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勝軍,杜濤
高血壓性腦出血是一種較為常見的神經外科急癥[1]。50 至70 歲的年齡段是其高危人群,且男性患者較女性患者居多。情緒激動、過度使用腦力或過度疲勞等原因導致高血壓性腦出血的患者,血壓猛增,進而引發已經受損的腦血管破裂出血[2]。為了盡快清除腦出血引起的血腫,需要采取措施降低或解除血腫對周邊腦組織的壓迫和導致的次生腦損害,促進腦血液和腦脊液循環的恢復,減少顱內壓力。在常規神經外科疾病中,高血壓性腦出血發病率最高、病死率極高。微創手術的主要目的在于清除腦內血腫。在常規開放減壓基礎上進行微創手術可有效地控制出血并減少并發癥。在顯微鏡下進行微創血腫清除手術時,可采用傳統的骨瓣開顱、小骨窗、鎖孔等多種方式[4]。根據實際臨床經驗綜合,傳統的開顱術中,清除血腫所需時間較長,術中失血量較多,手術對身體的創傷較大,術后水腫反應較為明顯,且神經功能缺失嚴重,治療效果并不是最佳[5]。而微創小骨窗開顱顯微鏡下血腫清除術具有創傷較少、全面清除血腫、徹底止血以及較少失血量的優勢,手術時間也相對較短,患者術后恢復速度較快,住院時間更短,不需要二次顱骨修補。本次以110 例非腦疝形成高血壓腦出血患者為對象,探究給予微創小骨窗開顱顯微鏡下血腫清除術在非腦疝形成高血壓腦出血中的效果。
選取2021 年4 月至2023 年4 月入院的110 例非腦疝形成高血壓腦出血患者為對象,隨機分為人數一致的對照組和研究組。對照組患者男32 例,女23例,年齡50 至78 歲,平均年齡(65.54±5.30)歲,出血量(44.12±8.12)ml。研究組患者男31 例,女24 例,年齡50 至80 歲,平均年齡(65.57±5.22)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
納入標準:①符合高血壓腦出血的診斷標準;②身體允許手術;③知情同意本次研究。
排除標準:①凝血功能障礙;②合并嚴重肝腎功能缺陷;③繼發性腦出血、腦疝者。
對照組(大骨瓣開顱術)。給對照組患者使用整體麻醉技術,對患者進行氣管插管和靜脈穿刺等治療措施,使患者處于仰臥位,并使頭部傾斜到健側。在患者的顴弓上耳前1cm 進行切口,隨后進行頂骨骨瓣成形術,通過在顱骨上鉆孔的方式將骨瓣游離至顳側部位,取出骨瓣后清除腦內血腫且行徹底止血,清除血腫操作結束后放置引流管,縫合硬腦膜。
研究組(微創小骨窗開顱顯微鏡下血腫清除術),操作如下。
(1)給研究組患者采取局部浸潤麻醉方式,指導患者呈仰臥位姿勢,使患者頭部偏向健側,消毒。
(2)予患者做頭顱CT,利用CT 功能確定正確的血腫位置,記錄血腫大小和擴散范圍。
(3)在選擇切口時,患者的具體頭皮位置需要被確定,切口的大小為8 至10cm,然后要將皮肌瓣牽開,以便使手術區域的顱骨完全暴露,并在顱骨上進行鉆孔。
(4)使用銑床切割顱骨,打開一個大小約為3 至5cm 的小骨窗口,接著在硬腦膜上切割一個“十”字形的口子,再將大腦皮層切開約為1 至2cm,通過島葉進入血腫腔,利用顯微鏡直接觀察并使用吸引器清除血腫,隨后使用生理鹽水進行反復沖洗。
(5)當血腫沖洗后的流出液呈現透明清澈時,可以使用電凝止血技術,將硬腦膜復位并用具有水密性的縫合線進行縫合,然后再進行顱骨的復位固定,將引流管連接到無菌引流袋上,經過閉管4h 后再進行開放引流。
本次研究對比觀察兩組患者的血腫消除速度、手術持續時間以及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方面的差異情況。血腫清除率通過顱腦CT 查看血腫清除量,血腫量未達到30ml 則基本清除。通過對患者術后顱內感染和癲癇發生情況進行統計,可以得出并發癥發生率。
在進行數據分析時,采用了SPSS22.0 統計軟件進行處理。對于計量資料,使用了t 檢驗,并通過t值和P 值來表示結果。而對于計數資料,則采用了卡方檢驗,并通過百分比來表示結果。當P<0.05 時,即可認為結果具有統計學意義。
這次研究比較兩組患者血腫清除率的觀察結果,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的血腫清除率要高于對照組患者的血腫清除率(P<0.05)。見表1。

表1 研究組和對照組血腫清除率對比[n(%)]
本次研究比較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結果顯示,研究組和對照組對比,前者手術時間更短(P<0.05)。見表2。
表2 研究組和對照組的手術時間對比(±s)

表2 研究組和對照組的手術時間對比(±s)
組別例數手術時間研究組5528.56±5.02對照組5547.35±3.25 t-23.301 P-0.001
本次研究統計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根據情況得出,研究組和對照組對比,前者并發癥發生率更低(P<0.05)。見表3。

表3 研究組和對照組的并發癥發生率對比[n(%)]
高血壓性腦出血通常發生在患者進行體力活動、情緒激動或用力排便等情況下。50 至70 歲的年齡段是其高危人群,且男性患者較女性患者居多。高血壓腦出血在短時間內就能給患者帶來極大傷害。其臨床表現不同患者也表現有些許不同,主要根據患者的出血部位以及出血量表現不同。根據實際臨床案例總結經驗,一般情況下,高血壓引起的腦出血患者會突然出現劇烈的頭痛,感覺惡心并嘔吐,情緒變得不安躁動,還有可能會昏昏欲睡甚至昏迷[6]。隨著血腫的增大,患者的瞳孔會經歷不同的變化。在疾病剛發作時,患者的兩側瞳孔會收縮,然而隨著血腫的擴張,患者的腦水腫加重,顱內壓力增加,血腫側的瞳孔出現擴大的現象,這是腦疝的表現之一。接下來,患者可能會出現呼吸困難,脈搏變得緩慢,血壓上升,最終導致中樞系統功能衰竭[7-8]。該情況可能導致腦小動脈痙攣,從而引發高血壓腦出血,導致患者腦內遠端腦組織缺氧和壞死,最終導致腦出血的發生。由于腦內動脈壁的脆弱和中層肌細胞以及外膜結締組織的稀疏,導致缺乏外彈力層,這就是為什么高血壓腦出血的發生率比其他內臟出血更高。另外由于腦血管狹窄等因素造成腦部血流不通暢也是誘發高血壓腦出血發病的重要原因。為了盡快清除腦出血引起的血腫,需要采取措施降低或消除血腫對周圍腦組織的壓迫和繼發性腦損傷,促進腦血液和腦脊液循環,并降低顱內壓。如果不及時有效地進行降低血壓,可能會發生并發癥,甚至危及生命。治療高血壓性腦出血患者主要采用清除顱內血腫的方法,以達到降低顱內壓力的目的[9]。治療高血壓腦出血的手術方式有多種,包括傳統的大骨瓣開顱手術和小骨窗開顱手術等[10]。這些方法在臨床上被廣泛應用。由于血壓升高,腦血管阻力變大,造成腦部供血不足而發生腦出血。對于患有高血壓腦出血的患者,微創小骨窗開顱顯微鏡下血腫清除術在治療腦疝形成方面更為適宜,而對于非腦疝形成高血壓腦出血患者,則可獲得更為顯著的療效。根據實際的臨床經驗總結,傳統的開顱手術中清除血腫所需的時間較長,失血量較大,創傷程度較高,并且術后會出現較為明顯的水腫反應,會加重患者神經功能的缺失,影響患者的恢復[11-12]。而微創小骨窗開顱顯微鏡下血腫清除術是一種創傷較輕、全面清除血腫、徹底止血且失血量較少的手術方法,手術時間也相對較短,患者術后恢復較迅速,住院時間短,能盡快恢復局部供血和供氧功能,且術后并發癥較少,不需要二次行顱骨修補[13]。
本次研究以110 例非腦疝性高血壓腦出血患者為例,將患者隨機平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予對照組傳統大骨瓣開顱手術,予研究組運用微創手術,在顯微鏡下進行小骨窗開顱手術,以清除腦內血腫,術后比較兩組手術時間和術后并發癥,以及血腫清除率。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的血腫清除率要高于對照組患者的血腫清除率,研究組和對照組對比,研究組手術用時較短,且并發癥發生率更低。由此可見,微創小骨窗開顱顯微鏡下血腫清除術具有明顯優勢,相較于傳統大骨瓣開顱手術,在清除患者血腫方面效果更加出色,能夠更全面地清除患者血腫,從而有效降低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的風險,有助于患者更好地康復。
綜上所述,非腦疝型高血壓腦出血中給予微創小骨窗開顱顯微鏡下血腫清除術,能夠有效減少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具有實際應用價值,清除血腫更全面,且手術時間較短,能幫助患者更快恢復,可在臨床上廣泛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