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許松青

有一位搞教育的爸爸,談到妻子的一段暢想,她說假如女兒沒有耳朵這塊缺陷,該多完美啊。原來女兒生來有一只耳廓不完整。爸爸安慰媽媽,等女兒稍大后就考慮安排整形,但多少有些擔心在那之前,外人的反應會影響到女兒的心態。
一位搞藝術的年長朋友的一席話,把他從隱憂中徹底解放出來。“上天拿掉她一部分東西的時候,也給她了一份特殊的禮物,你的女兒可能比常人更敏感,更細膩,更能捕捉同理別人的心情,這種感受力對從事藝術,是多么寶貴的特質!”是啊,缺陷的另一面可能是精彩。相信這種認知的補缺,必將迎來這對父母全新的成長和女兒光明的未來。
孩子養尊處優,“兩耳不聞窗外事,惟余讀書聲”,這是不少家長心中的理想狀態,生怕孩子學習分心。但也有更多的家長,意識到缺少生活是一種巨大的缺失。這也就不難理解被網友戲稱為“幼兒職業技術學院”的青藍幼兒園為何火出圈。該園的課程設置與眾不同,他們非常注重從小培養孩子們的生活技能,如:烹飪、刺繡、編織、縫紉等。他們的這些課程,都是實打實的實踐訓練,樣樣拿得出手。以烹飪為例,園里專門打造了兒童灶臺,讓孩子們輪流當廚師。年紀較小的孩子負責清洗蔬菜,年齡較大的孩子則主動燒火做飯,很多孩子的烹飪技術堪比五星級大廚。
這樣做的好處太多了!一是建立勞動光榮快樂的主人翁意識和自信心,孩子可以從主動的動手中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做得出做得好被吃光,趕跑厭食,家長高興。哪怕是擺盤子、掰豆角、洗碗筷,也是滿滿的參與感。二是促進感官體驗、發育和想像力發展。比如:揉面團、洗蔬菜、撕生菜,強化觸覺;色彩搭配和食物造型,彰顯美育。三是打下知識學習的興趣和基礎。在熱火朝天的制作過程中,需要數數、分類、測量體積等等;描述食物的名稱,介紹外觀、感覺和味道,豐富了詞匯;手指力度和方向等精細動作,還能增強孩子的肌肉力量,促進手眼協調能力。這些為孩子日后寫字和表達打下扎實基礎。四是樹立團結合作的精神,促進社會化發育。互相幫助克服困難,共同進步角色輪流,又可以讓孩子們增進感情、習得規則,消除未來霸凌的土壤。
青藍幼兒園之所以被好評熱議,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彌補了長久以來教育的短板,于是補缺便成了點睛之筆,這不比提前學習小學課程的“內卷”要好百倍?據說有不少家長甚至愿意遠距離跨地域報名,有不少地方紛紛跟進,躍躍欲試,甚至結合本地非遺等文旅特色開辟類似的學前教學改革。
生活中并不缺乏頓悟和新意,可能缺少的不過是精彩的補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