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嵇琳 魏芳 許薇娜 楊惠如
1.1山東省農產品交易規模。二十一世紀以來,山東省逐步由第一產業大省轉向第一產業強省。山東糧食總生產總量持續8年穩定分布在千億斤以上,農林牧漁業生產總值2020年首先突破萬億人民幣,鄉村公民人平均可支配經濟收入,在2021年第一次突破2萬元人民幣。據山東省商務廳統計,2021年山東省共出口1238.4億元農產品,為我國總出口農產品總量的22.7%,在不同省市內位列第一,且持續二十三年均為冠軍。2022年1-6月,山東省農產品總出口為654.7億元,實現了11.8%的遞增。其中,國際跨境網絡電商市場貿易得到了明顯發展,為山東對外貿易發展添加了全新的活力[1]。
1.2山東省農產品品牌。山東農耕歷史非常久遠、第一產業品類齊全完善、綜合品質良好,在歷史的逐步積淀過程中,產生了很多農業產品品牌。2022年3月2日,有43家知名農產品品牌上榜第一批“好品山東”名單,其中包括多個省知名農產品品牌,在國際市場競爭中凸顯出巨大的品牌價值。依托優勢品牌,近年來山東省統籌推動農產品品牌發展,積極探索農業品牌建設的“山東樣板”,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澎湃動力和強勁活力。
1.3山東省跨境電商人才發展現狀。2018年,《鄉村振興戰略規劃》明確提出了“鄉村振興人才計劃”。伴隨我國及各省市相應頒布的電商扶持政策、各項基建設施的完善以及全球消費時期的到來,跨境電商逐漸演變為新的“風口”,與之伴隨的則是更多、更高的人才需求。山東省目前僅有個別院校開設有跨境電子商務(本科)專業,比如山東財經大學,另有為數不多的院校設有跨境電商(專科)專業。高職院校跨境電商人才培養體系不健全[2]、跨境電商人才校企合作培育機制不完善以及職后培訓制度的不規范等都造成了當前山東省跨境電商專業人才缺口。
2.1強有力的政策扶持。近些年來,山東省全面落實國務院、黨中央的部署決策,推動跨境電商監管政策等創新,相繼出臺了《山東省跨境電子商務等新業態提升發展行動計劃》《山東省推動海外倉高質量發展實行建議》等,前后有7市獲批國家國際跨境電子網絡商務市場交易綜合測試實驗區,引進唯品會、京東、天貓、抖音等主流電商平臺落地,重點培育了35家跨境電商平臺、產業園、公共海外倉,統籌各級財政資金加大對主體建設、人才培育支持,行業生態持續優化,企業活力不斷釋放。從各市反饋數據看,2021年前11個月,山東全省跨境電商進出口同比增長了近18倍[3]。
2.2高質量發展的本土農業。山東一直以來都是中國的農業大省,有著豐富的契合農作物生長的資源以及顯著的地理優勢。省內重點種植玉米、小麥、花生等作物,實現了5300萬噸的年產量,位居全國前列。2021年、2022年山東省委1號文件相繼強調指出,要繼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并加大鄉村振興實施力度,加快推進“十四五”期間我省農業全產業鏈高質量發展,提升農業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
2.3穩定的內部經濟循環。我國在2020年全面爆發新冠疫情后,迅速在國內實施了全面抗疫舉措手段,這也讓中國逐漸發展成為2020年全世界唯一完成經濟正增加的重要經濟聯合體。對比2020年,2021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提高了8.1%,大于預期6%的目標,在全球重要經濟體中經濟增速較快。
2.4良好的外貿環境。“一帶一路”管理政策為中國農業產品國際跨境網絡電商發展,造成了重要發展機會。“一帶一路”沿線周邊地區國家第一產業物質能源充分多樣,進行第一產業合作的根本基礎牢靠,可以高效聯動中國和“一帶一路”沿線周邊地區國家的農業產品市場貿易,依賴“一帶一路”經濟分布帶,針對沿線周邊地區國家對農業產品的巨大要求,推動山東省農業產品國際跨境網絡電商的發展。在“一帶一路”大時代背景里,國際跨境網絡電商愈來愈逐漸發展成為影響全球經濟里全新的網上絲綢之路,并能夠在沿線國家互聯互通的“風口”上真正飛起來。
3.1農產品品牌培育不足。品牌化是農業現代化的標志,是轉方式、調結構的重要抓手。目前,山東省雖已有部分國內知名品牌,但農產品跨境電商中普遍存在品牌培育意識薄弱、知識產權缺乏有力保護等問題。此外,近年來山東省農產品在品牌維護和推廣方面的問題也造成了品牌效應的缺乏。目前,許多農產品國際跨境電商品牌,僅僅是保留方式上的客觀存在,公司并沒有真正關注品牌的宣傳推廣和保護,所以品牌作用無法有效發揮其真正的應用價值[4]。
3.2跨境電商相關基礎設施落后,流通成本較高。目前,山東省鄉村區域電子信息化布局計劃還有較大的改善分布空間。鄉村電子信息化基礎保障應用設施投資建設存在以下幾個問題:首先,成本費用綜合管理造成了鄉村區域互聯網網絡全面涵蓋不到位的疑難問題。網絡數字信號不固定是影響農產品跨境電商全面發展的主要問題之一;其次農村金融資源的凈流出,包括鄉村金融歧視等問題造成了農產品國際跨境網絡電商公司及其就業工作者獲得金融經濟扶持的作業難度增長,這也不益于農業產品國際跨境網絡電商行業總體規模的增加;再次是農產品國際跨境市場貿易針對交通運輸基本條件的客觀需求較高,當前山東省有關冷鏈交通運輸供應綜合能力還相對缺少,這從某種層面里也對農業產品國際跨境市場貿易造成了負面作用。
3.3農村跨境電商人才短缺。智聯公布的《2021外貿人才形勢研究報告》表明,中國對外貿易進口和出口交易市場的向好聯動了有關專業人才的使用要求增高,跨境電商運營崗位搶占第二位(占比14.3%)。傳統類型的對外貿易營銷一職的使用要求表現相比同時間降低發展趨勢,而國際跨境網絡電商經營綜合管理聘用要求總體規模較相比同時間劇烈大幅增加190.90%,專業人才要求結構改變和行業迭代產生對應[5]。當前,外貿市場上與日俱增的跨境電商人才需求面對的卻是畢業生不愿意返鄉或者留在農村、高職院校農村跨境電商人才培養體系不健全以及農村跨境電商人才校企合作培育機制不完善等客觀現象。
4.1樹立品牌意識,提高產品質量。發展農產品跨境電商,要高效、全面、大力使用數據人工智能專業應用技術,逐漸推進農業產品轉向自動智能化、人工智能化的生產加工方式。同時,還要不斷延拓農產品市場的產業鏈,經過農產品深層次加工來提升農產品國際跨境市場貿易的經濟產業總體價值和交易市場綜合實力。在運營過程中加強品牌認識和知識產權保護,參與各類助農活動及入駐更多自媒體平臺,擴大品牌知名度[6]。
4.2完善基礎設施,降低貿易成本。道路交通、通信等基礎保障應用設施的改善是農業產品國際跨境網絡電商發展的根本基礎,同時也是影響農產品跨境貿易活動的重要因素。同時,各地方政府及相關部門也需要大力配合,逐漸簡約化通關順序流程,減少關稅成本費用,為農產品國際跨境網絡電商市場貿易供應系統提供政務支持。
4.3加強專業人才培育,健全人才培養體系。要發展農產品跨境電商,專業人才不可或缺。因此,需要把國際跨境網絡電商經營綜合管理和品牌培養等歸入省內職業崗位村民有關培訓教育規劃中,經過專業運用知識下鄉、助農興農等行為活動使農業產品及有關專業工作管理者可以不收費接受高水準的國際跨境網絡電商教學培訓。此外,省內各高校(包括職業類院校)也應做好調研,積極了解地方農產品企業開展跨境電商業務的實際用人需求,開發并建設與實踐相一致的系統教學資源。優化課程結構,強化實踐教學設計,力求更好適應鄉村振興發展環境。與此同時,各級地方政府還需要確定相互對應的專業人才引入優惠管理政策,建立相關激勵體制,推動鄉村振興的進一步實施與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7]。
當前,山東省在農產品品牌培育、專業人才培養以及電商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雖仍有不足之處,但作為對外貿易的新業態,跨境電商未來發展機遇無限。各級政府及地方農產品企業應積極迎面挑戰,努力實踐農產品跨境電商發展創新路徑,以經濟的高質量發展賦能“三農”、推動鄉村振興,塑造制定鄉村振興的齊魯標準樣板。
引用出處
[1]趙逖.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村跨境電商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農業經濟與科技,2021,32(20):151-153.
[2]葉雨寒,高強.后疫情時代我國農產品跨境電商發展及對策[DB/OL].2021.
[3]黃冬梅,湯天啊.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跨境電商品牌培育對策研究[J].上海商業,2022,(03):39-41.
[4]孫琪.我國跨境電商發展現狀與前景分析[J].商業經濟研究,2020,(1):113-115.
[5]智聯招聘.2021外貿行業人才形勢研究報告[EB/OL].https://max.book118.com/htm l/2022/0510/8142022033004100.shtm,2021.
[6]李晶,韓振國.我國跨境電商農產品貿易的現狀、模式與展望[J].農業經濟,2021,(07):113-115.
[7]李秋燕.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跨境電商人才培養路徑探析[J].電子商務,2020,(08):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