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策劃 本刊編輯部 主持人 胡波波
校園欺凌是發生在校園內外、以學生為參與主體的一種攻擊性行為。似乎每過一段時間,有關校園欺凌的新聞就要登上熱搜,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在近期的幾起校園欺凌事件中,欺凌者使用的極端手段遠遠超乎人們想象:有強迫同學吃糞便的,有傷及同學生命的,有性侵、猥褻的……這已經不是我們印象中的類似打罵這樣的校園欺凌形式,其惡劣行徑是對學生人格尊嚴的侮辱,甚至是對法律的踐踏,因此激起了全民公憤。
人生而平等,任何人都沒有隨意限制他人自由、侵犯他人權益、侮辱他人尊嚴的權力,即便是未成年人,也斷然不能容許欺凌他人的現象發生。也許在欺凌者看來,欺凌行為能供他們一時取樂;但對被欺凌者而言,他們很有可能從此留下心理陰影,甚至會影響其一生的長遠發展。
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心頭肉,可以想見,當被欺凌者的父母家人得知自己的孩子受人欺凌、遭受暴力甚至恐怖對待時,內心該是何等的氣憤與心痛。而部分欺凌者的家長,面對自己孩子的錯誤甚至犯罪,卻“護犢心切”,企圖息事寧人、掩蓋罪行、逃避責任,實在是錯上加錯。
校園本是一方凈土,是無比天真純潔的地方,但當前校園欺凌現象卻廣泛存在。這一方面是因為我們的教育出現了問題,尤其是學校沒有盡到抑制少部分學生強權、保護弱者的責任。另一方面是因為部分學生的心理出現了問題,欺凌者往往毫無畏懼、憐憫之心,用欺凌他人來滿足自己的變態心理;被欺凌者往往性格過于懦弱,在強權面前選擇忍氣吞聲,這更加讓欺凌者有恃無恐。
要從根源上解決校園欺凌問題,一是必須注重家校社協同合作,構建學生安全防護網,及時預防、發現、解決欺凌問題;二是要更加注重學生的心理健康建設,使每個學生都自信、陽光、善良,還校園一片天朗氣清。當所有人都不再做旁觀者,都敢于對校園欺凌說“不”的時候,校園欺凌現象才會真正從我們身邊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