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月香
【摘? 要】文化自信是初中語文課程核心素養的四大維度之一,《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版)》中明確了“文化自信是指學生認同中華文化,對中華文化的生命力有堅定信心”。鄉土資源作為區域性的文化結晶,是學生所熟悉的文化產物,很容易讓學生產生情感共鳴,促使學生深度感悟鄉土文化,有助于激發學生對家鄉乃至國家的自豪與熱愛之情,幫助學生樹立文化自信,強化學生的文化認同。因此,在日常教學活動中,語文教師應該善于挖掘和靈活應用鄉土資源,借助鄉土資源優化初中語文教學。
【關鍵詞】鄉土資源;初中語文;課堂教學
鄉土資源是學生出生和久居地區的地域特色,可以分為自然地理資源、人文歷史資源和社會發展資源三個部分,其體現形式是豐富多樣的,當地的自然景觀、文物古跡、地名沿革、歷史變遷、民間藝術、民俗風情、名人軼事、語言文化等都是鄉土資源的組成部分。由此可見,鄉土資源可以為語文教學提供多種形式的教學素材,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有目的性地尋找和篩選可用的鄉土資源,在閱讀教學、寫作教學、實踐活動中利用鄉土資源豐富教學手段,做好學生語文核心素養培養的同時構建高效語文課堂。
一、利用鄉土資源開展語文閱讀教學
(一)鄉土資源在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價值
在閱讀教學中引入鄉土資源可以豐富語文閱讀教學內容,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閱讀是一項主觀思考較強的項目,需要學生有一定的生活經歷和情感體驗沉淀,這樣才能更深入地理解作者要表達的思想,達到讀者和創作者通過文本內容進行靈魂對話的目的。教師在開展閱讀教學時借助和文本內容具有相關性的鄉土文化可以增進學生的見識,拓展學生的視野,并讓學生從自己所熟悉的鄉土資源出發去聯想閱讀文本的內容,激發學生的閱讀情感,最終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此外,鄉土資源的應用又可以幫助教師拓展閱讀內容,讓教師教學做到源于教材但高于教材。
(二)利用鄉土資源優化閱讀教學的策略
1.依托鄉土資源激發學生的閱讀期待
閱讀教學是在教師引導下由學生進行的文本解讀活動,其根本是學生和作者的雙向對話,好的閱讀教學應該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由學生去自主感知、主動思考、內化作者情感產生自己獨特的情緒,每一次閱讀都是學生和卓越人物的思想對話,讓學生產生閱讀期待,愿意主動去閱讀、去思考、去對話。然而傳統教學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學生的閱讀期待,閱讀變成了一個被動性行為。
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植入鄉土資源,一方面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另一方面可以讓學生回想自己對相關閱讀主題的認知以及相對應的生活經驗,以鄉土資源作為閱讀教學前的切入點激發學生的閱讀期待。
例如《中國石拱橋》這課的教學,這篇課文是一篇事物性社會科學說明文,在教學中會發現學生常常會覺得說明文類型的文本較為枯燥,不具有故事性,因此閱讀積極性較低,閱讀教學效率較差。而引入鄉土資源之后,教師可以以建成時間為順序由近到遠地為學生展示當地各種各樣的橋類建筑,讓學生回顧當地橋類建筑的歷史,在這一過程中感受當地社會發展的變遷,并在展示的過程中和學生互動:“同學們有沒有實際走過這個橋呀?大家知道這個橋是什么類型嗎?”“這是老師目前能找到的我們這里現存歷史最悠久的橋,大家有去游覽過嗎?大家猜一猜這座橋修建于什么時候?你覺得這個橋怎么樣呢?”隨后教師放出趙州橋和盧溝橋的圖片讓學生對比這兩座橋和本地現存歷史最久的橋,分享三者之間的異同和對趙州橋和盧溝橋的感受,教師還可以讓學生結合兩座橋的狀態猜測一下趙州橋的歷史,當學生得知趙州橋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后一下子就產生了興趣,不由自主地想要了解趙州橋的詳細情況。這樣的教學模式,一方面是以鄉土資源為切入點來導入新課內容,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另一方面又在潛移默化中為學生展示了本地的歷史發展和社會進步,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了自己的家鄉。
2.依托鄉土資源開展群文閱讀
群文閱讀是新課改背景下閱讀教學的大趨勢,通過群文閱讀可以讓學生在不同題材和體裁的閱讀文本的碰撞中對單篇文本產生更深刻的感悟。群文閱讀以“1+X”的理念,在教材內體現為單元整合、單元內一篇帶多篇的形式,在教材外則是一篇教材內文本帶多篇教材外文本的形式,鄉土資源為教師開展群文閱讀提供了大量的可用素材,教師可以通過發掘鄉土資源中的有價值文本內容來開展群文閱讀。
例如在八年級上冊《三峽》的閱讀教學中,本篇是一篇簡短的文言文,用生動精煉的語言描述了三峽四季的景色。教師在備課環節就通過本市博物館、互聯網等渠道搜集描述本市自然景觀的歷史文本,完成本課新知識點的教學之后提供給學生,拓展學生閱讀量,還可以讓學生結合《三峽》中所學的知識點和本地歷史文本內容來用文言文的形式仿寫自己家鄉的景色,從閱讀教學出發去探尋鄉土文化,從教材內容到家鄉的風土人情,讓課堂所學延展到實際生活中。
二、利用鄉土資源開展語文寫作教學
(一)鄉土資源在語文寫作教學中的價值
鄉土資源的多樣性為語文寫作教學提供了新的題材,家鄉作為學生出生和成長的地方,學生必然會對其有獨特的認同感和親切感,學生言之無物一直是初中語文寫作教學的難點,教師在寫作教學中發揮鄉土資源的情感價值,幫助學生挖掘和思考自己對家鄉的情感,可以拓展學生的寫作素材庫,讓學生將自己對家鄉的熱愛用文字表達出來,讓寫作內容言之有物、言之有情,提高學生的寫作質量,讓學生作文更具審美性和文化性。
(二)利用鄉土資源優化寫作教學策略
1.讓鄉土資源變為寫作對象
初中作文有寫景、寫物、寫事等不同題材的教學,在寫景的教學中教師可以挖掘本地的自然風光資源,在寫物的教學中可以利用本地的名勝古跡資源,在寫事的教學中則可以借助本地的人文風俗習慣。教師根據寫作教學目標有針對性地選擇鄉土資源,在寫作教學之前鼓勵學生節假日去參觀游覽當地的自然風景和名勝古跡,通過實地感受獲取真實的情感體驗,培養學生觀察能力的同時讓學生積累寫作素材,學生在觀察時可以隨筆的形式記錄自己的第一手情緒和寫作靈感,在后續的寫作中再對當時產生的碎片化感悟進行延展,創作情感真實的作文。
此外,不同的地方都有自己的地方性節日和風俗,這些獨特的人文風情是學生在成長過程中所親身經歷過的真實事件,教師可以讓學生回想自己在參與這些鄉土節日時的感想,是否發生過和地方風俗有關的印象深刻的事件,教師針對這些鄉土民俗和節日布置寫作任務,將這些符合學生學習需求和認知心理的鄉土資源作為寫作主題,讓鄉土資源變成寫作對象,在弘揚傳統文化的同時讓鄉土資源也能走進學生生活,增進學生對鄉土文化的認知,提升學生文化自信。
2.構建鄉土資源寫作素材庫
寫作素材的積累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教師要糾正學生在寫作前閱讀范文來仿寫甚至是編造虛構文章內容的習慣,學生沒有日常的素材積累就會導致寫作時捉襟見肘,文章事件作偽情感虛假。教師通過幫助學生養成日常積累的習慣,可以有效拓寬學生寫作素材和靈感來源,讓學生文章內容流暢自然。
鄉土資源作為學生熟悉且有情感共鳴的內容,一方面可以降低素材庫建立的難度,學生在素材庫建立中可以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另一方面學生可以結合自身經歷對鄉土資源素材庫進行篩選,選擇和記錄自己感興趣的鄉土資源內容。教師可以定期組織班級鄉土資源分享,創設“向外地人推薦自己家鄉”的情境,讓學生自主搜集鄉土資源并在分享過程中說明自己對所選擇的鄉土資源的感受。這種定期分享的形式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校園生活,還可以讓不同學生之間溝通討論自己對鄉土資源的感受,形成更強烈的思維火花,而學生又可以在他人的分享中見識更多的鄉土資源,積累更多的鄉土資源知識,建立自己可以用于寫作的鄉土資源素材庫。
三、利用鄉土資源設計語文實踐活動
(一)鄉土資源在語文實踐活動中的價值
語文實際上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教師的教學活動應該回歸到語文的現實屬性上,從語文教學內容出發推進學生實踐,拓寬語文學習和應用的領域,因此綜合性實踐活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就具有十分獨特且重要的價值。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版)》中指出:“教師要多角度分析、使用課程資源,善于篩選、組合課程資源,利用課程資源創設學習情境,優化教與學活動,提高教學效益;學校要整合區域和地方特色資源,設計具有學校特色、區域特色的語文實踐活動,落實學習任務群的目標要求,增強語文課程內容的豐富性和課程實施的開放性。”由此,在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設計中,應該重視鄉土資源在語文教學層面的建設和應用,在引導培養學生綜合素養的同時還能夠產生積極的社會效益,推進地方和校本資源的開發與建設。
(二)利用鄉土資源優化語文實踐活動策略
1.實踐原則
初中語文綜合性實踐活動應該把握以下幾個原則:重探究重應用、重過程重參與、重方法重體驗。
首先是重探究重應用原則。在使用鄉土資源開展語文綜合性實踐活動時,活動目的可以是解決學生自己的生活學習相關問題或身邊共同關注的問題,也可以是解決生活和學習中感興趣的問題,還可以是當下的時事熱點問題。總體而言,探究活動的設計應該基于學生的日常活動展開。
其次是重過程重探究原則。語文綜合性實踐活動中應該注重過程性評價,將活動過程作為活動開展的隱性目標,強調學生在綜合性實踐活動中的參與度和個人價值的呈現。
最后是重方法重體驗。開展以鄉土資源為主題的綜合性實踐活動需要學生將在語文課堂中所學的知識和能力進行整合,將課堂內外的內容結合,并讓學生將跨學科的知識融合和應用,在實踐中以鄉土資源為契機進入社會情境,了解家鄉并熱愛家鄉。
2.實踐形式
在利用鄉土資源開展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時,教師可以圍繞教材上的活動主題進行活動形式的設計,例如,八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綜合性學習《身邊的文化遺產》,教師可以創設“本市文化遺產推薦與評選會”的情境,將全班同學分組,每組同學通過組內溝通討論自由選擇要參與評選的文化遺產候選項目,教師向學生展示《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審批標準并簡化為一份“本市文化遺產名錄審批標準”,從文化遺產的優秀度、跨越度、稀缺度、承載度、原生度、瀕危度、知名度等多個維度展開評審,并要求學生從以上維度出發每組制定一份文化遺產申報提案,之后由小組代表用PPT的形式展示和說明本組的提案。整個實踐活動中借助詳細的評價維度讓學生在進行文化遺產的選擇時有更加清晰的脈絡,可以更有目的性地開展實踐活動,在這一過程中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還可以增強學生對鄉土資源的認識。
四、結束語
鄉土資源為初中語文提供了豐富多樣的教學素材,教師在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下圍繞教學目標在閱讀教學、寫作教學、綜合性實踐活動等方面深度挖掘鄉土資源的利用價值,可以在豐富課堂教學內容的同時提高教學質量,達到優化語文教學的目的。
【參考文獻】
[1]石青梅.初中語文教學中鄉土文化資源的應用研究[J].新課程,2021(17):51.
[2]易培培.巧用鄉土資源,優化初中語文教學[J]. 家長(上旬刊),2020(2):146-147.
[3]湯錦芳.基于鄉土資源的初中語文作文生活化教學研究[J].讀與寫,2020,17(27):97.
[4]曹雪丹.讓鄉土資源融入語文課堂——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創意設計[J].課外語文(上),2017(1):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