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振明 周琳 龍克威
筆者圍繞“體育走班制”教學的政策合理性,即基于《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義教課程標準(2022年版)》]等國家的有關文件要求,闡述“體育走班制”教學的合理性及適切性。
一、體育走班制教學對義務教育全納性、全面性和基礎性的體現
1.體現義務教育的全納性
從理論上講,與以往在行政班上同一內容相比,具有可選擇性的專項化內容更有利于落實全納性。從實踐來講,無論針對運動能力強的學生,還是針對運動能力弱的學生,均可開展有針對性的課堂教學。如,柔韌性好的學生參加了瑜伽,節奏感好的學生參加了踢踏舞,超重學生參加了柔道、美式橄欖球等,理論與實踐都證明了具有可選擇性的專項化教學為義務教育的全納性創造了更好的條件。
2.體現義務教育的基礎性
學校體育的基礎性是“按照國家的要求熟練掌握一項以上運動技能,使學生感受運動競爭與表現的快樂和成就感,掌握運動習得規律,學會健身和競賽方法,不斷實現運動技能遷移,促進他們根據需要拓展新項目,以適應終身體育”的本質內容。因此,引導學生感受體育帶來的樂趣和成就感,體驗運動習得過程并掌握運動技能,形成規律性;學會鍛煉方法并促進技能遷移等。這樣的基礎性在“蜻蜓點水、低級重復”的課堂教學中必定無法獲得,而在“具有可選擇性的專項化教學”的“體育走班制”下卻能得以實現。
3.體現義務教育的全面性
在義務教育階段,掌握2個及以上運動項目是難以實現的。全面性應該是身體素質和基本運動能力的全面發展,而注重基本運動能力、專項體能、“課課練”及全面發展的“體育走班制”教學可以促進中小學生身體全面發展。
二、“體育走班制”教學的問題意識與研究的邏輯起點
體育與健康課程并未也無法規定哪個運動項目是中小學生必學的,各地均是根據本地的體育師資、場地器材、地方文化等進行各不相同的課程教學。
如果學生在籃球教學中只學會了傳球、運球,而沒學投籃、搶籃板球等,就像極了“只學了幾何而沒學代數”,因為它們都是籃球的重要組成。為改變這一現象,需保證長時間系統性的專項技能學習,以幫助學生掌握籃球運動。讓不同的學生選擇不同的運動專項,進而促進學生在各自的專選班中學好專項運動,就是“具有可選擇性的專項化體育教學”,即“體育走班制”教學的學理。尊重并按照項目特征進行課堂教學正是“體育走班制”教學的問題意識與研究的邏輯起點。
三、“體育走班制教學”的目標指向
《關于全面加強與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的“健康知識+基本運動技能+專項運動技能”是對14年體育課程教學全過程的總要求,不同學段都有健康知識、基本運動技能和專項運動技能,但不同學段的目標和重點有所不同?!绑w育走班制”相同,也主張大、中、小學各學段都應在1~2項運動項目上系統學練,但這并不意味著1~2個項目的學練在大、中、小學各學段是沒有區別的,更不是在目標上混為一談的?!绑w育走班制”教學主張根據學生生長發育的階段特點、“身體素質發展敏感期”規律、學生不斷提高的認知水平、學生不斷強化的知識技能儲備因生制宜、與時俱進地教學,其對“健康知識+基本運動技能+專項運動技能”的要求也隨著年級和學段而不斷變化(圖1)。
“體育走班制”教學的“健康知識”是隨年級提高在知識廣度和深度上不斷提高的,但教學課時數大致不變;“基本運動能力”隨年級的提升,其發展的要求有所減弱,所用時間也相對減少;“專項運動技能”(專項體能訓練和專項技戰術)的學練比例隨年級提升逐步上升,各運動項目的教學都遵循這一要求。依據各學段的全局整體設計,健康知識、基本運動技能、專項運動技能形成梯次發展,以實現大、中、小學課程教學目標的有機鏈接,形成大、中、小學體育課程的“一體化”。
由此可見,“體育走班制”教學充分考慮了健康知識、基本運動技能、專項體能和專項技戰術在不同階段的目標、教學重點與學時比例的整體設計。此外,《意見》提出的“教會、勤練、常賽”以及“對體育教師的評價要從教了多少轉移到教會了多少”等思想正是“體育走班制”教學的理論遵循。
四、“體育走班制教學”與課程標準精神及有關要求相符
《義教課程標準(2022年版)》在課程理念上提出了“教會、勤練、常賽”,而無論是教會、勤練還是常賽都需要有充足的教學時間作為保障,為此,《義教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了“大單元教學”的要求并將其定義為“18課時及以上”,明確表達了“大單元教學”“有下限而無上限”的要求,《義教課程標準(2022年版)》增加單個運動項目學習時間的精神及要求與“體育走班制”教學完全吻合?!绑w育走班制”教學的初衷是徹底改變“蜻蜓點水、低級重復、淺嘗輒止、半途而廢”的不良教學形態和“大、中、小學體育課程斷裂”的問題,其與《義教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的“加強課程內容整體設計”的要求完全吻合?!绑w育走班制”是“可選擇性”的,是幫助學生能在最大限度上根據自己的愛好和特點選擇運動項目,這與《義教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關注個體差異”的理念完全吻合。
《義教課程標準(2022年版)》要求水平二至水平四教會的運動技能(動作)較多,到水平四時,這些動作(技能)都達到了較高的難度(表1)。
在課程標準關于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內容中,例舉的基本技能(或說是動作,不包括基礎知識、技戰術運用、體能、展示或比賽、規則與裁判方法、觀賞與評價等)有具體的學習內容。如,輪滑有16個動作,花式跳繩有28個動作,舞龍有38個動作,而中國式摔跤則有80個動作,這些動作都有學習的難度,一些動作都是新內容,大部分學生聞所未聞。所例舉項目,諸如舞龍、輪滑需要較大的場地,諸如中國式摔跤需要特殊場地,諸如速度滑冰、高山滑雪需要走出校門,等等。按運動技能學習規律和課堂教學的常識判斷,要學好運動項目,在一個18個課時的大單元里完成是不可能的,甚至在幾個18個課時的大單元里學會也是有困難的。因此,《義教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例舉的項目大都需要跨年級、跨水平乃至跨學段進行連續學習,且在每個水平或年級里還不只是一個大單元。如,要讓全校學生都學習掌握某一項運動,至少要有3~7個專項教師(如要教會所有學生中國式摔跤,在每個年級有4個班的情況下,一所小學至少需要4名中國式摔跤教師才能完成4個年級的摔跤課,中學需要有3名摔跤教師完成3個年級的摔跤課,還要安排好場地和器材)。
那么,要實現《義教課程標準(2022年版)》所提倡的連續不中斷的教學過程,又要達到較高的技能水平目標,就只能是部分學生學練中國式摔跤,而其他學生學練花式跳繩、輪滑、舞龍等,實際上,這已經開始了“體育走班制”教學模式。據此判斷,“體育走班制”教學與《義教課程標準(2022年版)》無論在課程理念、教程學理設計、學業達成要求上都是吻合的。
五、滿足六類專項運動技能中各選擇至少1個運動項目的要求
《義教課程標準(2022年版)》將專項運動技能分為球類運動、田徑類運動、體操類運動、水上或冰雪類運動、中華傳統體育類運動、新興體育類運動六大類,并對各類運動的學習提出了要求:在三至六年級,主要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從六類專項運動技能中各選擇至少1個運動項目進行教學,原則上每學期指導學生學練2個不同的運動項目,在重點發展學生各種體能的基礎上發展多項運動技能,以滿足學生多樣化的運動需求;在七至八年級,應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從六類專項運動技能的四類中各選擇1個運動項目進行教學,其中必須包括中華傳統體育類運動項目,原則上一個學期指導學生學練1個運動項目,在繼續發展學生體能的基礎上重點發展專項運動技能;在九年級,學??梢宰寣W生根據興趣愛好自主選擇1個運動項目進行為期1年的學習,保證學生初中畢業時掌握1~2項運動技能(表2)。
為落實《義教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上述要求,可設計“主學一項,兼學別項”的走班制教學排課方式,旨在確保每名學生都能學好一項運動技能的同時,也能接觸和學練其他運動項目(見表3)。
《義教課程標準(2022年版)》規定的學習內容中還有“健康教育”“跨學科內容”等,這些內容可穿插在“主學項目”合適的情境中按課時要求教學,也可安排在“兼學項目”的“風雨課”中教學。關于教學班級的形式,可在走班制的“專選班”內學習兼項,采取“教師走班制”的形式,即由擅長兼項的教師到“專選班”進行教學的形式。
由此可見,“主學一項,兼學別項”的走班制教學設計既能保證學生熟練掌握一項運動技能,又便于學生較為廣泛地接觸其他運動項目,實現了“主項不丟”和“兼項不少”的“雙贏”。因此,實施“體育走班制”教學會與《義教課程標準(2022年版)》小學中高年級至初中學校在6類或4類專項運動技能中至少各選擇1個運動項目進行大單元教學的要求之間沒有沖突,只有相輔相成。
“體育走班制”教學的初心是提高教學質量,實現“教會、勤練、常賽”,旨在匹配學生核心素養,實現教育教學高質量的《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與指導新時代體育課程教學改革的《義教課程標準(2022年版)》是完全一致的。體育教師應全面、深入學習和領會《義教課程標準(2022年版)》精神后,要回到體育課程教學改革的真問題和難問題上,潛心地了解實踐、了解一線,真正地面向一線、面向實踐,推進能解決體育課程教學困局和難題的真改革,而“主學一項,兼學別項”的“體育走班制”教學改革正是既符合《義教課程標準(2022年版)》精神,又適合中小學體育課程改革條件,是對未來體育課程教學方向的新實踐與新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