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成芳娣
超重是指可損害健康的異?;蜻^量脂肪累積。肥胖是指由于機體攝入的熱量多于消耗量,使體內脂肪堆積過多或者分布異常,尤其是甘油三酯積聚過多而導致的一種狀態[1]。肥胖及超重是世界衛生組織確定的十大慢性疾病之一,由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全球范圍內超重及肥胖人群呈逐年上升趨勢。世界衛生組織指出[2]:超重和肥胖是全球引起死亡的第五大風險,全球每年“胖死”的人至少達280 萬人,因此肥胖、超重已經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事實上已經成為公共衛生危機,科學減重刻不容緩。女性在生育期間積累的脂肪是導致成年女性肥胖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孕婦蓄積較多的身體脂肪,從而增大了產道阻力,組織彈性相應減弱,以上為自然分娩時造成的。故此孕婦會較容易出現宮縮乏力、大出血及新生兒窒息等,還可能會形成脂肪肝,甚至影響肝功能[3]。因此從長遠剖析,在我國圍產保健事業的重點工作中,預防孕前肥胖及超重孕婦發生妊娠不良結局工作已成為重要工作之一。本文注重探究孕期規律運動及飲食對肥胖及超重孕婦體重管理效果及妊娠結局的影響,見下文報道。
選取該院2022 年1 月至2022 年12 月收治的766 例肥胖及超重孕婦,分組方式:隨機數字法(對照組n=383,觀察組n=383)。對照組年齡23~34 歲,平均年齡(28.57±2.55)歲,孕周10~28 周,平均孕周(19.23±1.58)周;觀察組年齡22~35 歲,平均年齡(28.59±2.54)歲,孕周10~28 周,平均孕周(19.26±1.56)周。本研究經倫理委員會批準,組間上述對比(P>0.05)。
入選標準:符合《2016 年中國超重/肥胖醫學營養治療專家共識》[4]中超重及肥胖診斷標準;妊娠期婦女;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年齡<18 周歲;飲食障礙者;存在認知障礙;配合度不高。
對照組予以飲食干預,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予以孕期規律運動。
1.3.1 飲食
①控制總能量的攝入。營養師根據孕婦體重、活動強度、體力等計算其每天供給的最低能量以及微量元素等,使飲食供給的能量不高于機體實際消耗的能量。
②調整飲食結構。增加蛋白質、蔬菜和水果的攝入,減少高糖、高脂肪和高鹽食物的攝入。合理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攝入量,避免過多的精制糖和淀粉,可以選擇全谷物食品,如糙米、全麥面包和燕麥等。
③限制脂肪。限制動物性脂肪的攝入,少食動物油,減少油炸食品、過油食品、奶油蛋糕等食品;減少在外就餐,奶類以低脂奶為宜;烹調方法,忌用煎、炸等烹制方式,采用蒸、燒、煮等少油的烹調方式。
④適當限制碳水化合物的攝入量。應嚴格限制巧克力、糖等食物的攝入,選擇谷類食物,并優先選擇血糖指數低的碳水化合物食物。
⑤分餐采食。通過分餐采食,每日將飲食分成5~6 餐,每餐食量適中,建議每天食鹽攝入為3~6g為宜。
⑥膳食纖維的供給。全谷類食物、芹菜、豆類、菌類、魔芋等食物富含膳食纖維,可適當增加,每日膳食纖維的供給達到25~35g 為宜。
1.3.2 孕期規律運動
根據孕婦的體力、身體狀況制定運動方案。①有妊娠期運動禁忌證的孕婦除日?;顒油?,如宮頸機能不全、胎兒生長受限、前置胎盤、持續陰道出血、先兆早產、胎膜早破等禁忌證,不建議進行規律運動。且身體素質較差的孕婦,運動強度應從低強度開始。②在12 周以前,指導孕婦進行慢跑、散步、太極拳等節奏較慢的運動,不可做跳躍、跑步等運動幅度較大的動作。③在12 周之后,孕婦應當采用游泳、瑜伽、慢走、慢舞等一些動作較輕的運動,運動幅度一定要小。在運動之前,將身體慢慢放松至舒適狀態。孕期運動以中等強度為宜,即運動時感知運動強度評分應為13~14 分,心率達到心率儲備(HRR)的 60%~80%,每天或一周至少4d 進行20~30min 的中等強度運動。④在孕晚期時,應該做一些動作較緩的運動,比如伸展運動,加強手臂、腿部、盆底肌肉的訓練,動作一定要輕緩。
①各項指標。在干預前、后對孕期腹圍增長、體重、孕期增重、BMI 進行記錄。②妊娠結局。對妊娠糖尿病、早產、新生兒窒息發生情況進行記錄。③血脂水平。兩組孕婦在干預前、后空腹采取靜脈血,離心10min 后取血清,使用全自動血液分析儀檢測血脂相關指標。④饑餓感、飽腹感、滿足感。根據《成年人飲食行為評價量表》制定調查問卷,對孕婦饑餓感、飽腹感、滿足感進行評價。該問卷共包含三個維度,30 個條目,各維度總分為30 分,分數與饑餓感、飽腹感、滿足感呈正比。
相關數據以Excel 整理、歸納,以SPSS 處理,版本20.0,α=0.05,低于臨界值則認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SPSS 中相關檢驗方法主要以t 檢驗(計量資料:(±s)、卡方檢驗{計數資料:[n(%)],當任一表格理論頻數T <5 時以確切率檢驗}。
干預前,兩組對比無差異(P>0.05);干預后,觀察組各項指標(腹圍、孕期腹圍增長、體重、孕期增重、體質指數)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孕婦干預前、后各項指標對比(±s)

表1 兩組孕婦干預前、后各項指標對比(±s)
體重(kg)孕期增重BMl(kg/m2)干預前干預后干預前干預后干預前干預后對照組(n=383) 87.78±10.70 108.74±11.58 21.96±3.12 84.96±4.12 96.36±3.62 11.40±2.21 27.07±4.06 29.83±3.51觀察組(n=383) 86.02±10.69 97.72±10.25 11.70±1.21 85.12±4.10 91.68±3.78 6.56±1.12 27.06±4.04 28.10±3.42 t 0.717 4.393 18.900 0.170 5.512 38.231 0.011 2.176 p 0.475 <0.001<0.0010.866 <0.001<0.0010.991 0.033組別腹圍(cm)孕期腹圍增長(cm)
觀察組不良妊娠結局發生率為10.97%,低于對照組的25.33%(P<0.05)。見表2。

表2 兩組孕婦不良妊娠結局發生率對比[ n(%)]
干預前,兩組對比無差異(P>0.05);干預后,觀察組血脂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孕婦干預前、后血脂水平對比(±s)

表3 兩組孕婦干預前、后血脂水平對比(±s)
組別TCTGLDL-CHDL-C干預前干預后干預前干預后干預前干預后干預前干預后對照組(n=383) 5.11±0.63 3.82±0.19 2.23±0.52 1.63±0.26 3.53±0.26 3.02±0.23 0.82±0.20 1.32±0.13觀察組(n=383) 5.19±0.64 3.35±0.13 2.21±0.50 1.22±0.16 3.52±0.25 2.42±0.16 0.83±0.19 1.70±0.35 t 1.74339.9540.54326.2830.54341.9100.70919.918 p0.082<0.0010.588<0.0010.588<0.0010.478<0.001
干預前,兩組對比無差異(P>0.05);干預后,觀察組饑餓感低于對照組,飽腹感、滿足感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孕婦干預前、后饑餓感、飽腹感與滿足感變化對比(±s,分)

表4 兩組孕婦干預前、后饑餓感、飽腹感與滿足感變化對比(±s,分)
組別饑餓感飽腹感滿足感干預前干預后干預前干預后干預前干預后對照組(n=383) 20.11±5.6316.62±2.1912.23±2.5217.63±3.269.53±2.2617.25±3.23觀察組(n=383) 20.19±5.6412.35±2.1312.21±2.5021.22±4.169.50±2.1920.42±4.35 t 0.196 27.354 0.110 13.293 0.187 11.450 p 0.844 <0.001 0.912 <0.0010.852 <0.001
當今伴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增長以及人民生活節奏的變換,肥胖以及超重孕婦的占比也在增長,肥胖及超重不僅不利于孕婦自身的健康,還可能會導致胎兒的發育受到影響。有數據表明[5],肥胖及超重孕婦,流產率高達8.7%,難產的概率也大幅提升。孕期規律運動及飲食中,通過指導孕婦進行適當強度和運動量的持久鍛煉,有利于改善血脂構成,對孕婦生理、生化代謝失調狀態進行調整,促進體內熱量的消耗以及脂肪燃燒,加速身體脂肪的新陳代謝;通過多種方式對超重及肥胖孕婦進行減重,可改善其臨床指標與血脂水平。因此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各項指標(腹圍、孕期腹圍增長、體重、孕期增重、體質指數)、血脂水平均低于對照組(P<0.05)。
通過指導孕婦進行適量運動,在運動過程中身體為供給更多的氧,增加供血,促使交感神經興奮,從而導致負責控制饑餓的副交感神經興奮性低,而引起食欲降低、出現飽腹感、滿足感等。通過多種方式對患者進行減重,可減少因肥胖及超重所導致的不良妊娠結局。因此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不良妊娠結局發生率10.97%低于對照組25.33%(P<0.05)。干預后,觀察組饑餓感低于對照組,飽腹感、滿足感高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孕期規律運動及飲食予以肥胖及超重孕婦,有助于改善其臨床癥狀、血脂水平與食欲,保護母嬰安全,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