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法學專業對學生的培養,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與發展的重要基礎。隨著新時代高校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與推進,傳統教學理念與形式已經逐步無法適應社會對綜合素質人才的需求,這對于高校法學專業來講也不例外。將討論式教學法融入到高校法學教學的進程中,不僅是充分彰顯“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更是強調“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思想,不僅可以有效的幫助學生學習、理解、認知、掌握法律專業知識,更能夠讓他們通過教師引導、群體討論的形式掌握理論應用于實踐的技能,使法學專業對人才的培養更具有實踐意義,也充分提升法學課堂教學效果的積極顯現。
[關鍵詞]討論式;高校法學;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DOI]:10.20122/j.cnki.2097-0536.2024.03.057
習近平法治思想對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人才培養和法治隊伍建設具有明確的要求,它深刻闡釋了新時代法治人才培養的目標使命、體制機制、基本路徑等現實問題,為推動法學教育高質量發展與法治人才培養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高校作為法學人才培養的搖籃,力求以高質量教學標準、多樣化教學形式、豐富性教學理論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輸送新鮮血液,這對于我國高質量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意義。雖然我國高校在法學教學進程中取得一定積極成果,法學專業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形成較好的結合,但隨著時代與社會的不斷發展和進步,對于法學人才培養的目標也有了更高要求。因此,高校法學教學要積極探尋更具有專業知識強化的教學形式,確保教學水平與效果能夠滿足構建新時代法治社會對人才需要的渴求。
一、討論式教學法概述
在高校法學教學的多種形式中,討論式教學法強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尊重學生的教學主體地位,通過啟發式教學思想在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構建討論互動的教學模式,以問題的設定、理論的引導、相互的討論來訓練學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認知與理解教學內容,并逐步提高學生自學能力與實踐推理能力。在教學實踐中,討論式教學法可以應用到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中,充分激發學生對法學知識研討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打破傳統的單一灌輸的教學模式,對于法學專業學生所需要的創新思維具有極為重要的培養意義。與此同時,討論式教學法還能幫助法學專業學生在養成相互合作優良品質的基礎上,鍛煉法言法語的使用水平,促進學生法學綜合素養能力的提高,最終實現高校法學專業育人成才的培養目標。
二、現階段高校法學教學活動的現狀分析
隨著新時代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推進,高校各門專業課程教學的改革力度也在不斷加強。但從法學專業教學的現狀來看,教學理念的陳舊與教學形式的單一成為掣肘教學質量的最主要原因,使得學生的升學與就業質量無法滿足新時代法治社會人才接班的數量與質量的需求,也極大的影響到社會對高校法學專業人才培養的認可程度。
(一)強調理論教學,忽視實踐教學
高校開展專業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向社會輸出實用性人才,努力實現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高質量建設與發展的目標。從教育培養的目的來看,法學專業教學也不例外,作為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學科門類,在具體教學進程中需要教師能夠將法學教學理論同教學實踐形成有機結合,確保學生能夠在深入理解理論的同時也能夠結合案例探析、解決法律實務問題。但從實際情況來看,很多高校受制于師資力量過少、教授學生比例過多等原因的影響,在具體教學過程中無法實現傳授與實踐的結合,使教學案例無法完全融入到法學專業理論講解的進程中,這對于開展討論式教學法形成極大地障礙。教師過多的強調對學生理論的單項輸出,只是將書本中的理論知識點以板書或幻燈片的形式讓其進行記錄和記憶;沒有案例作為指導與練習,學生無法精準辨析概念內容與分析核心知識點的異同,最終導致教學理論與實踐脫節,嚴重影響法學專業學生的未來從業之路,甚至影響到法治社會構建所急需的人才儲備。
(二)教學形式單一,教師與學生缺少必要的溝通和互動
現階段高校法學教學形式,主要表現為教師對學生單一性的理論傳授,缺乏形式多樣性與新穎性的教學過程,使得學生無法就理論知識點如何用、怎樣用的問題同授課教師進行溝通和互動。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展現出的被動角色,使本就抽象的法學專業知識變得更加生硬,讓他們逐步失去對法學專業課程學習的興趣。基于此,學生難以就專業知識理論知識形成創新思維,也無法拓展自己的實踐應用能力水平,最終僅以敷衍的態度和走捷徑的形式通過考核,極大影響到國家對于高校法學專業培養學生所設定的目標;從長遠效應來講,更會對現代化法治社會建設與發展的進程產生較為嚴重的影響。
(三)考核理念與形式同社會對法律人才的培養要求逐步脫節
現階段高校對法學專業學生考核的形式仍舊較為傳統,強調對理論記憶性考核內容比例較高,而對具有實踐性的案例考核內容所占比例較低,其原因在于學校要考慮到學生考核的通過率以及優秀率。因此,傳統的考核形式無法檢驗出學生法學理論功底的真實水平,也無法表現出學生在法學教學階段的綜合素養。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需要綜合素質能力高、理論功底雄厚、業務實踐能力強的法律人才,但現階段考核理念與形式同社會對法律人才的培養要求逐步脫節,成為現代化法治社會建設與發展的突出問題。
三、討論式教學法在高校法學教學中的應用路徑
新時代高等教育改革和發展,不僅要強調教學形式的創新、教學方法的改變,更要強調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能夠始終貫徹如一。對于高校法學專業人才培養來講,要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構建為目標,注重法學專業學生在理論功底與實踐能力兩個方面的綜合性培養,使他們能夠更好、更快、更有效的成為法治國家建設與發展的中流砥柱。
(一)教師應當加強教學理念的積極轉變
為了能夠實現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的更好銜接,高校法學專業教師應當從教學理念方面進行積極轉變,將法學專業學生綜合素質的全方面發展作為教學目標。法治社會的構建與發展,不僅需要法律專業人員具有扎實的理論基礎,更需要學生對社會出現的法律事件具有專業化認知和判斷,并在不斷積累的過程中具備逐步解決問題的能力。為此,教師要以“立德樹人”的理念作為教學活動開展的起源,強調法學專業要以服務于新時代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建設為人才培養的重要基礎,努力實現“教學服務于學生、教學服務于社會”的目標,加強法學專業學生“夯實專業理論知識、提升實踐應用能力”的培養力度。
(二)積極創新教學模式,將討論式教學法引入教學進程
高校對于法學專業教學的過程,不能僅注重學生對法學知識的單純記憶,也不能只強調學生考核的通過率與優秀率,而應當讓學生在專業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到法律知識對社會改革與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影響,對社會公平穩定、人民權益保障與幸福安康的重要意義。法學專業屬于人文社科門類,需要培養對象具有主觀的邏輯思維能力與客觀的理性分析能力,將討論式教學法引入到高校法學專業教學過程中,能夠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相互協作,通過多角度與多思維的研究,讓自我客觀理性的分析能力得到充分鍛煉,避免對案件進行先入為主的進行分析;在相互討論過程中,學生既應當避免趨炎附勢的追求教師的判斷思路,也要避免人云亦云的聽從他人見解,要強調充分發揮自我主觀邏輯思維能力,將案例分析當中的每一個細節能夠展現在事實認定與法律適用中。
例如,在講解“正當防衛”與“緊急避險”這兩個最容易混淆的概念時,教師首先應從兩個概念的書本理論中對學生進行講解,區分兩種不同的法律行為發生的條件、適用的對象以及如何適度的把握,并講清楚針對超出“防衛”與“避險”界限后,當事人如何承擔法律責任的理論問題;接下來可以引用影響全國的“江蘇昆山反殺案”這一案例進行討論,讓學生能夠在司法部所給出“關于正當防衛認定的具體事實”的解釋中,分析與討論本案對于“正當防衛”的認定以及責任劃分的具體細節;學生在討論過程中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使自我逐步養成相互學習與吸收借鑒的習慣,為自我知識理論的儲備和實踐應用能力的提高創造充分條件。
(三)積極引導學生開展行之有效的討論,在研討過程中完成既定教學任務
相較于傳統教學模式,討論式教學法適用的環境需要能夠讓學生感受到更多的寬松與自由。教師在學生相互討論的過程中,應當對討論的節奏以及狀況進行總體把握,避免過度討論或離題討論情況的發生,要確保討論的進程能夠符合討論式教學所要達到的效果,并以實現明確的教學任務為目標。在引導學生開展行之有效的討論前,教師需要結合討論的題目預先掌握學生對于該部分知識理論的理解水平,然后將課堂討論的教學案例提前通過線上教學平臺發送給學生。在課堂教學伊始,教師要以課堂導引的形式將案例作為教學內容講授的鋪墊,并設定案例當中所形成的事實和提出的問題讓學生結合所講授的理論知識進行交流討論。學生基于討論式教學能夠讓自己的法學思維變的更加活躍,在交流互助中補足自己在知識儲備當中的缺失、補齊自己在法律邏輯思維當中的短板,并助力合作意識得到不斷加強。
利用討論式教學法開展的教學活動,不僅能夠實現教學任務順利完成的目標,更能夠真正鍛煉法學專業學生的法律思維、知識學習以及實踐應用能力水平,進一步實現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社會的構建進行人才輸出的重要戰略,充分落實習近平法治思想當中“十一個堅持”所提出的重要要求。
四、結語
法治國家的建設與發展離不開法律人才隊伍的培養與構建,高校法學專業作為社會法律人才培養的搖籃,應當結合法治社會發展理念與實踐的變化而不斷做到與時俱進的改變。教師要努力脫離傳統法學專業教學理念的束縛,強調以“學生為中心”的思想認知,逐步轉變單一教學的形式,幫助學生不斷提升自我學習、主動學習的能力。討論式教學作為高校法學專業教學的重要形式,能夠更好的實現課堂教學的效率,能夠讓學生在教師引導教學的基礎上獲得更多實踐鍛煉的機會以及在更加輕松愜意的教學環境中將理論融會貫通、將知識應用于實踐。加強討論式教學法的應用,能夠讓高校法學教學更好的對接社會對于法律人才的實際需求,避免“理論脫離實際”的不良培養后果,真正落實高校法學專業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構建輸送人才的重要使命。
參考文獻:
[1]沈培培.關于高職院校法學教育改革創新的相關探索[J].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6):41-43.
[2]溫培財.當下就業形勢下我國高職法學實踐性教學的理性定位與訴求[J].課程教育研究,2019(43):254.
[3]賈蕊.高職院校法學課程教學模式改革探析[J].陜西教育(高教),2021(3):65-66.
[4]李芳芳.案例教學法在法學本科教學中的應用探究[J].法制博覽,2022(17):166-168.
2023年度廣東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項目名稱:基于超星學習通的PBL教學法在環境資源法學課程中的運用研究(項目編號:粵教高函[2024]9號)
2021年度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研究專項一般項目,項目名稱:高校思政課“三環五步”研討式教學模式探索與實踐(項目編號:21JDSZK107)
謝玲(1977.5-),女,漢族,湖南岳陽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法理學、環境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