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細雁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流通產業政策從計劃經濟型逐漸變成市場導向型發展,指引著流通產業經歷了流通規模不斷壯大,業態不斷創新,體制不斷深化,技術不斷提高,對外開放水平不斷提升。目前流通產業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的基礎性和先導性產業,未來我國的流通產業政策將繼續朝著流通數字化、組織化、綠色化、國際化方向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商品經濟由計劃走向市場。這一時期,政府關于流通體制的改革更多是為了適應經濟體制轉軌而進行的流通政策改革[1]。第六個五年計劃中提到改革流通價格體系以促進和調節商品流通、實行以稅代利制以進一步發揮稅收集聚資金和調節生產流通和分配的作用、同時發揮國營商業在商品流通中的主導作用。1987年至1993年發布《城鄉個體工商戶管理暫行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私營企業暫行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鎮集體所有制企業條例》《關于促進個體私營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文件,對流通業的所有制結構的調整,確立集體、私營、商業企業的合法地位給出了指導意見[2]。同時農村商品流通體制的改革工作也在逐步推進,1993年發布《國務院批轉國家體改委、商業部關于改革農村商品流通體制若干問題的試行規定的通知》等文件。1992年實行對外開放之后,政策重心逐漸往建設流通現代化、提高對外開放水平的方向發展。1992年發布《全民所有制商業企業轉換經營機制實施辦法》、1995年發布《指導外商投資方向暫行規定》《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
這一階段,我國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深化流通體制改革,利用加入W TO的機遇,同時有效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嚴重沖擊,提高流通現代化水平以及對外開放水平,促進流通產業升級。2002年發布的《“十五”商品流通行業結構調整規劃綱要》、2004年發布的《流通業改革發展綱要》提出,要深化流通體制改革、擴大國內消費需求,促進服務業健康發展以及規范流通行業發展。針對上述目標,相關部門發布《商務部關于促進中小流通企業改革和發展的指導意見》《商務部,國家開發銀行關于進一步推進開發性金融支持流通業發展的通知》《商務部關于流通服務業節能減排的指導意見》《商務部關于促進網絡購物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等指導文件。2008年以后,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國內外消費需求呈現萎縮狀態,投資信心低迷,流通業的發展面臨著挑戰[3],但也為整個流通業的重組以及結構調整迎來新機遇。這一時期發布了十大產業振興政策,力求振興流通產業經濟的發展,實現傳統物流業現代化轉型。
2012年,國務院在《國務院關于深化流通體制改革加快流通產業發展的意見》中首次提到“流通產業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的基礎性和先導性產業”。這一時期我國繼續深化流通體制改革,堅持“國內大內循環為主,國內國際雙循環”戰略目標,構建開放型的現代流通體系。首先,培育新增長點,發展新業態,促進國內商貿流通發展。2014年發布《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內貿流通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2015年發布《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進線上線下互動加快商貿流通創新發展轉型升級的意見》、2016年《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入實施“互聯網+流通”行動計劃的意見》。其次,改革農村流通體制,發展農村商業體系,助力鄉村振興。2015年發布《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農村電子商務加快發展的指導意見》、2016年發布《國家郵政局辦公室關于鼓勵郵政服務農村電子商務的意見》、2021年發布《關于加強縣域商業體系建設促進農村消費的意見》《關于進一步推動農商互聯助力鄉村振興的通知》,提出大力發展農村商業體系,增加專營農產品的農村商貿流通市場地市級覆蓋率,促進現代化農業發展。最后,提高商貿流通業的國際化水平,推進國內外市場一體化。2014年中共中央發布政府工作報告時提出抓緊規劃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擴大跨境電子商務試點,開創高水平對外開放新局面。2015年發布《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跨境電子商務健康快速發展的指導意見》《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俄羅斯聯邦關于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和歐亞經濟聯盟建設對接合作的聯合聲明,2022年國家發改委在《“十四五”現代流通體系建設規劃》提出,促進內外貿流通一體化發展。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相關政府部門頒布了一系列流通政策,不斷深化流通體制改革,構建開放型的現代化流通體系,未來我國流通產業政策繼續將朝著流通數字化,組織化,綠色化,國際化方向發展。
引用出處
[1]孫民罡,曲雪梅,劉永艷.論我國流通政策體系的優化與完善,2006(20).
[2]依紹華,鄭斌斌.中國流通業發展階段特征與未來趨勢,2020,22(04).
[3]楊行昌.金融危機下商貿流通業的挑戰、機遇與應對措施,20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