在成為重組農村要素資源、優化農業產業結構、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關鍵力量。基于農村電商物流模式存在的問題,本文提出了建設農產品標準化體系、加快培育流通主體、推進農產品產銷銜接等政策建議,以期加快農村電商物流模式在農村地區的推廣,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隨著數字經濟的應用和產業融合的推進,農業產業鏈橫向不斷延長,縱向不斷拓展,其發展迎來了重大機遇。農村經濟在原來以農業為主的模式上進行創新,涌現出休閑農業、觀光農業、“互聯網”現代農業等新業態。早期我國農村提供的產品通常自產自銷,很少流通到市場上去。這一方面是因為農產品不易儲存,農村的物流體系不完善,商業流通效率低,農產品運輸過程很容易損壞。另一方面是因為農村互聯網建設不健全,市場信息滯后,農產品難以銷售。以此以電子商貿平臺為基礎,打造農產品品牌,以商貿物流為依托,開通流通渠道,使農產品能夠進入市場銷售,同時提升農民收入,促進農村經濟發展。農村“電子商務+商貿物流”模式,即農村電商物流體系,由農村電商和農村物流體系協同構成,通過這兩個子系統的共同參與、協同發展能夠實現鄉村振興。兩者的協同程度直接影響農村電商物流體系生態系統的發展,當農村電商發展快于農村物流時,農產品的生產環節要快于銷售環節;當農村電商發展相較于農村物流滯后時,農產品可能無法滿足農村電商平臺用戶需求。因此,只有兩個系統協同發展才能實現農村電商物流體系的健康持續發展,才能發揮對農村經濟的協同促進作用。影響農村電商物流體系發展的主要因素可區分為外部因素和內部因素。內部因素存在系統內部,例如農村電商與農村物流子系統之間資源的互補程度。外部因素要更加多元化,不僅包括農村整體經濟、電商業和流通業的發展前景,還與政府政策息息相關。政府政策通常屬于積極外部因素,政府通過降低電商和流通業稅收,增加農產品補貼,可以很好地促進農村電商物流體系;但是政府政策有時也會產生負面影響,如政府對兩系統協同發展制定了限制性政策,導致兩系統協同發展受到阻礙。
農村電商物流模式是現階段推動農村發展中較為先進的模式,對農民收入提升、農村增加就業、農產品銷售、農村生活都產生了巨大影響。
2.1有利于解決農產品“賣難”的問題。農村經濟發展受限的一個原因是農產品難以售賣。因為農民獲取信息的難度比較大,由于信息不對稱,農民不能根據市場供需調節農產品生產,生產出的農產品往往銷售無門。當發展農村電商物流體系時,電商平臺可以將采購商的信息反饋給農民,農民可以將農產品兜售到全國市場,農戶與采購商之間的交流渠道被打開。電商物流大大縮短了農產品出售周期,使產品更快能夠面世。這種模式加快了農戶資金的回流,方便進行下一周期農產品的種植。
2.2有助于實現鄉村振興。鄉村振興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電商物流體系的發展推動了農村產業發展,有利于互聯網在偏遠地區的普及,有利于農村生活向現代化的轉變,實現了鄉村振興與脫貧攻堅有效銜接,實現了農村與城市間信息資源的流通,從而使農村呈現出新面貌。
2.3可以增加就業。農村電商物流體系的發展帶動了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促進了農村互聯網、物流配送、電商服務等相關產業發展。農村產業環境的提高反過來推動農村電商物流的吸引更多農戶加入電商物流體系,從而增加了農民收入,也吸引更多的年輕人還鄉創業,使地區人才回流,增加就業崗位。
農村電商物流模式開拓了農產品的銷售市場、調節農業產業結構,有利于提高了農民收入,促進農村經濟發展。但我國農村電商物流體系發展存在一些短板,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3.1農村電商物流基礎設施條件缺乏。我國疆土遼闊,不同省份都有農村區域分布,農村居民居住分散,導致全國性電商物流體系建設存在一定難度,農村電商基礎設施和信息設施建設不完善。加之農業生產周期長、農產品不易運輸的特點,投資者對農產品關注較少,農村電商物流體系建設的投資不充足。不完備的農村電商物流基礎設施阻礙了農村經濟的發展。
3.2農村電商物流專業人才短缺。農村互聯網普及率相較城市還有很大提升空間,很多農戶還沒有接觸電商平臺農村很大導致農村電商不能實現全覆蓋。并且農村中的年輕勞動力選擇去城市打工,留下來的大半是留守老人、婦女、兒童這三類人口。“三留人員”的知識能力和勞動能力有待提高,不能為農村電商發展提供支持。
3.3農業生產模式特性與電商特性存在天然矛盾。我國農業傳統生產方式有經營者分散、經營規模小的特點。通常生產單位以家庭為生產單位,這種由親緣關系連接形成小規模生產模式下,單個農戶獲取信息的渠道非常單一,依靠往年市場需求關系和價格進行生產決策。但是農產品市場已經實現了從供給市場向需求市場的轉變,農戶還沒有適應這種消費者為導向的快速變化,出現小農戶生產和大市場消費的矛盾無法調節的情況,農產品的生產和銷售容易出現偏差,這是導致我國農產品渠道難以穩定的關鍵,也是制約電商發展的主要因素。同時,農產品的自身特點也不利于農村電商的開展,因為農產品具有一定的時令性,種植周期相較工業產品要長,容易損壞不易儲存,而且農產品在運輸過程中保存條件非常苛刻,導致運輸成本高,這也嚴重阻礙了農村物流體系的完善。
3.4物流配送成本難以降低。城市居民居住相比農村更加集中,快遞站點覆蓋廣,快遞分發成本更低,物流體系更為健全。但是農村居民居住較為分散,幾百多人口的村莊可能分散在十幾個山頭,且農村交通設施不健全,有些農村還分散在山谷中,因此配送一次可能需要幾個小時。加之農村消費能力低,購買量分散,貨運量規模不大,所以物流成本難以降低,快遞村耗時耗力,物流問題成為農村電商發展的當務之急。
農村商貿物流體系是包含著農業生產資料、農產品、農村消費品的流通系統。構建“電子商務+農村電商”能夠使城市的生產資料、消費品流向農村,能夠使農產品實現生產到銷售環節,通過電子商務的資源整合能力,將產業鏈各環節的資源進行統一調配,形成線上銷售線下流通的渠道,進而倒逼農業轉型升級,實現農村經濟發展。
4.1建設農產品標準化體系。“電子商務+商貿物流”模式發展的基礎是農產品的質量。只有高質量的農產品才能通過電商平臺進行銷售,流向流通領域。因此,農民應加強規模化種植,在降低農產品生產成本的同時進行標準化管理,打造農產品品牌,推進農產品質量等級化,促使農業小規模經營向現代化經營邁進。同時政府可以設置專門機構,對農產品進行質量檢測和品牌認證,對農產品的包裝、標識標準化要求,建立農產品安全追溯系統。建設農產品標準化體系是推動“電子商務+商貿物流”模式長久發展的保證。
4.2加快培育流通主體。農村電商物流體系的發展條件是組織化的大中型流通企業。農村電商物流體系要突出流通企業的重要地位,流通企業要突出網絡覆蓋面廣、流通效率高、業務能力強的特點,要覆蓋批發市場和銷售市場。農產品流通體系要不斷提高組織化程度,實現電商、物流、農業產業化等龍頭企業間有效銜接,保存郵政傳統物流模式的同時創新農村物流體系,堅持供銷等傳統流通渠道的同時創新農村流通體系組織,發展農村經紀人、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專業大戶等新型農村流通體系。
4.3推進農產品產銷銜接。農村電商物流模式想長遠發展,要從多個方面努力。要保證農產品的生產與批發、銷售環節的對接,避免農產品滯銷或出現供不應銷的情況;大力推動農業與其他產業的融合,增加農業附加價值,開展生態農業、旅游農業等多樣化新業態;加快推動農民與廠商、餐廳、高校、酒店等各經濟組織的鏈接,使銷售市場更加多樣化;鼓勵集團消費對接、社區直銷菜店等產銷對接模式,與最終用戶建立穩定的產銷關系,保證農產品的長期穩定銷售。要解決好流通最后一公里問題,建立組織化產銷對接模式。
目前農村經濟發展中,存在農業小規模生產與國內大規模市場不匹配的問題。農村“電子商務+商貿物流”模式能夠使農村資源信息便捷流動,形成規模化、標準化生產經營模式,打通銷售流通渠道,為農民帶來增收的同時帶動了農村產業轉型升級,促進了農村經濟發展。未來我國要抓緊構建農村電商物流體系,為我國實現鄉村振興貢獻一份力量。
引用出處
[1]劉軍.商貿物流與電子商務融合發展水平測度模型研究[J].商業經濟研究,2017(08):71-72.
[2]何劍映.電子商務與商貿物流業融合發展探討[J].財經界,2018(14):42-43.
[3]郝新軍,沈朝陽.農村電商賦能鄉村振興成效評價與障礙因素分析[J].西安財經大學學報,2022,35(05):40-52.
[4]武曉釗.農村電子商務與物流配送運營服務體系建設[J].中國流通經濟,2016,30(08):99-104.
[5]張誠,張廣勝,王艷玲.政府減貧的農村電商與農村物流協同演化及政策優化[J].北京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19(01):98-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