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網絡圈層已成為青年人主要交流場域,它體現的是青年在亞文化的影響下,以趣、利等組成的聚合體,包括圈子化和層級化兩方面的內涵。當下網絡“圈層化”的影響正在不斷加劇,影響范圍正在不斷擴大。相比于其他青年,高職學生因種種主客觀原因,更易沉浸在網絡圈層之中。因此,高職思政教育者更應當正確看待網絡圈層化所帶來的影響,面對其所造成的主體失語、調控失靈、認同失范等效度危機,應積極“入圈”把握學生的思想脈絡,“破圈”拓新學生視野,進而“造圈”營造良好的教育環境提升思政教育效能。
[關鍵詞]網絡“圈層化”;效度消解;紓困路徑;高職思政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DOI]:10.20122/j.cnki.2097-0536.2024.03.045
“人的本質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有人的地方就有各種不同的交流群體、不同的社交關系。網絡技術飛速發展以來,這種關系從線下延伸至線上,以“趣”成圈、以“趣”分眾的網絡圈層逐漸成為以“Z”時代為代表的青年人的主要交流場域。當前網絡“圈層化”正在不斷消解思政教育的效度,特別是在高職思政教育領域,青年人沉溺網絡圈層現象較為嚴重。清晰認識網絡“圈層化”對思政教育帶來的挑戰,積極尋求破圈之舉,是當下培育擔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的重要一招。在此形式下進一步研究高職思政教育的特殊之處,積極探索網絡“圈層化”下高職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破圈之法,以為提高高職思想政治教育效能提供有益之策。
一、網絡“圈層化”的內涵及其表現形式
圈層的概念最早出現在空間領域,但隨著用途不斷延伸已逐漸拓展至社會學、經濟學等領域。如今圈層還被用于網絡領域,以此形容網絡人群的社交方式,其內涵包括兩層:“圈子化,也包括層級化。”“圈子化”即指以趣、利,或以血緣關系為始發點的人群聚合,在此之中必然存在人與人之間使用權利的不平等、地位不平等特征,以此體現的便是層級化。網絡“圈層化”,多是基于一定的網絡媒介之上。青年以愛好集合以趣分眾形成的社交圈層,在圈層內部又因親密度和黏合的強弱程度出現層級區別。網絡“圈層化”所表現的是當代青年在網絡空間中所表現出的狀態及生活方式。根據其形成機制及維系紐帶的不同,當前青年網絡“圈層化”的表現形式主要為以下幾種:
以個人日常社交需要為中心的網絡圈層,該圈層是線下社交關系在網絡層面的投射。在此圈層中包括線下形成的親緣關系、職業關系、伙伴關系等等,其大多通過微信、QQ等網絡社交平臺體現。青年穿梭在這些社交網絡關系之中,根據這些網絡關系與個體的親密度不同,形成了以個體為核心的網絡社交化圈層。
首先,以“亞文化”為中心的網絡圈層。“亞文化”圈層則更體現出青年對于“趣”的選擇,處于該圈層之中的青年大部分出于自愿的選擇而匯集成圈,該圈層具有強烈的獨特性,并且圈內與圈外、圈與圈之間有明顯的界限。其次,以技術產品區隔為差異的網絡圈層。網絡圈層作為以多媒體技術為基礎的信息空間,多媒體技術和運載形式不同造就了不同的社交圈層,使用不同的媒介亦給其圈層打上了不同的符號。
網絡圈層的存在使青年在現實生活中無可存放的情感得到了寄托,同時也通過網絡圈層找到興趣集合,但網絡“圈層化”所產生的封閉性和同質性,所展現的娛樂化和商業化,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者無法將主流的價值觀傳遞至圈層內部也無法對受教育者進行引導和教育,久而久之思政教育將會面臨著效度危機。
二、網絡“圈層化”背景下對高職思政教育的效度消解
青年正處于價值觀形成之時,在這個階段他們敢于嘗試、有非常旺盛的分享欲望和個性,而高職的學生在此一般特性之上,還存在理想目標不明確、求知欲弱、思維盲目以及缺乏自信等特性,因此他們更依賴網絡求得慰藉,更容易構建出具有封閉性的圈層體系。目前,高職思政教育在網絡“圈層化”的影響下,面臨著主體失語、調控失靈、認同失范等效度危機。
(一)主體失語
主要表現為“圈層化”影響下魚龍混雜的圈內信息削弱了教育者的話語權,沖擊了受教育者的理性思維所導致的主體失語。首先,網絡“圈層化”的存在肢解了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完整性。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是連貫的具有體系化的語言,而圈層語言則是非連貫的、碎片的、缺乏邏輯的隨意語言,受到圈層話語的影響主流的敘事話語將會在復雜的網絡圈層中被消弭,系統的語言傳播體系將會在傳播中被中斷。特別對于意志力較弱的高職學生而言,長期地處于某一種網絡圈層中,會使其受到圈層無厘頭、無邏輯地思維方式所影響,進而無法進行長線地系統性思考,甚至厭煩進行需要長時間的學習活動,導致思政教師在教育過程中失語現象的出現;其次,圈層語言大多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出現,朗朗上口,在日常生活中多為學生所使用。而思想政治話語則是宏偉地、崇高地、連貫地,并不為追求時尚性和娛樂性的學生所關注,久而久之學生被圈層話語所帶來的輕松愉悅所馴化,使教育者的話語再難傳遞至學生心中;最后,網絡“圈層化”消解著主流價值話語,信息碎片化弱化主流價值影響力。圈層內信息過濾不足,以及過度商業化,令學生深陷信息爆炸之中,而這些信息大多都是碎片地、且存在尚未進行科學驗證博人眼球的現象,諸如此類的信息不斷轟炸著高職學生的大腦,在潛移默化中改變著學生的三觀,其帶來的后果則是學生將這些未知真假的信息奉為“真理”,而忽視思政教師對其的教誨。
(二)調控失靈
網絡圈層的封閉性以及同質性,導致受教育者無法深入圈層內部,無法及時疏導圈內學生的不良情緒,引導其思維的正向發展。首先,在圈內“同質吸引”的情況下,個體快速地與群體打成一片,并獲取共同的情感體驗,傳播相同的圈層話術。網絡交流場域被各種圈內話語所包圍,圈內的人固守著自己的小天地,用話語建造起交流壁壘,圈外的人也無法明晰圈內人的表達,無法掌握沉溺于其中的學生思想狀況,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無法傳播至內部,這無疑割裂了圈內與圈外的交流途徑,傳播主體與客體之間的鴻溝逐漸加劇,圈內交流與圈外交流成為兩種交流模式,教育者被隔絕于圈外;其次,無論是出于興趣愛好而加入的圈層,還是為了合群而加入的圈層,都存在“逃避社會壓力、尋求自我獨立”的現象,因此無論該圈層是否受到主流文化的接受,圈內青年們都以一種拒絕“入侵”的形式堅守自己的“舒適之島”,并對圈外信息保持著“免疫”態度。由此,思想政治教育者無法深入學生內心,對其進行深入的教育與引導。
(三)認同失范
網絡圈層內大眾文化的多樣性與自發性削弱思想政治教育的實際效果,導致圈內價值導向與思政導向相沖突,主流價值觀弱化。泥沙俱下的網絡信息噴薄而來,學生被混雜的網絡信息所裹挾,在眾多難辨真假的網絡信息中,尚在三觀形成階段的學生難以正確辨別,極易給其的政治認同、理想信念造成錯誤的引導。其次,網絡圈層是一個人人皆可以說話的輿論場,在該場域中嘩眾取寵行為甚多,理性討論少有。久而久之娛樂向的內容將會遮蔽學生對高尚精神和理想的追求,而淡忘對主流價值觀的踐行。
三、網絡“圈層化”背景下高職思政教育的紓困路徑
(一)教師入圈,構建平等和諧的師生對話關系
尊重受教育者主體地位,積極傾聽受教育者的個體訴求,摸查受教育者的思想脈絡,由受教育者的個體獨白轉為受教雙方的平等交流。“情感型交往是青年人網絡交往的主要形式之一”,大多沉溺于網絡世界,過分依賴于網絡寄托孤獨情感的高職學生,其現實情感生活常不盡如人意,例如原生家庭教育缺失、小初高時期被孤立、高考失利未進入心儀的院校等等情況,他們通過圈層交流,在興趣分享中脫離現實的不如意,寄托情感并獲得認同。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應該發揮共情心理,積極入圈了解受教育者情感、思想脈絡,根據其痛點對癥下藥;其次,要構建生活場景,教育者不說高屋建瓴之言,而是從受教育者切身實際以及感興趣的視角出發,貼近受教育者,增強親和力,增強學生對教師的信任感。
(二)助“生”出圈,破除“信息繭房”桎梏
首先,思政課堂要突出“體驗式”教育,令受教育者觸摸真實的美好,助其跳出虛擬的世界。在高職學生的思政教育中,教育者更應注重實踐教育方法。通過線下實地走訪、調研、參觀等形式將傳統課堂搬到線下,將理論變成摸得見看得著的實際體驗。以線下的真實感受擊破線上虛擬交往所帶來的溫情假象,令學生回歸最本真的自我。其次,相對于本科生而言高職學生對于理論的學習較為薄弱,單純的滿堂灌形式對于學生的吸引度不高。教育者要積極的轉變教育方式,多采用情景教育法、案例法等多元教育方法,構建切實與學生生活相關的教育小環境。學會理解學生的愛好,嘗試進入學生所喜歡的圈層之中,將圈層內容與課堂內容進行啟發性結合;最后,教育者要豐富課堂內容,課堂內容與時俱進,助力學生跳出信息封閉圈。網絡“圈層化”的封閉性,使沉溺于該圈層的學生只能接受到單方面同質信息,思想政治教育者應該積極破圈,為學生帶來更多圈層外的信息。用好課堂教學時間,充實學生精神世界、增長視野。例如教學內容要與時俱進,無論是時政新聞、社會話題還是學生所關注的二次元爆點話題等等,教師都應加以抉擇、提煉與思政教學內容相結合,在了解圈外新聞的同時,落實教學內容。
(三)再造圈層,構建正向交流陣地
首先,要構建積極地輿論交流陣地。當爆點事件發生時,教育者要把握好時機,注重引導開發。縱觀近幾年來引起全民大討論的爆點新聞,皆是反轉重重,而處于其中的學生就如激浪行駛的扁舟,浪往哪打觀點則站在哪方。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應把握好時機,結合高職學生存在思維盲目的弱點,引導學生在輿論事件面前能夠做到先觀察、思考而后下定論;再者,要構建同輩交流陣地。要重視對同輩圈層中話語領導者的引導,培養正向意見領袖,強調規范引領。圈層之中存在的分層機制,使圈內的核心人物有較高的話語權。思想政治教育者應該抓住圈內KOL這個主要矛盾,對其進行引導,與之建立長期交流機制,通過線下等交流形式及時掌控其思想動向,以關鍵少數影響圈層內的大多數。最后,要構建豐富多彩地校園文化圈。以多姿多彩的線下活動豐富學生的課余時間,如高職院校的學生多注重對技術的提升,學校應以此為切入點多組織相應的技能鍛煉社團,舉辦技能大比拼等活動,積極鼓勵學生將課堂中所學的專業知識用于實際生活之中,將學生的目光從線上拉回線下。
四、結語
網絡“圈層化”作為一種社會現象,是科技發展至今的必然結果。面對其對學生思想教育所帶來的種種挑戰,思想政治教育者應該抓住時機通過入圈、破圈、造圈引導學生,提升思政教育效能。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2]彭蘭.網絡的圈子化:關系、文化、技術維度下的類聚與群分[J].編輯之友,2019(11):5-12.
[3]張銓洲.“入世與出世”:青年群體網絡“圈層化”的困與策[J].中國青年研究,2022(3):89-94+43.
[4]王嘉,呂君怡.“圈層化”下的青年網絡愛國主義[J].探索與爭鳴,2021(3):115-123+179.
浙江同濟科技職業學院一般科研項目,項目名稱:網絡“圈層化”背景下高職思政教育效度消解與紓困路徑研究(項目編號:FRF23YB037)
洪瑤(1996.9-),女,漢族,浙江杭州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學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