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58同城創始人姚勁波呼吁大學生在就業選擇上不要局限于一線城市,長沙、重慶和成都等新一線城市也蘊含豐富的機會,值得關注。這一話題迅速登上了微博熱搜榜首,閱讀超過2億次。(3月10日《半月談》)
就業是最基本的民生。臨近畢業季,大學生就業往往會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教育部統計顯示,2024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預計達到1170萬人,而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多次提及就業問題。面對巨大的就業壓力,姚勁波的建議給出了新的思路。
傳統觀念中,一線城市擁有更多的機會和資源,被視為就業的理想目的地。隨著“虹吸效應”愈發明顯,務工人員高度集聚,競爭激烈、生活成本高等因素愈發凸顯。在經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中,新一線城市逐漸嶄露頭角,在整體經濟實力、就業機會、生活環境等方面取得顯著進步,為青年就業打開新空間。對此,高校畢業生應更新就業觀念,對城市選擇保持開放態度,不僅關注一線城市的機會,也要看到新一線城市的潛力和發展前景。
倘說“不要只看一線城市”是姚勁波建議的A面,那么人口負增長、新一線城市“搶人大戰”則是其B面。2022年,中國人口近61年來首次負增長。根據聯合國發布的《2022年世界人口展望》,這一現象將持續相當長時間。對新一線城市來說,經濟轉型升級,增長動力換檔都需要人才的支撐。人才需求量大成為勢之所趨,對高素質人才的爭奪將成為今后城市、地區競爭的常態。姚勁波的建議不僅勸勉大學生拓寬就業眼界,給他們上了轉變觀念的一課,也是在向新一線城市發出邀請。他指出,這些城市在就業機會方面依然充滿活力,特別是新興行業和新經濟領域。他還強調了“上門經濟”等領域的潛力,這些行業能夠容納大量就業人群。
城市的吸引力,固然與就業環境和生活配套等因素密不可分,但想要在“搶人大戰”中勝出,只有“硬件”還不夠,還要有更優質的就業機會、更細致的就業服務、更公平的競爭機制、更暢通的上升渠道,帶給人才更為開闊的視野和格局。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提出了一系列舉措,包括加大促就業政策力度和加強職業技能培訓等。
一段時間以來,多個新一線城市放下“身段”,升級“引才搶人”政策,推出先落戶再就業、人才補貼、住房保障、穩崗培訓等優惠舉措,可謂走在了“排頭兵”位置,順應了人才流動的市場規律。政府工作報告也直視問題,亮出從頂層設計層面化解青年就業問題的決心和信心,指出要強化促進青年就業政策舉措,優化就業創業指導服務。事實證明,穩就業、促就業,要在優化服務、重點保障上下功夫,多措并舉完善公共就業服務,落實落細各項服務,可以增強大學生就業的適配性和穩定性。
制度的關鍵在于執行。新一線城市要打通政策落實“最后一公里”,完善服務聯系對接機制,確保政策利好應兌、盡兌。這些細節安排,都是搶人政策落地見效的切實保障。
樹立積極的就業觀念,在新一線城市磨礪成長,一樣能實現青春的價值。而在完善支持政策上下功夫,從渠道拓展、崗位推送、見習培訓等多方面協同發力,用好直播帶崗、短視頻推廣等新形態、新場景,讓大學生就業之路更順暢,新一線城市大有可為。
(編輯" 張建" 445718228@qq.com,西米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