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春雨

“0元購品種貓”“免費領養小狗”這樣的消息,你看到是否會動心?對不少剛步入社會的年輕人來說,購買品種貓、狗及后續養育費用,是一筆不小的支出。如果這時看到“免費、無償領養金漸層、金毛等”的字眼,第一反應,也許這是個天大的便宜。
2023年,我國養寵數量增至近兩億只,寵物市場規模增至近2 500億元。如火如荼的寵物市場下,寵物市場躥出了個新玩意——“免費領養寵物”,原以為是為無家可歸或遺棄的寵物另尋好心主人,對囊中羞澀的愛寵人士找到心儀的寵物。
可惜,“免費、無償”的背后竟是商家“高價”的偽裝。
王莎(化名),剛畢業的大學生,愛好貓,可在經濟有限的情況下,她不得不把養貓心切的想法收起來。但她無意在微博上看到一則“免費領養寵物貓”的信息后,開心極了,屬于自己的寵物終于來了。
她立即加了對方的聯系方式。彼時,貓主人卻說自己身處外地,要求王莎承擔200元空運費用。“我當時覺得領養免費,花點運費很正常。”她便將地址發給對方。
很快,對方發來一個物流公司網站訂單號,并讓其和網站“客服”聯系支付費用發貨。然而,客服卻告知她運費為1 000元,其中800元是籠子錢。對方還表示,如果收到貓后不要籠子,800元可以退回。
王莎沒有絲毫猶豫,掃碼支付了1 000元。付完錢后,“客服”又以她操作不當為由稱,剛剛的1 000元款項被“凍結”,讓其重新支付2 000元“解凍”。
“當時我看到手機支付成功的短信,可搞不清楚為什么對方沒有收到,也搞不清楚究竟通過怎樣的支付方式才能成功,于是對方在向我索取銀行卡和密碼,讓他們來操作時,我也沒多想。”王莎回憶起當時的情景。
很快,她收到銀行發來的網銀轉賬驗證碼,卡上被轉走了2 000元。這時,“客服”又問卡上余額還有多少,王莎才意識到被騙了,但對方卻不再回應。
近幾年,寵物細分市場凸顯,從最初的買賣寵物到寵物食品,再到寵物美容及寵物保險等,產業鏈上的業態越來越豐富。但不知從何時起,以“免費領養”寵物為售賣模式的手段,也開始在全國興起。
這些免費領養的操盤手藏匿在充滿五星好評的評論區里,隨著上當受騙的消費者越來越多,才悄然冒出控訴、指責的低分差評,甚至有不少消費者把自己的遭遇與騙子的聯系方式放在社交平臺上。
無償到有償,一字之差,卻藏著一層又一層的套路。
無獨有偶。
最近,記者所在的狗友群里也有一個人因免費領養寵物被騙了。李玲(化名)一直想養一只西施犬,不菲的價格讓她望而卻步。有次在逛閑魚時,一條“免費領養小體西施”的信息讓她心動不已,于是立即聯系犬主。
這樁詐騙與王莎遇到的情況如出一轍,寵物主人也以寵物在異地為由,需要李玲支付空運費用。比起市面上一只西施犬動輒三五千元的價格,這筆費用并不多。
于是李玲爽快地將“空運費”轉至對方賬戶。與王莎遭遇不同的是,對方又聲稱必須為寵物注射疫苗方能托運,而疫苗費用為600元。她欣然應允,如數轉賬。結果,在支付完1 600元后,李玲發現對方久久不回復信息,再聯系時已被拉黑。
記者調查發現,關于“搬家、懷孕等原因不能繼續飼養寵物”“給小狗找個家”的信息在小紅書、閑魚、微博等平臺鋪天蓋地。他們稱只要對寵物好,就可免費領養,并可贈送全套寵物用品和食品。有些人還會仔細講解寵物的飲食習慣、日常趣事、性格愛好等,以突顯自己對寵物的用心,騙取領養人的信任。
但,唯一的要求就是領養人要支付百元、千元不等的空運費用,以此步步深入詐騙愛寵人士的錢財。
“不玩血統,不玩品相,只玩便宜”已成了寵物市場的新常態。低廉的售價往往對應著不純的血統和一般的品相,但在目前的市場環境下,低價往往更受歡迎。
寵物騙子們利用消費者心理,在互聯網平臺上大肆斂財,這種貌似嶄新商業模式的套路,不僅套住了消費者的愛寵之心,也牢牢地套住了他們的錢包。
商業有迭代,商業詐騙也一定會有。除了上述詐騙方式外,寵物店也開始利用“職務之便”販賣生病的寵物。
記者通過走訪寵物店發現,不少店家會用“免費領養”“品種寵物0元購”的招牌吸引消費者,再通過制定寵物用品和寵物服務上,附加各類費用,是一個無底洞。
一名消費者告訴記者,此前他想免費領養一只柯基犬,卻被強制綁定了各種消費要求,從收取疫苗費到“原狗糧”,配套羊奶粉、益生菌,最后竟然支付了2 000余元。不僅如此,寵物店聲稱寵物已接種疫苗,可接回家一個星期后,寵物因突然呼吸困難被送進醫院后,檢查出感染冠狀病毒。
如果狗狗接種疫苗為什么還會感染冠狀病毒?
跑去店內維權的消費者在和老板交涉時發現,店主聲稱的“狗狗已經接種兩針疫苗”并沒有相關憑證,而包含在疫苗費用中的第三針疫苗必須和狂犬疫苗捆綁使用,而想要在店內接種第三針疫苗就必須先繳納狂犬疫苗費用。
當這名消費者再次去寵物店和店主溝通時,又碰到了兩位來維權的寵物領養人,其領養的貓咪也同樣出現了嘔吐癥狀,存在健康問題。而針對維權寵物領養人,店主僅表示“寵物死了,免費換,但絕不退”。
層層加價的套路騙局算得上初級,甚至還有消費者被迫簽訂了寵物用品購買協議。此前有一名愛寵人士在“領養”了一只緬因貓后,被綁定長達24個月,每月800元的自動扣款。雖然養了幾個月之后,貓因為誤食意外死亡,但是商家以簽訂了合同為由繼續扣錢。
伴隨著寵物經濟如火如荼的發展,寵物“免費領養”的騙局日益頻發,且不斷衍生出各類新型的領養騙局,以致亂象叢生。
對養寵人來說,寵物更像是情感寄托,而不是一件商品。但看似免費的寵物領養,其實已暗中標好了價格。
上述的騙局與其說“免費領養寵物”,不如說是“以貸款的方式來買寵物”。
一名從事寵物行業十余年的老板告訴記者,如果以領養為名的商業模式,僅是用分期付款方式獲利,提前告知消費者,不至于成為詬病。但當商家有意隱瞞消費者協議具體細則,以及寵物健康狀況時,這種商業模式就給消費者帶來很大的迷惑性。
為什么會出現這類騙局?說到底還是激烈的“低價競爭”。
以寵物狗市場為例,近幾年,寵物狗的需求市場火熱,部分狗販子惡性競爭、隨意繁殖,甚至有很多商家也會刻意勾勒“品種狗”的概念,抬高售賣價格。這無形中就影響了品種狗的價格跳水嚴重、健康狀況良莠不齊,大量品種狗售出困難,市面上各類銷售套路層出不窮,逐漸演變成騙局。
其實面對無法繼續養育寵物的人來說,寵物店發布領養信息是為了給“毛孩子”找到一個家。但在騙局叢生的眼下,很多寵物店出于公益善舉,發布出真實的寵物信息,甚至還遭到了網暴。
換句話說,“免費領養”騙局不僅讓入局者受到了利益和情感的雙重傷害,也擾亂了整個市場和生態的良性運轉。甚至還有些寵物販子憑借“免費領養”“低價領養”的套路做大做強,發展成了全國連鎖。
但,這種行為是在灰色地帶游走的。
例如,有些寵物店以“免費領養”名義實際高價出售病寵,可能涉嫌詐騙,如詐騙公私財物價值達到三千元以上,就可能構成刑法規定的詐騙罪,一旦被起訴將面臨法律制裁。
只是在現實中,很多此類違法行為卻并未得到有效懲處。一是缺乏健全的市場監管,這類事件常常顯得被動;另一方面是受害者維權成本高,很多受害者不愿久耗,也讓不法商販有恃無恐。
記者在走訪完調查結束后,正準備離開寵物店,一個剛踏入社會的女生就簽訂了“領養”協議,帶走了那只被主人丟棄的阿拉斯加。這只狗可以短暫地告別悲傷,但未來等待它和主人的又是什么。記者也不知道。
在這場商業游戲中,受傷的不只是消費者,還有那些無辜的寵物。如果當愛寵生意走向傷害的那一端,那么這場游戲注定不會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