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根”與“魂”。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加強城鄉建設中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對歷史文化保護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強調“要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文化遺產”“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敬畏歷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態”等,這些重要論述為我們在城鄉建設中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傳承提供了根本遵循。2023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考察期間,在蘇州平江歷史文化街區開展調研,充分肯定了我省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工作,強調江蘇要加強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和創新發展,進一步為我們做好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指明了方向。
江蘇跨江濱海、水網密布,遺存星斗、人文薈萃,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形成了南秀北雄、多元融合的特質,具有獨特鮮明的歷史文化特色,同時江蘇人口密度高、城鎮密集、經濟發達,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工作任務艱巨。多年來,江蘇立足本底特色,注重保護與發展平衡、傳承與創新并重,保有了全國數量最多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和中國歷史文化街區。新時代新征程,江蘇要積極探索高質量發展背景下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之道,不斷推動形成“空間全覆蓋、要素全囊括”的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新路徑。
強基固本,筑牢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工作基礎
結合省情特點與自然稟賦,江蘇持續推動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初步形成以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為主干、各級文物保護單位為內核、其它各類遺產為枝葉的保護體系,為在城鄉建設高質量發展階段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奠定了堅實基礎。
注重制度供給,建立健全法規政策。堅持以法治護航,出臺系列法律法規、部門規章和政策文件,筑牢堅實法治基礎。2002年,《江蘇省歷史文化名城名鎮保護條例》在全國率先頒布施行,對歷史文化名城名鎮申報、公布、規劃等工作作出明確規定。2007年,《關于加強歷史街區保護工作的意見》出臺,在全國率先規范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工作相關要求。2009年,《關于進一步規范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申報認定工作的意見》出臺,細化了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認定標準和保護要求并明確了工作流程。
注重工作質效,完善技術支撐體系。堅持提升工作質效,逐步建立健全技術支撐體系。出臺技術標準,2008年和2014年,江蘇在全國率先出臺《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編制導則》和《歷史文化名村(保護)規劃編制導則》,推動保護規劃編制質量有效提升。推動規劃編制,組織編制省級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體系規劃,著力構建省級保護傳承體系;持續指導各地做好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規劃編制,基本實現保護規劃全覆蓋。強化智庫賦能,依托省內高校院所、行業專家,借助國內的知名專家與團隊力量,建立了一支高水平的保護傳承工作專家團隊,多角度持續提供專業指導。
注重統籌協調,提高要素保障水平。堅持從工作機制、資金支持、宣傳推廣等維度,加大要素保障力度。健全工作機制,指導各地落實黨委和政府主體責任,建立協調機制,統籌組織、落實、督促和管理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相關工作。強化資金支持,在省級層面加大財政資金支持力度,推動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和街區開展保護規劃編制和示范項目建設。2009年至今,省級財政累計下達專項資金約6.4億元,城鄉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利用水平得到有效提升。加強宣傳推廣,聯合省地方志辦公室編纂出版全國首部省域古代城市圖志——《江蘇古代城市圖志》,為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傳承提供重要參考依據。2014年以來,圍繞城鄉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等主題,舉辦多屆“紫金獎·建筑及環境設計大賽”。2019年以來,以歷史文化保護和特色風貌塑造為主題,創新舉辦多場“江蘇·建筑文化講壇”。
謀定而動,把握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工作新要求
當前,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的內容不斷豐富、要求不斷提升,對工作的保護范圍、活化方式、傳承路徑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迎來了推動保護傳承工作高質量發展的重大機遇。
貫徹落實國家新要求。2021年9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在城鄉建設中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的意見》,首次提出建立分類科學、保護有力、管理有效的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體系,做到空間全覆蓋、要素全囊括。2021年以來,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筑保護工作的通知》《關于加強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專項評估工作的通知》《關于做好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范工作的通知》等政策文件,指導各地積極探索保護傳承多元途徑。2023年12月19日,召開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座談會并通報負面案例,進一步加強工作督導,強化責任落實。
扎實推動江蘇新部署。結合國家工作部署與任務要求,江蘇深入探索創新理念與現實路徑,積極開展部署,推動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工作展開新局面。2022年4月,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在城鄉建設中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的實施意見》,提出建設具有江蘇特色的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體系。2023年11月,省人大頒布《關于在城鄉建設中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的決定》,是全國首部關于城鄉建設中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的地方性法規,緊扣國家“空間全覆蓋、要素全囊括”最新要求,提出建立種類更多、要素更全、系統性更強的保護傳承體系。
持續發力,推深做實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工作
對標新形勢新要求,保護傳承工作仍存在部門協同聯動不夠、部分資源尚未納入保護名錄、現行技術標準難以匹配實際需求等問題。我省《關于在城鄉建設中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的決定》的頒布實施,為相關重點難點問題提供了法治保障,也為做好下一階段工作指明了實踐路徑。新時期,我們將貫徹落實《決定》要求,推動江蘇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工作繼續走在全國前列。
壓緊壓實各方責任,推動保護傳承工作落實。做好省級與市、縣之間的保護傳承實施傳導,完成省級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體系規劃的編制、報批工作,指導各地制定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專項規劃和行動方案,明確保護傳承項目并納入年度城鄉建設計劃。加強對保護傳承工作的督查檢查,按照國家和省有關規定,建立健全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評估機制,定期評估各地工作與保護對象狀況,推動問題整改。
開展資源調查,建立省級保護傳承信息平臺。開展全區域全要素城鄉歷史文化資源調查,研究制定城鄉歷史文化資源調查評估和保護對象認定公布的具體辦法,指導各地全面開展資源調查,科學評估并認定公布保護對象,建立保護名錄和分布圖。積極推進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工作信息化建設,建立省級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信息平臺,研究挖掘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檔案的價值內涵,指導各地規范采集保護要素信息并動態維護,實現互聯互通、數據共享。
加強宣傳推廣和技術指導,凝聚保護傳承共識。多渠道開展宣傳推廣,推動各地結合中秋節等傳統節日開展宣傳活動,會同有關部門將保護傳承相關知識融入中小學教育內容及社會實踐活動。持續完善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案例集,宣傳各地創新探索和經驗做法。組織修訂歷史文化保護規劃編制導則,規范規劃編制相關要求。圍繞信息平臺建設、歷史文化街區消防安全水平提升等重點領域,組織開展專題研究,提高技術支撐水平。
(作者系江蘇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副廳長)
責任編輯:孫秋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