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秀秀
(作者單位:山東華政公正稅務師事務所有限公司)
傳統融資模式下,農產品電商企業融資渠道相對單一,有超過60%的農產品電商企業融資方式以銀行借貸為主,但由于農產品電商企業固定資產總額低,融資需求大,加之銀行借貸條件較為嚴苛,農產品電商企業面臨著融資難、融資成本高的問題。隨著移動互聯網、物聯網、區塊鏈等技術的迅速發展,電商咨詢、數據處理、數據賦能和數據變現功能不斷增強,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信息不對稱性的影響。通過應用互聯網和大數據技術,農產品電商企業融資模式逐漸向多元化轉變,不僅提升了企業的融資速度,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農產品電商企業的融資成本,也為農產品電商企業融資模式創新注入了新的生機和活力[1]。
與一般生產性產品不同,農產品受地域、季節等因素影響較大,不同農產品有不同的銷售和流通時間,銷售過程中常受價格、市場需求等因素限制。近年來,隨著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技術的應用,農產品電商企業應運而生,加速了實體經濟與互聯網經濟的有效融合。農產品電商企業通過與農產品種植戶簽訂合作協議,幫助農戶及時、應季地銷售農產品,在一定程度上拓寬了農產品的銷售渠道,去除了農產品銷售的中間環節,為農產品貿易發展提供了新模式。現階段,農產品電商企業發展特點主要表現為如下幾個方面。
農產品與一般的生產性商品存在一定的差別,這主要是因為農產品包括新鮮的蔬菜、瓜果、糧食等類別,這些農產品保險周期短,一旦出現滯銷,不僅會腐爛變質,還會給農戶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在銷售過程中,為了保證農產品的新鮮度和品質,需要完善物流網絡,提升配送效率,在規定的時間內將農產品保質保量地送達客戶手中,給予客戶較好的購物體驗。但是,農產品由于其特殊性,對物流包裝、配送時間和配送溫度都有較高的要求,甚至一些農產品需要冷鏈保鮮運輸,并且對運輸時效有著較高的要求,而這些因素無形中增加了農產品電商企業的經營成本[2]。
農產品電商企業受產品生長周期和采摘季節等因素影響,經營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和特殊性。一般情況下,農產品電商企業在銷售旺季需要收購農產品,對銷售的農產品進行宣傳推廣,資金需求較大;反之,在農產品銷售淡季,企業對資金需求不那么強烈。因此,農產品電商企業往往會在農產品銷售旺季進行短時間內多次融資,融資頻率較高[3]。
現階段,農產品電商融資是以銀行借貸融資和債權融資為主,融資渠道比較單一,企業仍面臨著較大的資金缺口。究其原因,一方面,銀行借貸融資需要對農產品電商企業資信、經營現狀、財務信息進行全面評估,但是在實際評估之后,部分農產品電商企業受到規模、管理等因素的影響,評估資信等級較低,相應的融資額度較小;另一方面,農產品電商企業需要提供相應的抵押物,但是現階段農產品電商企業資產以品牌聲譽、交易平臺及待售農產品為主,固定資產、房屋不動產、土地使用權等資產較少,而品牌聲譽、交易平臺等資產不能作為抵押擔保資產,待售農產品易腐爛、難管理,不符合抵押條件,導致農產品電商企業通過銀行借貸獲得大額資金的難度較大。與此同時,銀企之間存在信息不對稱的問題,近幾年銀行對信貸資金的投放更加謹慎,加上農產品電商企業往往規模較小、資金流少、風險難識別和控制,因此,銀行對農產品電商企業會縮小授信金額,這對農產品電商企業融資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結合農產品電商企業融資現狀可以看出,農產品電商企業還存在融資成本較高的現象。中國人民銀行2022 年年末發布的數據信息顯示,當前各大國有銀行一年期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oan Prime Rate, LPR)為4.35%,三年期為4.75%,五年以上高達4.90%。雖然國家對農產品電商企業發展進行了政策上的傾斜和扶持,但是從當前來看,農產品電商企業采用傳統的融資方式,一年期內每融資1 000 萬元,就需要承擔約43.5 萬元的財務費用,其中還不包括融資過程中其他的手續費用。如果采取民間借貸,年利率有的高達22%,高額的利息支出導致農產品電商企業融資成本居高不下,加重了經營負擔。
為了進一步緩解農產品電商企業融資困局,農產品電商企業要借助信息化工具,以“精益、高效、全面”為目標,拓寬融資渠道,創新融資模式,在融資管理過程中以“變”破“局”,以“實”促“效”,強化融資管理,提高融資效率。
國家為了更好地扶持農產品電商企業發展,近年來出臺了多項農產品企業扶持政策,不僅包括農產品電商企業稅收優惠層面,還包括各個金融機構對農產品企業融資層面。如2015 年發布了《關于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的若干意見》《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電子商務加快培育經濟新動力的意見》等文件,表明了國家對農村電商企業發展的重視和扶持,也為農產品電商企業的融資發展提供了指引和方向。結合當前農產品電商企業銷售利潤率,在創新融資模式的過程中,農產品電商企業應以市場發展為指引,在當前銀行借貸基礎上積極地進行股權融資,吸引對農產品電商感興趣的組織和個人對企業進行增資擴股,不斷提升企業權益資本份額,降低負債比重,將短期負債和長期負債比例控制在合理的范疇內,為企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強有力的財務支撐。
供應鏈融資模式以線上互聯網平臺和大型電子商務平臺為核心,對農產品電商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情況進行審核,借助供應鏈企業在整個鏈條中的核心地位,對其他融資企業進行監督管理,降低信用風險,為企業提供授信額度擔保,是電子商務背景下一種全新的融資模式。現階段,農產品電商企業的采購、銷售、物流配送、售后服務形成了一條完整的產業鏈,并且在數據技術和互聯網的配合下,供應鏈上的企業能夠通過信息共享對授信電商企業的采購信息、銷售記錄、發貨信息、資信情況進行全面的采集和整合,評估每一家農產品電商企業資信等級和財務風險,這使農產品電商企業以供應鏈為媒介進行融資的成功率得到提高。
一些農產品電商企業經營管理結構簡單,主要是直接面對農產品生產者和消費者,在銷售過程中沒有自己的專屬平臺,只能通過與京東、淘寶、拼多多等平臺合作。這種模式下,農產品電商企業、物流公司、大型電商銷售平臺構成了新的供應鏈。其中合作的大型電商平臺成為供應鏈上的核心企業,農產品電商企業可以根據需求進行供應鏈融資。以京東平臺為例,近幾年京東不僅有自己主導的銷售平臺,還有相應的金融平臺,農產品電商企業可以根據自身融資需求,向京東金融平臺提交相應的融資申請,京東金融平臺會據此自動對農產品電商企業進行信息采集、匯總和評估。內容包括農產品電商企業的注冊資本,月、季度、半年度、年度銷售總額,財務數據及財務報告、產品信息等內容。京東根據數據匯總結果來評估企業資信及其是否符合融資條件,滿足融資條件的在3 ~5 個工作日放款,融資速度較快。
近幾年,隨著電子商務的不斷發展,電商平臺小額融資模式迅速興起,成為中小企業融資過程中的一條新路徑。當前電商平臺小額融資模式框架如圖1 所示。

圖1 電商平臺小額融資模式框架
電商平臺小額融資主要是指累積了大量電商企業交易信息的大型電商平臺,該類大型平臺通過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技術的應用,組建了農產品電商企業、電商平臺及金融機構的閉環式的金融模式。電商平臺小額融資模式進一步規避了信息不對稱對農產品電商企業融資的不利影響,提升了農產品電商企業的融資風險抵御能力,是當前農產品電商企業融資的一種新模式。現階段,電商平臺小額融資模式的融資對象主要是針對電商平臺上的農產品企業及會員企業,在實際融資過程中,無須農產品電商企業提供任何資產抵押和擔保。當前電商平臺小額融資模式中,不同還款方式對應的利率不同,年貸款利率一般在10%到18%范圍內浮動,放款期短,且電商平臺小額融資還具有隨借隨還、循環貸款的優勢,極大地滿足了農產品電商企業的資金需求[4]。
P2P(peer to peer lending)融資是電子商務背景下特有的點對點的新型融資模式。P2P 融資以電子商務互聯網平臺為媒介,幫助信貸雙方確立借貸關系,并完成相關交易。當前我國P2P 融資主要有三種類型。第一種是無擔保、無抵押的線上模式。這種模式屬于中介性質,對風險的控制能力較弱,對企業的資信、財務狀況、經營交易信息的審核相對寬松,相對于其他模式而言,這種模式年利率在15%至20%范圍內浮動,利率較高。第二種是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融資模式。這種模式性質屬于責任中介,對風險的控制能力較強,對企業的資信、財務狀況及經營情況審核較為嚴苛。其年利率在10%至15%范圍內浮動,相對于第一種類型而言利率較低[5]。第三種是無抵押、有擔保的債券轉讓模式。這種模式性質屬于責任中介,對風險的控制能力特別強,對企業的銷售數據、經營數據、財務數據、資金內容審核更為嚴苛。相對于無抵押、無擔保線上模式及線上和線下相結合模式,這種模式的年利率在8%至10%范圍內浮動,利率相對較低,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農產品電商企業融資成本。P2P 融資模式的出現為農產品電商企業融資提供了新的路徑,其融資模式具體流程如圖2 所示。

圖2 P2P 融資模式流程框架
從P2P 融資模式流程框架來看,P2P 平臺是連接農產品電商企業與出資方的一個紐帶和橋梁,農產品電商企業向P2P 平臺提交項目信息,P2P 平臺通過審核和信息對比進行資信評估,再將項目信息傳輸給出資方,出資方根據項目內容決定是否進行融資。
農產品電商企業對資金需求大,融資頻繁,通過對農產品電商企業傳統融資模式的探討發現,銀行借貸、債權融資、政府補貼等融資方式雖然在促進農產品電商企業發展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存在著一定的短板。農產品電商企業可以從股權融資、供應鏈融資、電商平臺小額融資、P2P 融資入手,對融資模式進行創新,拓寬融資渠道,解決資金需求的同時為核心競爭力、抗風險能力不斷增強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