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藝琛
縮減政府開支,減少財政赤字,政府過“緊日子”成為政府改革的重要內容。政府采購不同于一般商業活動,政府采購的法治化、規范化,利于樹立政府形象和政府公信力。政府采購是政府事務運行的重要環節,雖然已經形成一定的采購規則,但在整體執行中仍然存在諸多問題。本文基于供應鏈管理理論探析政府采購優化路徑,以此降低提高采購效率,提升辦事效能,提增辦事效益。政府采購也被稱為政府行為,是指國家機關、事業單位等公共組織依照法定程序,通過財政部門直接向供應商付款的形式而獲取開展日常政務工作、為公眾提供公共服務等公共事務所需的產品、工程和服務的行為。隨著經濟的發展,用于支撐公共服務的采購不斷擴大規模,因此,優化政府采購,降低采購成本,強化采購監督,直接關系政府提供公共服務質量的高度,對政府公信力有重大影響。
“供應鏈”管理是企業管理中的重要理論,是從原材料到最終產品全過程管理在符合政府采購需求的情況下,在計劃、有效組織實現產業鏈各個部門之間信息流、資金流、物流整合與控制,能夠使其運行高效。政府采購與企業采購相比,主體多變,過程復雜,必須在嚴格的法制規范下進行。將供應鏈管理用于當前政府采購領域,體現高效政府的新公共管理理念。政府采購主要包含集中采購與分散采購兩種,我國政府采購多以集中采購為主,采購過程中包含了政府采購主管部門、采購機構、招標代理機構、評標委員會、審計部門、財政部門、供應商等,參與主體眾多,環境眾多,容易引發“權力尋租”“會員制”等現象利益沖突。同時,在政府供應鏈上信息不對稱、不完全也容易引發一些“暗度陳倉”“私定終身”等不透明、不公正問題。
1.部門管理頂層設計需進一步完善。我國的政府采購環節在頂層設計尚存在不足,《政府采購法》采購法中規定,集中采購部門是非營利事業單位法人,根據采購人委托辦理采購事宜。集中采購機構承擔集中采購任務,可以促進采購的專業化,更好地發揮集中采購的優越性,這就需要在采購部門管理體系、隊伍建設、責任分工等方面下大力氣,但在實際機構改革中資產管理部門往往容易被忽視。2.政府采購參與人責任意識不強。由于采購過程中缺乏激勵與責任機制,參與采購的機構多樣性,采購人員不穩定,采購人員專業化水平低,責任意識不強,工作效率不高。例如,在采購過程中,采購人通常在銷售商的推薦下直接購買產品,而非通過親自調研、論證對比等方式切實考慮單位實際需要,容易導致購買產品質量問題頻繁出現,進而影響政府公共服務效率。3.采購流程不夠規范,采購周期長。集中采購的弊端在于統一由資產管理部門集中采購,但政府內設二級單位眾多,每年集中采購的數目、環節眾多,采購任務繁重,容易導致采購周期長,影響日常公共管理工作的開展。另外,雖然上級對采購流程作出明確規定,但仍有部分政府單位未嚴格根據要求進行采購,在采購計劃、部門審批、采購標準等方面的執行不夠嚴格規范。
1.完善政府采購制度,規范集中采購管理。根據供應鏈理論,進一步優化政府采購流程,建立完善政府采購制度,規范采購目錄與采購標準,實施通用物品的集中采購。對于無采購標準的物品由需求單位與第三方專家評審機構雙審制度。建立穩定的供應商清單,加強對供應商的準入與推出管理。2.加強采購過程監督與事后責任追查。根據供應鏈理論,加強對政府采購過程監管,防止過程當中“暗度陳倉”“私定終身”等問題出現,加強社會監督、新聞監督、第三方監督等監督措施,對于招標公示不設置期限限制,采取終身負責制,有問題既處理,加強事后追查。同時,對于相關參與人員進行專業培訓與思想教育,提高參與人員的法律意識與責任意識,杜絕在政府采購供應體系當中發生“權力尋租”事件的發生。3.實行政府采購信息化,節約集中采購成本。充分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在辦公平臺、網辦大廳等開設采購申報網上辦事流程,用于采購申報、采購論證等環節,有效縮短采購審批時間。建立“互聯網+政府供應鏈管理”新模式,實現合同訂單、電子化采購、物流配送、驗收評審等采購過程信息化。4.加強對于證詞采購鏈外部資源管理。供應商集成化化管理也是提高政府采購效率的一重要途徑,將采購活動滲透到供應商的產品設計與品控過程當中,實現同步化運用是供應鏈管理重要思想,政府采購部門與供應商形成一致的、公開透明的行動,增強供應鏈的敏捷性。同時,與供應節點之間的供應商應形成良好的交貨情況、產品配送服務、產品優質售后降低維護成本,與供應商建立長期穩定、互利互惠的合作關系。
引用出處
[1]解永亮,李潔.基于供應鏈視角我國政府采購中的問題研究[J].內蒙古電大學刊,2021,No.187(03):11-13+27.
[2]陳文華,羅敏.供應鏈管理視域下的政府采購初探[J].湖南財經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0,26(02):48-50.
[3]解永亮.集成化供應鏈下政府采購管理研究[J].物流工程與管理,2019,41(06):73-74.
[4]陳梁.基于供應鏈理論的政府采購優化研究[D].浙江工業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