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清,黃 蓉
(安慶師范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安徽 安慶 246000)
院系作為高校資助工作的主要陣地,目前已經形成以國家助學金、助學貸款、勤工助學、困難補助、假期走訪等為工作載體的資助工作體系。隨著資助工作的不斷發展,資助育人也成為高校院系資助工作的主要目的,但高校院系如何充分發揮資助育人的主要功效,仍是需要重點研究的議題。筆者認為,高校院系資助育人的實現路徑是雙層意蘊的“助人自助”:一方面,高校院系資助工作旨在幫助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使他們能夠更好地自助,實現自我發展和成長。另一方面,高校院系資助工作者在幫助學生成長的過程中,也能實現自身的成長和提升。
“助人自助”是一種以幫助他人成長和發展為核心的理念,其理論起點是“助人”,實踐終點是“自助”。助人和自助之間是一種延伸的關系:由助人開始,達致對方自助。真正的助人自助是助人者與受助者的共同成長和改變。在這種關系中,受助者與助人者是互換和增值的[1]。“助人自助”是用生命影響生命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受助者得到了實質性的幫助和成長,而助人者也從中獲得了自我成長和提升。
在高等教育中,資助工作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對于許多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來說,經濟上的支持是他們能夠順利完成學業的物質保障,能力上的提升更是學業完成的最終目的。因此,高校的資助育人工作要立足于滿足受助學生的需求,全面提升受助學生的素質,全面發揮受助學生的才干,使之成為促進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動力[2]。在這個過程中,“助人自助”的理念顯得尤為重要。“助人”是為受助學生提供物質上的幫助,“自助”是為他們提供一個自我發展的機會。由于院系資助工作所面對的受助學生群體相對較小,院系資助工作可以更加精細、全面和有深度地展開。育人工作堅持“助人自助”的理念,意味著在解決受助學生生活上的困難的同時,應更加注重他們自我價值的提升。受助學生不僅能夠擺脫眼前的困境,還能提高自己的能力和信心,更好地面對未來的挑戰。
此外,“助人自助”的理念與高校資助工作者的職業發展息息相關。高校資助工作者通過“獎、貸、補、助、減、勤、免”等途徑幫助學生。在工作過程中,高校資助工作者了解受助學生的需求,與學生建立信任關系,給不同需求的學生提供不同的受助措施。這樣的工作經驗能夠幫助院系資助工作者提高自己的溝通技巧,增強人際交往和共情能力。同時,院系資助工作者在處理資助事務時,深入了解資助政策,提高個人的知識儲備;在組織策劃資助活動時,對活動進行構思、策劃,也能夠提升個人的組織和協調能力,提升工作效率。這些能力的提升不僅能夠更好地為受助學生提供服務,也對他們個人的職業發展有積極的影響。
2.1.1 資助措施與育人效果失衡
高校資助惠及每個困難家庭,堅持“不讓一個學生因經濟困難而上不起學”的宗旨,充分體現教育公平[3]。每一個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在校期間都可以通過申請國家助學貸款、國家助學金等來減輕學費壓力。高校從學校事業收入中提取一定的比例設置校內學生資助經費,再劃撥給學院,由二級學院設立勤補基金。這部分經費主要用來幫扶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確保資助政策得以實施。保障型資助已成為高校院系資助的主要方式。然而,在實施過程中,存在“資助”與“育人”兩張皮的問題[4]。
首先,雖然經濟支持能夠緩解學生的生活壓力,但過于強調物質支持,容易忽視育人的重要性。不少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在思想教育、心理健康等方面都處于弱勢地位。長期的物質短缺會讓他們產生自卑、焦慮等問題。在這種情況下,物質支持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其精神和心理層面的壓力。其次,部分院系過于追求效率。在開展獎助工作時,一些學院直接將名額切分給班級,由班級評定,這可能導致評定過程缺乏公正性和客觀性。評議初期,學生自主申請,部分學生礙于面子不申請;評議過程“唯材料論”,評議結果“唯票數論”等情況時有發生。最后,部分院系在制訂資助育人計劃時缺乏明確的目標和方向,導致實施過程中缺乏重點和針對性,使得資助工作難以達到“助人自助”的目的。部分院系的資助活動具有臨時性和表面性,僅僅是完成上級資助部門的工作任務,導致資助育人的效果大打折扣。如:進行感恩教育,學院僅僅開展一次感恩征文比賽,并不能真正觸動受助學生的內心,使其體會到感恩的重要性。
2.1.2 資助結果與資助過程分離
資助工作的直接結果是幫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緩解經濟困難,讓他們能夠更好地完成學業。但是,資助育人如果只看重結果,可能會造成評定不準確的情況。資助的結果可能會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如受助學生的個人能力、外部環境等。評價不準確,會導致受助學生后續的資助跟不上的情況。同時,部分院系在進行資助育人時,缺乏對受助學生的跟蹤關注,可能會導致一些潛在的問題被忽視。受助學生得到一次經濟資助后,他的生活只會得到階段性改善。受助學生之后的生活如何保障,才是真正需要重視的問題。只關注學生是否能得到資助,卻忽視學生怎么樣才能更好地被資助,可能會把資助變成一種簡單的經濟支持手段,而忽視了學生心理、情感、能力等方面的需求,難以實現學生的“自助”。此外,受助學生的需求是多樣的,學生個體也存在差異性,但院系在資助育人方面往往千篇一律,缺乏個性化的支持。這些做法難以激發受助學生的自我發展動力,無法達到“自助”。
高校院系資助工作隊伍由學院黨政領導、資助專管教師、專兼職輔導員和學生干部組成。資助專管教師承擔著二級學院主要的資助事務。在開展資助工作時,他們會經常面臨以下挑戰:首先,資助事務雜、持續周期長。除日常困難生評議、助學金申請、勤工助學管理工作外,還有政策解讀等隱形事務。每一種資助事務都有其特定的要求和細節,需要資助工作者具備高度的專業素養和工作能力。現實情況中,許多資助工作者主要依賴于自己的經驗和摸索,而非經過系統性的培訓。同時,大部分高校沒有將院系的資助工作設置單獨的崗位,二級學院的資助專管教師多由專職輔導員擔任。專職輔導員本身就承擔著較多的學生工作事務,院系的資助工作進一步增加了他們的工作壓力。其次,資助事務要求高。資助工作關乎每個學生的切身利益,一點錯誤都可能影響學生利益。資助政策和標準也會隨著時間和情況的變化而變化,專管人員需要不斷學習新的知識和更新自己的理解。最后,資助激勵不到位。多數高校可能沒有建立或完善院系資助工作者的考核和激勵機制。這就會導致院系資助工作者在工作中自我效能感低,對資助事務不重視,進一步影響其自我發展和工作能力的提升。
助人自助視角下高校院系資助育人路徑的最終實現,需要學校、學院、班級等各個主體深度參與,實施全方位的策略,并推動全員參與。在這個過程中,學院作為開展資助工作的基石,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保障作用。首先,學院需要完善資助工作的制度設計。學院需要梳理國家、省級和校級資助工作政策,在學習和理解政策的基礎上,厘清資助工作的思路,規范資助的過程。學院應制訂院系專屬的獎助工作手冊,簡化資助工作程序,召開獎助工作培訓會,帶領院系資助工作者學習資助文件,使資助工作體系化。除了資助工作的具體實施,學院還需要進一步完善資助教育,夯實資助工作的基礎。其次,學院應將資助教育常規化。學院要讓感恩、誠信、勵志、自強等教育貫穿資助工作的始終。在進行困難生認定前,學院先應對學生進行誠信教育,并將誠信與評獎評優掛鉤,以此強化學生對于誠信的重視。此外,將資助教育融入實踐活動。學院開展感恩周、征文、主題演講、勵志成長分享會等活動,讓資助教育的內容更加生動有趣,更好地達到育人的目標。最后,學院需要建立困難生檔案庫。困難生檔案庫的建立,既可以幫助學院對有經濟困難的學生進行精準識別,確保資助資源能夠真正用于需要的地方,又有助于學院對受助學生的困難程度進行科學評估,為制訂個性化的資助方案提供有力的依據。
資助育人的核心目標是促進受助學生的全面發展。在這個過程中,“資”和“育”是相互聯系的,“資”是“育”的主要手段,“育”是“資”的最終目的[5]。對于學院來說,僅僅提供經濟幫扶是不夠的,還應該關注受助學生的能力幫扶,以實現學生層面的助人自助。這種能力的培養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需要將學院的五育工作與資助工作緊密結合起來。為了實現這一目標,首先,院系在資助過程中要加強學生的思想建設。愛國主義教育是思想建設的核心。通過展播主旋律作品、組織紅色基地見習等方式,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幫助受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樣不僅能夠堅定學生的理想信念,還能夠提升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集體榮譽感。其次,二級學院要關注受助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通過輔導員談心談話、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了解受助學生的內心世界,幫助他們提高心理素質和自我調適能力。其次,助人更多是為了實現自助。院系更要注重受助學生能力的培養,引導他們參與社會實踐、創新創業和勤工助學等活動,促進五育發展和個人綜合素質的提升,推動受助學生成長成才,讓受助學生從“輸血”到“造血”。最后,院系資助育人工作需要尊重受助學生的個體差異性。一方面對于受助學生做到因“階段”施“助”。如:對低年級受助學生進行專業引導和學業指導,對高年級受助學生進行就業創業教育;另一方面,對于受助學生做到因“需”施“助”。如:有體育測試成績提升需求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學院可組建飛躍體測訓練營,幫助學生增加體育鍛煉的機會,增強體質。
實現資助工作者的自助是確保資助育人工作順利開展的重要保障。首先,學院要配齊資助工作隊伍,在學院內部形成資助工作秘書+專兼職輔導員+學生資助工作負責人+學生干部的工作模式。學院不僅要選拔具有責任心、耐心和組織能力的優秀教師擔任學院資助工作的負責人,還要實行資助工作負責人輪換制,確保更優秀的人才加入資助工作隊伍中去。其次,學院應定期為資助工作隊伍提供培訓,包括資助政策、工作流程、溝通技巧、心理輔導等方面的知識和技能。學院還需要重視資助工作的理論研究,為資助工作者提供經費支持,搭建研究平臺,設立資助育人的專項課題支持資助專管教師進行資助育人的研究。通過以上措施,可以進一步強化院系資助工作隊伍建設,提高隊伍的整體素質和工作能力,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提供更加專業、貼心的服務。最后,學院應設立激勵機制,對表現優秀的個人和團隊給予適當的獎勵和表彰,如:評選最美資助工作者,以激發隊伍的工作積極性和創造力。
高校資助工作是教育公平的重要舉措,也是學生提高綜合素質和培養社會責任感的重要途徑。高校院系資助育人路徑的最終實現是多方的共贏。未來,隨著社會的發展,高校院系應在助人自助的基礎上探索更多的資助育人新模式,促進資助工作的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