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卜云峰 藍式賢 田宇 翟素娟 韓磊
產業鏈供應鏈的安全是推動國家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也是保障實體經濟的持續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內容,更是國家經濟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等因素引發全球產業重構的背景下,如何突顯產業鏈供應鏈的協同倍增效應,是當前產業鏈供應鏈研究的熱點話題。本文基于產業鏈供應鏈的管理實踐研究,結合產業鏈生態治理視角,從強鏈、補鏈管理的動因分析,聚焦在關鍵工藝技術,進行設備、材料及零部件等共性技術研發和試制,形成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機制,推動盡早攻克“卡脖子”難題,促進產業鏈升級配套、成果轉化及知識產權保護,培育出具有規模競爭力的企業鏈主,提高國產化比例,保障產業鏈供應鏈安全。
當前全球產業重構的大背景下,“逆全球化”正在加劇“斷鏈”風險,而以大數據、5G通信、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量子計算等為代表的數字化技術正在引發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導致在科技領域的競爭加劇,在產業鏈高端關鍵核心技術領域,“卡脖子”壓力和供應風險壓力阻礙中國產業進一步升級和經濟高質量發展。2022年,我國政府把維護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一方面,堅持短期應對與長期預防并重,全力以赴保障產業鏈供應鏈循環暢通,夯實“穩”的基礎。另一方面,補齊短板與培育長板同步,多措并舉增強產業鏈供應鏈的核心競爭力,增強“進”的動力。在高質量發展背景下,深入剖析供應鏈內外部環境變化給企業帶來的風險是如何影響企業供應鏈的運作,探討如何打造強鏈補鏈供應鏈戰略。
本文在高質量發展背景下,分析需求不確定的制造業產業鏈供應鏈風險,建立強鏈補鏈供應鏈模型,設計強鏈補鏈供應鏈評價指標,重新定義和構建,打造穩進的強鏈補鏈供應鏈,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產業政策要發展和安全并舉”“著力補強產業鏈薄弱環節”。為此,我國政府會議把“提升重點產業鏈自主可控能力”作為2023年工作的一項重點任務,明確提出圍繞制造業重點產業鏈,找準關鍵核心技術和零部件“卡脖子”薄弱環節,“一鏈一策”推進強鏈補鏈穩鏈,強化產業鏈上下游、大中小企業協同攻關,促進全產業鏈發展。提升產業鏈韌性,必須強化產業鏈協同創新。鼓勵產業鏈龍頭企業組建創新聯合體,以應用帶創新,以創新促應用,著力攻克“卡脖子”技術和產品。
2.1組織生態理論。供應鏈是企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和單元。從組織生態理論視角上看,供應鏈當作一個生態系統,其外在被復雜的環境因素所圍繞,形成供應鏈不僅顯示出生物特點:成長性、周期性、適應性,而且呈現出積極和智慧等特征。這種理性的特征所構建的生態體系在面對復雜的動態環境,逐步呈現出創新、生存、協同等系統特征。文中運用補鏈強鏈供應鏈模型論證了供應鏈所面對的企業發展共生關系。
2.2強鏈補鏈。強鏈:協同合作與重點工程并行,把產業鏈做大做強,中央企業深化開展上下游、企業間、企地間等合作,打造形成產業聚合優勢;同時積極協調推進投資規模大、輻射范圍廣、帶動作用強的重大工程、關鍵技術發展、重點戰略前沿項目建設,促進全產業鏈順暢運轉。補鏈:讓產業正常“轉”起來,使供應鏈可控。針對在疫情中產業鏈供應鏈暴露出的一些缺位、短板問題,國家機構梳理存在困難、精準施策,著力打通產業鏈堵點、暢通痛點、補上斷點,幫助解決物流運輸、資金周轉、消費下挫等難題,助力產業快速恢復正常運轉。
3.1影響因素
3.1.1國際市場環境對產業鏈供應鏈延續性的影響。半導體芯片產業是我國科技自立和經濟高質量增長的重要驅動力,更為重要的是芯片是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新興產業發展的基礎構件。
3.1.2產業鏈、區塊鏈等產業結構因素對產業鏈供應鏈延續性的影響。外部風險是很難預測且不可控制的,經濟波動大、產業政策轉型對某些供應鏈的影響就大,企業可能原材料短缺或產品成本上升,甚至使某些供應鏈發生中斷。供應鏈的運轉需要以產業鏈的市場需求為導向,市場需求存在著很大的不確定性,加大了市場需求的預測難度,影響供應鏈的正常運轉。
3.1.3自然因素對產業鏈供應鏈延續性的影響:疫情、地震和臺風對產業鏈供應鏈延續性影響,關鍵零部件缺貨等,這些種種因素都會導致人們日常工作生產業務的發展產生影響。如自然環境風險主要有水災、火災、地震等以及其他各種不可抗拒的原因所造成的損失,這些風險一般都是難以控制和預測的。
3.2構建強鏈補鏈供應鏈的五大路徑。重點突破產業鏈的關鍵瓶頸與產業鏈的打通是壯大產業能級、加快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也是實現后發快進、持續高質量發展的有力支撐。
3.2.1“以市場為導向,延伸供應鏈”。以市場為導向,延伸大中小企業供應鏈,引導企業完善供應鏈上下游企業利益共享機制;實施優質企業梯度培育工程,發揮“鏈主”企業帶動作用,推動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引導專精特新企業參與制造業強鏈補鏈,打造一批特色產業集群。這些企業長期聚焦于制造業核心基礎零部件、先進基礎工藝、關鍵基礎材料、產業技術基礎等領域,開展關鍵基礎技術和產品產業化攻關補上了產業發展短板。
3.2.2“以數字為驅動,打通數據鏈”。堅持數字賦能,打造“智慧腦”,數字經濟及企業數字化改造,是提高企業技術水平和生產效率的重要手段。“專精特新”企業要在數字化轉型升級中搶占先機。通過企業上云和工業互聯網建設等方式打通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間的協作共享能力,數字化轉型為企業帶來更高的生產運營效率、更快的市場響應水平和更大的價值創造,催生新業態,為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3.2.3“以金融為紐帶,優化資金鏈”。優化大中小企業資金鏈,強化對產業鏈整體融資支持力度,以平臺化管理商業模式為延伸;政府引導搭建區域供應鏈金融科技平臺,推出特色金融服務產品,暢通產業鏈資金流,以產業場景為基礎,使場景受控,不斷提升金融支持和服務產業能力,切實增強企業金融風險抵抗力,構建透明供應鏈金融風控體系,為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新活力。
3.2.4“以平臺為支撐,拓展服務鏈”。在強鏈補鏈產業鏈供應鏈的過程中,保障原材料、關鍵零部件供應是重中之重。“加強原材料、關鍵零部件等供給保障”也被寫入了政府工作報告。重點保障產業鏈供應鏈某一環節供應安全的同時,也要關注上下游整體配套能力的提升。以平臺為支撐,拓展服務鏈“補短板、鍛長板”推動產業鏈現代化,成果轉化及知識產權保護,培育出具有規模競爭力的企業鏈主,提高國產化比例,保障產業鏈供應鏈安全。
3.2.5“以人才為抓手,強化人才鏈”。強鏈補鏈產業鏈供應鏈的協同發展,形成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機制,需要靠一批技能人才,產業工人,技術人員。加強校企合作,聚焦在關鍵工藝技術,進行設備、材料及零部件等共性技術研發和試制,形成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機制,推動盡早攻克“卡脖子”難題。近年來,一些重點大學院所先后與相關行業頭部公司成立創新實驗室,關鍵核心技術研發方面的聯合攻關,以及基于產教融合的人才培養,是實現產業基礎高級化的重要舉措。如集成電路,芯片等卡脖子領域,必須走產教融合的路子,為產業輸送更多工程應用型人才。要建立企業與高校之間的互信和反哺機制。讓企業通過接收學生實習,挑選需求人才;鼓勵企業在高校設立獎學金、研究課題,讓高校的工程性人才培養更吻合產業需求。
3.3指標評價:
3.3.1強鏈評價指標:X1關鍵部件國產化率、X2自主研發率、X3科技成果轉化率、X4專精特新企業占比
3.3.2補鏈評價指標:Y1產品配套率、Y2產業工人受高等教育比例、Y3采購半徑、Y4采購響應速率;
3.4模型構建,并基于SWAR A的供應鏈安全與韌性因素指標評價。模糊綜合評價法是利用模糊數學的原理,把定性和定量指標結合起來的決策和評價方法,它能反映被評價對象在各個因素影響下的綜合效果,具體模型如下:1)動因:政治軍事因素;產業鏈、區塊鏈;自然因素。2)路徑:以市場為導向,延伸供應鏈;以數字為驅動,打通數據鏈;以金融為紐帶,優化資金鏈;以平臺為支撐,拓展服務鏈;以人才為抓手,強化人才鏈。3)結論:構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產業鏈供應鏈體系。文章分析強鏈補鏈供應鏈指標體系,并利用逐步加權評估分析比率法(SWARA)對供應鏈強鏈補鏈因素進行分析,對制定強鏈補鏈供應鏈的策略提出建議。SWARA的重要特點是能夠評估專家關于方法過程中加權標準的準確性。專家在評判標準和權重的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是每一個決策過程必不可少的環節,每一個專家專門制定每一個標準的優先級,然后考慮總結果,對所有因素進行排序。是一種新的多準則決策方法,在此方法中最高優先級將被分配給最具價值的準則,最低優先級將被分配給價值最低的評價準則。其基本步驟如下:
步驟1:對指標進行排序。根據專家意見,對N個指標進行排序,最有價值、最為重要的標準排在第1位,最不重要的標準排在第n位。
步驟2:確定指標的相對重要性。這一步驟要確定指標的Sj值,Sj值是指指標相對重要性的平均值,對于每一個指標,由專家將其與鄰近的下一個排名的指標相比,確定其重要程度。
得出值即為指標的最終權重值。
當前“逆全球化”正在加劇“斷鏈”風險,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在產業鏈高端關鍵核心技術領域,“卡脖子”壓力和供應風險壓力阻礙中國產業進一步升級和經濟高質量發展。強鏈補鏈是要使產業鏈實現分工有序,這就需要著重提升產業鏈不同環節協同性。如何構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產業鏈供應鏈體系是本文研究的重點,助力國家高質量發展中強鏈、補鏈、供應鏈戰略有效落地。
引用出處
[1]黃群慧.新冠肺炎疫情對供給側的影響與應對:短期和長期視角[J].經濟縱橫,2020(5)
[2]劉澤霖.可持續發展的供應鏈管理:打造新的核心競爭力[J].中國工業和信息化,2019.
[3]鄭江淮,付一夫,陶金.新冠肺炎疫情對消費經濟的影響及對策分析[J].消費經濟,2020,36(2):3-9.
[4]張喜征.企業供應鏈危機與經營風險[J].技術經濟,2002,(1).
[5]卜云峰藍式賢供應鏈安全與韌性的研究.現代商業.2023,(3)
[6]付玉,等.基于案例推理的供應鏈風險股及方法[J].預測,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