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巍男
[摘要]校史文化蘊藏豐富的育人資源,具有獨特的育人功能和育人價值。大學校史文化既具有高等教育戰線的共性特征,又凸顯鮮明的學校個體特質,蘊含精神文化、科學理想、人文情懷等育人元素。筆者認為,高校要抓住融媒體傳播契機,挖掘校史文化中的育人元素,創新校史文化話語表達,構建“融媒體+
校史”的校史文化傳播新模式,讓校史文化煥發新的生命力,充分發揮校史文化的育人價值。文章闡述大學校史文化的精神內涵與育人價值,以江蘇科技大學為例,分析江蘇科技大學校史文化育人元素,探究融媒體時代大學校史話語傳播新語境,提出融媒體語境下大學校史文化育人新路徑:豐富校史文化傳播媒介,實現校史話語的多元化;拓展校史文化表達場域,增強校史話語的共融性;打造校史文化精品項目,提升校史話語的互動性;開發校史文化產品體系,凸顯校史話語的人文性。
[關鍵詞]融媒體;校史;文化育人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新時代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指出,推動新時代思想政治工作守正創新發展,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1]。2022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強調,要加強校史資料的挖掘、整理和研究,講好中國共產黨的故事,講好黨創辦人民大學的故事,激勵廣大師生繼承優良傳統,賡續紅色血脈[2]。這為高校開發校史文化資源、發揮校史文化育人功能提供了思想遵循。校史文化是學校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豐富的思政育人資源,具有獨特的育人功能和育人價值,是大學以文化人的重要載體、立德樹人的生動素材,也是愛國愛?!按笏颊n”實踐教學平臺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融媒體理念和技術滲透至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信息傳播發生了歷史性變革。從傳播學視角審視,大學校史話語傳播語境發生了變化,大學校史話語傳播的媒介和平臺也得到拓展?;谖幕瘋鞑ヒ曈?,高校深入挖掘校史文化中的育人資源,探討融媒體語境下校史文化表達的新策略,對充分發揮校史文化育人功能、提升文化育人工作成效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在融媒體語境下,高校創新校史文化話語表達,構建“融媒體+校史”的校史文化傳播新模式,有助于展現校史文化魅力,激發大學生對校史文化的思想認同和情感共鳴,更好地激勵大學生成長成才。
一、大學校史文化的精神內涵與育人價值
大學校史文化是一所大學在長期的辦學歷程中孕育、在豐厚的辦學實踐中積淀的精神財富,承載著大學的歷史底蘊、文化傳統和精神特質?!靶J肺幕愿咝v史為淵源載體,以存史育人為特色功能,是學校歷史發展沿革中實物載體與精神意蘊的綜合?!保?]大學校史文化與學校的發展歷史緊密聯系,并隨著時代發展不斷充實、升華,注入新的時代特色。大學校史文化在長期的辦學歷程中、在師生的學習生活中、在廣大校友的奮斗史中薪火相傳、生生不息,對學校師生產生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深遠影響。
大學校史文化獨特的育人價值體現在:校史烙刻鮮明的時代印記,是國家民族命運軌跡的折射,大學生學習和了解校史,有助于培養家國情懷,激發愛國之志、報國之心;校史是一所學校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發展壯大史,也是一所學校篳路藍縷、艱苦創業的奮斗史,大學生學習和了解校史,有助于汲取奮勇前行的精神力量;校史具有榜樣示范教育功能,大學生學習和了解校史,有助于了解校情中的典范人物和典型事跡,成長成才。
二、江蘇科技大學校史文化育人元素
大學校史文化是時代發展的紀錄和縮影,既具有高等教育戰線的共性特征,又凸顯鮮明的學校個體特質。文章以筆者所在的江蘇科技大學為例,分析發現其校史蘊含精神文化、科學理想、人文情懷等多種育人元素。
(一)愛國奉獻的紅色基因
創辦于1933年的上海私立大公職業學校是江蘇科技大學追溯的辦學源頭。該校秉承實業報國的信念,貫徹“使一般青年,退則為社會生產之份子,進則為國家建設之人才”[4]的教育方針,曾在抗戰期間,遷往重慶,于烽火中艱難辦學,參與“一元捐機”活動支持抗戰,為戰區貧寒學生提供生活補助金,為參戰將士子女提供就學機會,為戰時國家建設及生產事業培養人才,深植愛國奉獻的紅色基因。江蘇科技大學發揮校史文化育人功能,引導、教育大學生常懷愛國心、培養愛國情、砥礪強國志,涵養家國情懷,為社會進步、國家富強、學校發展奉獻青春力量。
(二)矢志擔當的價值追求
新中國成立后,各項建設事業百廢待興,對船舶行業專業技術人才的需求尤為迫切,上海船舶工業學校(江蘇科技大學的前身)應運而生,這是1953年組建成立的新中國第一所造船中等專業學校,與新中國船舶工業的發展同呼吸、共命運,深度融入國家船舶工業的發展歷程,將“興船報國”內化為學生始終不渝的使命追求。我國首艘核潛艇、“981”鉆井平臺以及“山東艦”“蛟龍號”“奮斗者號”等大國重器的建造中都有江蘇科技大學的貢獻。江蘇科技大學被譽為“中國造船工程師的搖籃”,其積極發揮校史文化育人功能,引導、教育大學生樹立崇高的理想信念,牢記初心使命,強化責任擔當,自覺到國家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
(三)艱苦創業的奮斗精神
江蘇科技大學的發展史也是艱苦創業、攻堅克難的奮斗史。在上海船舶工業學校建校初期,學校堅持邊搞建設、邊教學,師生用毛竹、稻草搭建臨時教室,在“三處上課、四處辦公、五處為炊、六處住宿”的艱苦條件下奮發圖強、磨煉意志,并于建校第二年,向國家輸送了445名急需的艦船工業技術人才。1970年,學校從上海整體搬遷到江蘇省鎮江市,這是江蘇科技大學發展史上最為艱難的時期,師生克服困難,堅持辦學,并于1977年,建造出江蘇省第一艘千噸級油輪“魯煙油2號”。江蘇科技大學發揮校史文化育人功能,引導、教育大學生傳承先輩的優良品質,以積極的姿態和昂揚的斗志投入人生征途,腳踏實地、頑強拼搏。
(四)心系國防的軍工情緣
江蘇科技大學與船舶工業的血脈聯系造就了自身鮮明的人才培養特色,也孕育出深厚的國防情結。自1962年始,學校把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三八作風”作為政治課內容納入教學計劃,開展貫徹“三八作風”的學習教育活動,對學生進行半軍事化的嚴格管理。這對學生頑強的意志力培養和優良的行為習慣養成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學校培養的人才踏實肯干、吃苦耐勞,迅速成長為造船工業戰線上的技術、管理骨干,為我國造船工業發展和海軍裝備建設做出了積極貢獻。學校是江蘇省首家海軍后備軍官培養高校,海軍國防生培養也成為學校的特色優勢,這是心系國防、投身軍工的志向的傳承與延續。江蘇科技大學發揮校史文化育人功能,引導、教育大學生樹立行業理想,熱愛行業、扎根行業、奉獻行業。
三、融媒體時代大學校史話語傳播新語境
隨著信息化、數字化技術的深入發展,我國已經邁入融媒體時代。融媒體是融合傳統媒體和互聯網、移動智能終端等新興媒體的媒介載體,其特征是資源通融、內容兼容、宣傳互融、利益共融[5]。在融媒體時代,大學校史話語傳播生態、語境發生了變化。
(一)理念更新,用戶至上
在融媒體語境下,傳播學意義上的受眾概念已經被營銷學意義上的用戶概念全面取代。從受眾到用戶的轉變,意味著大學校史話語傳播的對象—大學生的地位發生了變化。高校要樹立用戶思維,建構以用戶為中心的傳播理念,從用戶需求、用戶態度、用戶行為和用戶體驗等維度關注融媒體語境下的大學校史話語傳播。當前,大學生主體是00后,他們是與移動互聯網共生的一代,被稱為“數媒土著”,具有知識面廣、視野開闊、思維活躍、善于接受新生事物等鮮明特質。在大學校史話語傳播過程中,大學生渴望多元化的接收渠道、以碎片化為主的接收方式、注重參與度的用戶體驗。在新形勢下,高校要更好地傳播校史文化,必須遵循用戶至上的原則,了解和把握大學生的用戶特征,基于用戶需求,以大學生感興趣和容易接受的方式,制訂“年輕態”的校史話語傳播策略。
(二)樣態多維,內容增值
當前,融媒體改變了媒體傳播范式,打破了不同媒體之間獨立存在的狀態,促成新舊媒體內容的融合,實現了話語的互文傳播。所謂互文,指不同媒介內容產生交融,強調媒介文本間的相互影響、相互映照,從而產生內容增值的倍增效應。在融媒體語境下,校報、網站、微信、微博、抖音、B站等媒體交融共生,在文字、圖片、音視頻、動畫等多維樣態的互動傳播內容中實現了意義增值。同時,融媒體發展浪潮促使高校打破傳統的網站、校報等校園媒體相對獨立的存在形態,充分利用各種媒體的傳播優勢,加大媒體融合建設力度,打造校園融媒體傳播矩陣。在融媒體語境下,大學校史話語傳播樣態由傳統的單一文字、圖片、音頻、視頻轉變為多種傳播樣態的融合,并衍生出移動直播、短視頻、Vlog等新型傳播樣態,真正實現內容的多維度、立體化傳播,使大學校史話語樣態更加豐富,大學校史話語的傳播力進一步提升。
(三)技術賦新,增強體驗
大學校史文化是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的集合體,通過一定的媒介形式來表現和傳達豐富的精神文化和育人元素。傳統的大學校史話語傳播依托物質載體或實體場域,如校史館、檔案館、校史書籍、校史專題講座、校史主題課程、校園歷史建筑等,形式較單一、場景較固定、用戶體驗感不足。隨著信息技術飛速發展,融媒體實現了虛擬現實、人工智能、區塊鏈等前沿技術手段的融合,使大學校史話語傳播的媒介形式更加豐富,如VR全景作為新生的傳播媒介,能夠打破時空限制,構建虛擬環境,為用戶提供不一樣的沉浸式體驗,讓大學校史話語“活起來”,以大學生喜愛的樣貌重新呈現。
(四)雙向互動,精準傳播
融媒體語境的重要特征是傳播者與用戶在傳播過程中共同參與、平等對話、溝通交流,實現傳播者與用戶之間的雙向互動與實時互動。雙向互動指傳播者“一元發聲”的主體地位被打破,用戶擁有了“發聲”的權利和自由。在融媒體語境下,用戶可以深度參與內容生產全過程,通過參與微博話題評論、微信公眾號留言等方式表達自身的觀點。實時互動指用戶可以通過視頻彈幕等方式實時發表評論。此外,用戶還可以自主創作、自主生成內容,產出融入用戶思想的全新內容,并通過自媒體渠道自主發布,達到傳播者與用戶之間更深層次的互動。高??梢曰诖髷祿夹g,全面地掌握大學生的興趣、需求和行為習慣,構建用戶畫像,精準推送個性化的內容,增強大學生對大學校史文化傳播的黏性,提高他們參與大學校史文化傳播的活躍度。
四、融媒體語境下大學校史文化育人新路徑
融媒體語境給校史文化育人功能的發揮帶來了新的機遇,為校史話語的創新性表達培植了肥沃的土壤。在融媒體語境下,高校要將校史資源轉化為育人資源,就要主動適應融媒體發展的時代潮流,充分發揮融媒體傳播優勢,重構校史文化育人的話語表達體系,創新校史文化育人的話語表達策略,在新語境下實現“新瓶裝舊酒”,在與融媒體深度融合中賦予校史話語時代氣息,努力構建具有親和形象的校史話語體系,提升校史話語的傳播力、吸引力和感召力。
(一)豐富校史文化傳播媒介,實現校史話語的多元化
在傳統的大學校史文化傳播體系中,傳播媒介種類不夠豐富,且以單一的平面化表達為主,日益凸顯局限性。例如,校史書籍和校史館作為傳統媒介,雖然能夠相對系統地呈現校史文化全貌,但是校史書籍以文字敘述為主,校史館以圖文展陳為主,表現手段較為單一,難以調動“Z世代”大學生的學習興趣。當下,隨著融媒體技術的發展,傳播媒介日益豐富,高校緊跟媒體融合發展趨勢,打造以“兩微一端一抖”為核心的融媒體矩陣,構建全方位多層次的校園媒體傳播格局,能夠促使校史文化融入時代,融入校園媒體新生態,破圈傳播,彰顯活力。一方面,高校開發校史文化傳播新媒介,實現校史話語的多維度表達。高校應善于利用微信公眾號、抖音、嗶哩嗶哩等新媒體,進一步豐富校史文化傳播途徑,構建校史話語傳播立體網絡,拓寬維度,以創新視角呈現校史文化。另一方面,高校開發校史文化傳播新形式,實現校史話語的立體化表達。高校應利用新的傳播媒介,為校史話語轉換表現形式提供新平臺,如推出“校史故事”音頻、“講解員帶你逛校史館”短視頻、校史動畫等融媒體產品,利用音視頻融合等新形式講好校史故事。
(二)拓展校史文化表達場域,增強校史話語的共融性
傳統的校史話語場景載體為校史館,受技術條件限制,校史館大多通過傳統展廳、歷史雕塑、仿古設計、場景復原等傳統靜態手段展示校史文化,而融媒體技術可為拓展傳統校史場館價值、延伸校史話語表達場域賦能。也就是說,融媒體技術賦能傳統校史場館,可以拓展校史文化表達場域,開闊校史話語新視野。一方面,在融媒體語境下,高??梢酝黄菩J佛^通過傳統展廳、歷史雕塑、仿古設計、場景復原等傳統靜態手段展示校史文化的方式,借助VR、AR、全息影像、3D技術等前沿科技手段,集視覺、聽覺、觸覺等多種感官體驗于一體,實現對校史文化的多維、動態、體驗化的展示效果,營造出“共情”場景,更好地動態展現校史文化。另一方面,高校可以利用信息技術,發揮融媒體泛在化的特點,開發數字校史館、虛擬校史館等新型校史館,滿足不同地域的師生、校友隨時隨地參觀校史館的需求,并通過融媒體將校史文化傳播到更廣泛的地域,覆蓋更廣泛的群體,進一步擴大用戶范圍。值得一提的是,虛擬校史館與實體校史館并存,可以使校史話語實現虛實共融共生,使用戶在真實與虛擬的碰撞中走近校史,獲得獨特體驗。
(三)打造校史文化精品項目,提升校史話語的互動性
高校要提升校史話語的親和力,突破點在于使學生深度參與其中,寓教于樂,通過親身體驗,獲得深刻感悟,從而達到校史文化育人的目標。傳統的校史文化專題講座、校史主題課程以單向的“傳—受”為主要模式,學生處于被動接收的地位,主動參與度不高。高校要提升校史話語的親和力,提高校史文化的傳播實效,就要利用融媒體,通過同步直播、視頻號在線發布等方式,為“一站到底”校史知識大賽、校史故事大賽、排演校史劇等活動助力,并開發“校史知識闖關游戲”小程序,圍繞校史發展脈絡、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的生平事跡等進行設計,如推出仿真歷史人物、歷史場景等,嵌入學校官方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平臺,增強游戲代入感,打造一系列校史文化精品項目,形成自身獨有的“校史文化IP”,甚至開發小游戲的在線互動、遠程拍照打卡等功能,從而提升學生參與度,實現學生與校史文化的互動,用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推廣校史文化,使大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感受校史文化的魅力,從而實現校史文化育人的目標。
(四)開發校史文化產品體系,凸顯校史話語的人文性
在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人文關懷與情感需求仍是人們不可或缺的精神向度。當前,富含文化、情懷與特色的校史文創產品是寄托師生校友情感的物質載體,也是不可替代的校史文化記憶。學校的歷史建筑、校園風光、文化標識標語等作為校史文化的元素,為校史文化產品體系開發提供了豐富素材,可以用于開發校史文創產品。例如:江蘇科技大學可圍繞船舶與海洋文化,打造“江海同舟”系列校史文創產品;圍繞蠶桑、糧食等特色專業,開發“蠶寶寶”“麥哥”等系列校史文化形象產品;以學校不同時期的校門為元素,設計“追憶歷史”系列手賬筆記本等校史文創產品。在融媒體語境下,校史文創產品的開發能夠獲得新的創意和靈感,如將校史小游戲等融媒體產品中的人物制作成周邊模型,使校史文化以時尚姿態走近00后大學生。同時,在融媒體語境下,校史文創產品也可以與虛擬校史館、校史小游戲等融媒體產品進行線上線下聯動,真正助力互聯互通的校史文化傳播融媒體矩陣的形成。
五、結語
以數字化和信息化為特征的融媒體時代催生了校史話語傳播范式的變革,校史文化育人話語表達迎來新語境。高校要抓住融媒體傳播契機,借助融媒體的力量,選擇最適合校史話語的傳播方式,創新校史文化育人的話語表達,讓校史文化煥發新的生命力,充分發揮育人價值。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 國務院印發《關于新時代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N].人民日報,2021-07-13.
[2]習近平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強調:堅持黨的領導傳承紅色基因扎根中國大地 走出一條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新路[EB/OL].(2022-04-25)[2024-01-25].https://www.gov.cn/xinwen/2022-04/25/content_5687105.htm.
[3]趙喻.高校校史文化的育人價值及路徑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22.
[4]《江蘇科技大學發展記事》編寫組.航程:江蘇科技大學發展記事[M].北京:中國大地出版社,2013.
[5]李舍梅.融媒體視域下校史文化的傳承與教育實踐探析:以河海大學校史館為例[J].檔案與建設,2020(10):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