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世恩


媽媽發現女兒放學回家之后有些不對勁:面無表情,神情恍惚;本來豐盛的晚餐,她扒拉幾口后,就不吃了。媽媽關切地問孩子是否遇到不開心的事,可孩子就是沉默不語,甚至還“嚶嚶”地哭了起來。這讓全家人都揪心不已。
媽媽把女兒抱在懷里,等她情緒稍微緩和之后,才慢慢引導。孩子終于說出了真心話:“同學們在學校給我取綽號,而且總有一群人在教室對我指指點點,上廁所的時候還堵我的門……”女兒一邊啜泣,一邊說道。媽媽從女兒斷斷續續的話語中,知道了事情的緣由。女兒平時說話聲音小,有些害羞、膽怯。有一次同學們討論問題,她說得很小聲,導致同學們沒有聽清。從此,同學們就開始了“報復”行動,說女兒是“蚊子”嗡嗡嗡,給女兒取綽號。因為女兒天生膽小怯懦,不敢反抗,結果同學更加來勁,以取笑女兒為樂。女兒這一段時間的情緒低落、神情恍惚,都因為同學們的言語攻擊、語言暴力。
校園欺凌有多種表現形式,有社交欺凌,比如傳播謠言,破壞同學的名譽,或者糾集班上的其他同學,不讓他們跟某個同學玩;有動作上的欺凌,比如動手打人或者吐口水,搶同學的東西,做一些粗魯的動作;有語言欺凌,比如取外號、威脅諷刺或者是進行人身攻擊。開頭案例中的女孩,受到的就是其中的一種校園欺凌——語言欺凌。而語言欺凌,因為不涉及身體的傷害,發生得比較隱蔽,所以教師和家長往往難以發現;或者因為家長和教師認為語言不會傷害孩子的身體健康,所以選擇忽視,導致校園語言欺凌的現象滋生,嚴重危害了學生的心理健康。
實際的情況是,語言欺凌的現象,在中小學生中普遍存在。“中國少年兒童平安行動”組委會發布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語言傷害”“同伴暴力”“運動傷害”是當前亟待解決的三大校園傷害問題。其中,81.45%的被訪小學生認為,“語言傷害”是最亟須解決的問題。與此同時,一些青少年教育關愛援助熱線發現,每逢期末或開學,總有不少孩子或家長打來電話尋求幫助,其中,“語言暴力”是他們反映的主要問題之一。
其實,不管是哪一種欺凌,都會對教育生態造成破壞。語言欺凌看起來對身體沒有損害,但實際上對孩子心理上的傷害卻更加嚴重:受害者容易形成“退縮型人格”,即孩子在高壓下回避問題,逃避現實,不敢與人正常交流,容易形成內向、封閉、自卑、多疑等人格特征;受害者還容易形成“攻擊型人格”,即孩子在受到“語言暴力”之后,性格變得暴躁、易怒,內心充滿仇恨、逆反,為了發泄不滿,而對他人和社會采取過激行為,直接影響和危害社會,害人又害己。在語言欺凌中,施暴者往往自己也是受害者,而且這種傷害更潛在、更久遠,如果任由其發展,孩子的交往圈子就會越來越小,造成被動孤獨的狀態。另外,時間久了,孩子的攻擊性就比較強,會對自己的人生軌跡產生不良的影響。這樣看來,語言暴力對學生的戕害,可見一斑。
語言暴力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歸納起來,有以下幾點。其一,教師和家長的影響。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一些教師、家長習慣性使用粗話、臟話等不文明的用語,甚至在教育中,使用語言暴力取代循循善誘的啟發引導,給孩子做了壞的帶頭作用。其二,網絡低俗語言的傳播,網絡語言暴力的泛濫,導致接觸新鮮事物的孩子無法分辨情況,盲目接受、使用。孩子使用網絡語言、暴力語言,獲得一時的快感,陷入使用低俗網絡語言、暴力語言的循環之中。其三,同伴的影響。當同伴將暴力語言作為一種流行和潮流的時候,容易導致其他孩子紛紛學習、效仿。其四,語言欺凌因不傷害人的身體,在現實中容易被老師、家長、社會忽視,導致語言欺凌現象發現遲、處理輕,給語言欺凌提供了蔓延和滋生的土壤。
找到校園語言欺凌產生的根源,對于消弭校園語言欺凌現象,有著重要意義。那么,如何消弭校園的語言欺凌現象,引導學生文明用語,培養學生團結互助的精神呢?筆者認為,只有家庭、學校、社會同心協力,齊抓共管,才能真正地凈化校園語言環境,為孩子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凈化語言環境,努力隔斷語言欺凌產生的土壤
語言的學習,有特定的環境;語言的滋生,也來自特定的環境。一個人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會學會特定的語言。譬如長期生活在英語國家,就會耳濡目染,學會說英語;再如長期生活在北京,就會學會北京話。欺凌語言的產生,也來自環境的熏陶。如果孩子周邊充斥著欺凌語言,最終,孩子也會在耳濡目染之中,學會使用欺凌語言。孩子所處的環境,即家庭、學校、社會,盡力凈化孩子所處環境的語言,是隔斷語言欺凌的前提。
教師要做消弭語言暴力的榜樣,營造良好校園語言環境。教師的言行,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尤其是教師的語言,對學生的影響更為直接。其一,教師的語言會影響學生的心境、情感、態度、行為,正如“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教師循循善誘的語言,會讓學生如沐春風。其二,教師的語言會影響學生的語言表達。教師頻頻出口傷人,學生也會一一效仿,將語言暴力、語言欺凌的行為學過來、用下去。所謂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教師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一定要秉承讓孩子健康成長的原則,管住自己的嘴,凈化自己的語言系統,讓孩子生活在一個沒有語言暴力的環境中。
家長要做消弭語言暴力的行動者,努力凈化家庭語言空間。家庭是孩子主要的活動空間,打造純凈的語言空間,是家長應盡的義務。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平時的一言一行、情感態度、為人處事,都會對孩子的言行產生深刻的影響。不讓自己的孩子成為語言欺凌的施行者,家長就要成為文明語言的使用者。在平時的家庭教育中,家長要建立和諧的親子關系,確立適當的教養方式,幫助孩子樹立良好的自我價值觀,與別人平等、文明交流。在和孩子的互動交流中,家長語言文明、平等交流,就可以潛移默化地阻斷不文明語言的源頭。家長在家庭生活中,要保持心緒的平和,夫妻和睦、孝順父母、鄰里互助;在日常交流中,不要爆粗口,不使用侮辱性的語言批評孩子,詆毀孩子的人格,傷害孩子的自尊。心緒平和的家長,必定培養出心緒平和的孩子;使用文明語言的家長,孩子大概率也不會使用暴力語言。
人人要做消弭語言暴力的支持者,凈化社會語言系統。人是社會的產物,具有自然和社會的雙重屬性。校園語言欺凌現象的頻發、欺凌形式的多樣,與社會的發展也有關。
首先是網絡語言的影響。當下,手機、電腦、平板電腦普及,網絡是學生無法避免的一種學習、娛樂的方式。而因為網絡并不處在現實的生活中且不易監管,導致網絡低俗語言泛濫、網暴行為屢屢發生。人民網輿情監測室發布的《網絡低俗語言調查報告》顯示:按照原發微博提及量排行,“尼瑪”位居網絡低俗詞語排行榜第一位,“屌絲”“逗比”“你妹”“草泥馬”“我靠”等榜上有名,連一些輸入法都可自動“聯想”出這些低俗詞語。這種隨處可見的低俗網絡語言,必定會影響孩子對生活語言的運用,間接地助推了語言欺凌現象的發生。
其次是語言暴力的現象增多。現代人生活壓力大,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日漸減少,人的情緒得不到正常的紓解。于是不少人情緒波動大,或抑郁,或狂躁,容易將情緒化為語言,釋放在日常的生活中,產生語言欺凌的行為。尤其是網絡因獨特的隱秘性,違法犯罪的成本低,導致語言欺凌的“網暴”現象頻發。
新時代的中小學生不可能生活在真空中,不可避免地會接觸網絡、社會,而有些低俗的網絡詞匯,也會有意無意地影響學生的語言使用。我們要健全網絡語言規范機制,凈化網絡語言環境。國家相關管理部門應出臺相關的法律法規,對網絡語言進行規范,對網絡低俗語言傳播者進行適當懲罰。
發現語言欺凌現象,及時掐斷語言欺凌生長的苗頭
語言欺凌現象的出現、產生,雖然隱秘,但還是有跡可循。家長、教師要做孩子身心安全的守衛者,既不要讓孩子成為語言欺凌的施暴者,也不要讓孩子成為語言欺凌的受害者。這就需要教師、家長做教育的有心人,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陪伴孩子、關心孩子,仔細觀察孩子情緒、行為的變化,及時發現語言欺凌現象,第一時間阻斷語言欺凌的苗頭。
教師、家長要做語言欺凌的第一預警人。語言欺凌施行者在肇始階段,是有一定預警的:孩子有沖動的性格、狹隘的心胸,某一段時間內,出口成“臟”,并有攻擊性的語言、行動。這時,教師、家長就要警惕孩子成為語言欺凌的施行者,第一時間進行心理、行為的干預和引導,必要時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及時糾正孩子不良的心理、行為,避免孩子成為語言欺凌的施行者。
語言欺凌的受害者在受到傷害時也有表現:在情緒上表現為低落、悲傷,不愿意和同學玩耍,不愿意開口說話,不愿意談論班級發生的事情;在身體上表現為食欲不佳、神情恍惚,或者失眠、多夢。教師、家長如果發現孩子的這些表現,一定要提高警惕,并引導孩子說出實情,挖掘語言欺凌的蹤跡。
“語言暴力”具有隱秘性,一般普遍存在于校園中的教室、廁所、操場等地方。教師、家長要通過與學生談心交流等方式,及時發現班級、社區里的語言暴力現象。
教師、家長要做語言欺凌的第一關切者。學校、班級要防患于未然,可以通過班會、隊會等形式多樣的專題教育活動,提倡班級文明用語,讓學生明白語言欺凌的不良后果;通過制定相應的“學校文明語言規范”等制度提倡文明用語,約束不文明的語言行為;可以利用發生在學生身邊的實際的語言欺凌案例,開展各種形式的討論,讓不同的思維積極碰撞,從而提高學生的辨別能力、應對水平。教師還要密切關注班級孩子的風貌、言行,通過仔細觀察,及時發現學校、班級語言欺凌的現象。如若語言欺凌現象在班級發生,教師要通過個別談話、心理輔導、家校溝通等教育手段,將語言欺凌的危害降到最低。
家長發現孩子受到語言欺凌后,要第一時間與老師溝通,尋求解決方案,及時制止語言欺凌的行為,及時做好孩子的心理輔導工作。同時,也千萬注意不要以暴制暴,讓孩子從受害者成為施暴者。發現孩子成為語言欺凌的施暴者,應當立即制止,通過尋求專業幫助,糾正孩子不良言行,承擔責任,絕不護短。
保障身心健康,及時消弭語言欺凌帶來的危害
我們遇到語言欺凌,要告訴受害者,不要沉默;要告訴施暴者,立即停止。
無論是教師還是家長,都要告訴孩子:遇到校園暴力,不要選擇沉默。校園欺凌具有反復性、長期性的特點,語言欺凌也是如此,如果不及時處理,很有可能導致更持久、更嚴重的欺凌。因此,當學生第一次被欺凌時,應理智選擇應對方式。如果與對方能力相當,要明確冷靜告訴對方停止欺凌行為。一味忍讓或者緊張不安,只會助長欺凌者的囂張氣焰。如果與對方實力懸殊,要想辦法離開語言暴力現場,向他人求助,記住安全第一。欺凌發生后,學生一定要及時向老師、家長求助,不管遭遇了怎樣的恐嚇,都不要自己承受身體和心理上的創傷。
教師和家長發現語言欺凌施暴者,要第一時間告訴施暴者:立即停止。教師和家長要告訴孩子,校園語言欺凌屬于違法行為,可以根據相關法律法規進行處理。根據校園欺凌的暴力行為嚴重程度,可以分為違規行為、違法行為和刑事犯罪。
發生語言欺凌,無論是受害者還是施暴者,都需要接受心理的引導和干預。當孩子遭受語言暴力,出現了情緒問題時,教師、家長要第一時間進行情緒安撫,同時也可以鼓勵孩子向好朋友傾訴,發泄自己的情緒;或者尋求心理的疏導,譬如尋求學校的心理老師做專業輔導,尋求校外機構心理咨詢師進行心理的疏導。對于語言暴力受害者,最容易受到的傷害是失去自我,喪失自信。所以我們在心理輔導過程中,要著重幫助孩子重建信心,這樣才能幫助他漸漸走出語言暴力的陰影。
對于施暴者,老師、家長也要基于懲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原則,了解欺凌事件的原委,探究語言欺凌行為產生的根源,是一般的交際沖突,還是家庭的問題,抑或是孩子的心理方面的問題,又或是源于羨慕、嫉妒、恨這些情感。對于施暴者,我們絕不能簡簡單單訓斥、責罵,而應在深入了解的前提下,或進行批評教育,或進行心理疏導,或進行適當的懲罰。若孩子已經習慣了語言暴力,屢教不改,教師、家長一定要尋求正規的心理機構進行咨詢,對孩子的言行進行矯正。
社會力量也是制止校園語言欺凌不可忽視的力量。社區可以聯合教育、法律部門,成立“校園語言欺凌預防中心”,招募專業的法律、心理、教育專業人才,進行前置性的進校園宣傳活動,對學生進行普法教育。對于已經發生的校園語言欺凌行為,可以聘請專業的機構人士,進行有效介入,處理即時性的事件、問題,對事件中的受害者、施暴者,進行深度的心理輔導、矯正。
校園語言欺凌,危害不可小覷。期望家庭、校園、社會能齊心協力,共同捍衛校園安全,制止校園欺凌,保障學生身心健康,讓我們的孩子生活在一片干凈的語言環境中,愉悅生活、快樂學習、健康成長!
(作者單位:廣東省廣州市白云區云英實驗學校)
(插圖:羅家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