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影 周葉
本文從宏觀-中觀-微觀層面分析數字經濟驅動農產品冷鏈物流高質量發展的內在機理,在此基礎上分析數字經濟驅動農產品冷鏈物流高質量發展存在數字化基礎設施不完善、數字化治理體系不完善、監管難度大、農產品流通和企業數字化轉型存在信息不對稱以及數字創新體系不足等問題。最后,通過質量改革-效率改革-動力改革三個角度提出數字經濟驅動農產品冷鏈物流高質量發展的路徑,促進農產品冷鏈物流高質量發展。
數字經濟與農產品冷鏈物流融合發展是促進冷鏈物流行業產業數字化的必然選擇,為了更好地理解數字經濟是如何驅動農產品冷鏈物流高質量發展,主要是從宏觀層面:生產要素、資源配置方式;中觀層面:產業結構優化、跨界融合;微觀層面:平臺經濟效應和規模經濟效應等分析數字經濟驅動農產品冷鏈物流高質量發展的內在機理。
1.1宏觀層面:對農產品冷鏈物流的生產要素、資源配置方式產生影響
1.1.1以數據作為新的生產要素,提升農產品冷鏈物流資源配置效率
數據要素是數字經濟深化發展的核心動力。在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生產要素的組成有所不同。除了土地、勞動力、資本等這些生產要素,在數字經濟時期,計算機的廣泛使用以及數據處理能力的提升,使數據成為一種新的生產要素[1]。數字技術賦能農產品冷鏈物流行業,通過對農產品冷鏈物流的“產-供-銷”全鏈條過程的相關數據進行收集、存儲、整合、分析和應用,實現供需資源優化配置,驅動農產品冷鏈物流高質量發展。
1.1.2數字化精準配置方式,完善農產品冷鏈物流市場要素配置。數字經濟通過數字化平臺、物聯網、“云物流”等方式收集農產品冷鏈物流在不同的運行環節的供需信息和生產要素配置效率,提高了物流、商流、信息流、資金流各生產要素的流動性和匹配度,促進農產品供應商、農產品批發商、冷鏈物流企業以及農產品零售商進行產業鏈整合,延長產業價值鏈,減少交易成本和農產品損耗率。
1.2中觀層面:對農產品冷鏈物流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實現跨界融合的影響
1.2.1數字技術賦能農產品冷鏈物流,促進產業數字化。數字技術賦能主要是指農產品冷鏈物流企業應用新興信息技術進行組織結構調整、管理模式創新和策略調整[2]。人工智能、量子信息、云物流、區塊鏈等新興技術具有滲透性和外延性,使得其能夠滲透到農產品冷鏈物流的全過程,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加速農產品冷鏈物流行業向技術密集型和高附加值產業轉變。同時,數字技術與農產品冷鏈物流融合發展,加速農產品冷鏈物流產業數字化進程。
1.2.2數字經濟推動農產品冷鏈物流跨界融合。農產品冷鏈物流產業融合主要是指由于大數據技術的大量應用,改變了農產品需求、交易原有的市場邊界,導致冷鏈物流產業界限的模糊化甚至重劃產業界限的現象[3]。數字技術具有滲透性的特點,一方面,打破了傳統農產品冷鏈物流企業的內部邊界,通過互聯網平臺的模式實現資源和信息共享,拓展農產品冷鏈物流行業跨界融合的邊界;另一方面,數字技術滲透農產品冷鏈物流行業,促進冷鏈物流行業形成新的商業模式和生產新產品,實現高質量發展的目標。
1.3微觀層面:對農產品冷鏈物流產業的影響
1.3.1數字經濟驅動農產品冷鏈物流產生平臺經濟效應。平臺經濟是一種依托于平臺及平臺經營者的新型組織方式和商業模式,是數字化平臺協調市場資源配置的一種經濟形態[4]。隨著消費者數量網絡規模的擴大,對農產品需求逐漸個性化和網絡化,催生了“互聯網+農產品”“生鮮O2O”等新模式。互聯網平臺通過收集分析農產品供應商、冷鏈物流企業和消費者等參與主體的相關數據,經過大數據分析為不同的消費者提供更好的農產品和服務,使農產品冷鏈物流產業發展更好地實現乘數效應。
1.3.2數字經濟驅動農產品冷鏈物流產生規模經濟效應。數字經濟迅速發展的背景下,一方面,隨著農產品生鮮電商平臺、數字化基礎設施迅速發展、數字技術的大量運用,網絡市場快速增長,阻礙農產品市場發展的各種邊界逐漸瓦解,催生新模式、新業態,加速農產品產業向新零售模式轉變;另一方面,農產品的品類多元化、網絡營銷渠道的增加,進一步刺激消費需求,消費總量的增長擴大市場范圍和規模,從而產生規模經濟效應。
2.1農產品冷鏈物流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數字技術應用不足。由于農產品的保存對環境的溫濕度要求極高,要求從生產到銷售過程處于低溫保存狀態,而現實情況是農產品在冷鏈運輸過程的品質未達到我們的預期標準,最主要原因是物聯網技術、區塊鏈技術、云計算、5G技術等前期投入冷鏈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成本高、周期長和缺乏國家資金的支持,農戶合作社、農產品冷鏈物流企業、零售商等各方主體為了減少技術成本支出,降低數字技術的投入與應用,導致生鮮農產品在生產預冷、冷鏈儲藏、冷鏈運輸等多個環節發生冷鏈“斷鏈”問題。
2.2農產品冷鏈物流數字化治理體系不完善,監管難度大。農產品冷鏈物流產業數字化轉型會帶來數字治理難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第一,農產品冷鏈物流企業數字化轉型監管難度大。農產品冷鏈物流產業與數字經濟融合過程中,產生的新模式、新業態、新產品打破了傳統的市場邊界和現有的規則秩序,要求相關的市場監管部門創新的市場監管制度。第二,相關的法律法規不完善。雖然有關部門出臺有關于農產品冷鏈操作規范與準則,但是面對農產品冷鏈物流的數字化運作方面存在的數據安全隱患、數字知識技術產權保護等問題仍然沒有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
2.3農產品冷鏈物流流通和企業數字化轉型存在“數據孤島”問題。農產品冷鏈物流沒有建立全面的數字化冷鏈物流網絡體系,導致農產品流通和冷鏈物流數字化轉型存在“數據孤島”。具體來說,隨著“互聯網+農產品冷鏈物流”“農產品直播帶貨”等新模式的出現,消費者對農產品需求趨向多元化,更加注重農產品的品質與品牌。由于農產品數字信息平臺的不完善,沒有及時收集供應商、零售商和消費者的供需信息,導致農產品供需信息出現“數據孤島”,增加供應商和消費者的信息搜集成本,不利于農產品的銷售。
2.4農產品冷鏈物流數字經濟創新體系不足,整體數字化程度不高。從促進數字經濟創新發展的環境看,目前我國農產品冷鏈物流產業數字經濟創新體系整體效能還不夠強,數據技術創新要素在供應鏈上下游各主體之間尚未實現自由、充分的流動和組合;從數字經濟創新資源共享看,數字技術創新資源仍然存在著分散、重復和低效的問題,產學研合作數字技術研發效率低,大量技術研發資金投入產出效益卻不高;從數字經濟創新激勵機制看,相關的農產品冷鏈物流數字技術研發成果的知識產權和屬性不明確,從而影響了數字技術創新成果投入市場應用效果,導致研究人員進行原創性創新的動力不足。
3.1數字經濟推進農產品冷鏈物流效率變革,強化數字信息基礎設施布局建設
3.1.1加強農產品冷鏈物流數字信息基礎設施網絡布局建設。一方面,要加強城鄉農產品冷鏈物流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以節點方式強化農產品冷鏈物流基礎設施布局,促進城鄉冷鏈配送中心、物流中心、配送中轉站等信息聯系,構建支持現代農產品流通的多層級物流信息服務體系。另一方面,協同推進5G網絡基礎設施建設,提高物聯網的覆蓋水平和接入能力,促進農產品冷鏈物流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信息共享。
3.1.2強化高質量數據要素供給,提高生產資源配置效率。依托農產品管理公共服務平臺、互聯網平臺等載體,加強農產品流通數據的整合、分析和應用,支持市場主體依法對農產品、冷鏈物流企業、農戶合作社、消費者等數據采集、清洗、聚合、分析,提升數據資源處理能力,實現數據要素跨部門、跨地域、跨層級有序共享,提高生產資料的配置效率。同時,加快培育農產品冷鏈物流數據交易平臺,完善農產品在流通領域相關數據確認、交易、應用等規則,保護數據合法交易行為,提高數據要素利用率。
3.2數字經濟推進農產品冷鏈物流質量變革,整合冷鏈信息資源,加大監管力度
3.2.1加大數字技術成果的應用力度,整合冷鏈信息資源。農產品冷鏈物流涉及生產、加工、供應、運輸、消費等產業鏈環節,參與的經營主體眾多,存在信息不對稱等問題。通過將具有去中心化、共享機制、智能合約等特性的區塊鏈技術應用到農產品冷鏈物流中,構建智能集成化信息服務平臺[5],整合農產品全鏈條信息資源,解決農產品冷鏈物流信息不對稱問題,實現農產品信息可追溯和全程溫度可控。
3.2.2加強頂層設計,出臺數字冷鏈物流法律法規,加大監管力度。加強頂層設計,政府部門制定農產品冷鏈數字化保護制度,平臺反壟斷法,加強農產品數字化治理體系市場環境治理,知識產權和品牌商標保護。同時加快建立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監管體系,加強對農產品冷鏈物流企業數字化轉型的監管力度,實現農產品冷鏈上下游全鏈條全方位的監管,有效突破數字貿易壁壘,打擊數字經濟驅動農產品冷鏈高質量發展中存在的違法犯罪行為。
3.3數字經濟推進農產品冷鏈物流動力變革,提升數字技術創新能力,催生新業態
3.3.1建立創新激勵制度,提高數字核心技術研發人員的積極性。通過建立數字化協同研發平臺,整合冷鏈物流企業內外部分散的數字技術研發資源,打破數字核心資源的層層邊界共享數據資源,提高數字資源利用效率;實施相應的創新激勵制度和知識產權保護制度,保護數字技術研發成果,激活數字技術研發人員的創新性和創造性。
3.3.2加快冷鏈物流企業數字化轉型,適應新的消費模式。新的消費模式的出現要求農產品冷鏈物流企業對農產品的配送更加精細化、透明化、可溯源。傳統的冷鏈物流發展模式已經不適應時代的發展,要求企業以培育平臺賦能的新模式為導向,充分利用在冷鏈上下游數字化的信息和知識資源,發揮數字化平臺全要素、全產業鏈和整個價值鏈的連接優勢,促進企業數字化轉型,促進冷鏈物流企業高質量發展。
引用出處
[1]祝合良,王春娟.“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戰略背景下產業數字化轉型:理論與對策[J].財貿經濟,2021,42(3):14-27.
[2]關婷,薛瀾,趙靜.技術賦能的治理創新:基于中國環境領域的實踐案例[J].中國行政管理,2019,(04):58-65
[3]吳義杰.產業融合理論與產業結構升級——以江蘇信息產業轉變發展方式為例[J].江蘇社會科學,2010,(01):248-251.
[4]尹振濤,陳媛先,徐建軍.平臺經濟的典型特征、壟斷分析與反壟斷監管[J].南開管理評論:1-24.
[5]倪衛紅,陳太.基于區塊鏈的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集成化服務平臺研究[J].江蘇農業科學,2021,49(23):207-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