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剛,高榮禮,蔡 葦
(重慶科技大學冶金與材料工程學院 重慶 401331)
研究生教育是培養高水平創新型科技人才的主渠道。《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 年)》以及國家“十四五”規劃都明確提出強化能力培養,注重和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1]。《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關于加快新時代研究生教育改革發展的意見》也明確指出,要加強學術學位研究生知識創新能力培養,專業學位研究生實踐創新能力培養[2]。由此可見,培養創新能力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在新工科建設背景下,包括“互聯網+”、大數據、智能制造等新專業建設及傳統工科專業升級,需要培養實踐和創新能力強、具備國際競爭力的高層次人才。因此,培養和提升研究生的創新能力尤為重要。
創新能力須在實踐中得到培養和鍛煉,而科研和工程實踐是培養和提升研究生創新能力最重要的途徑[3],包括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及研究能力等。科研實踐,如學術報告、學位論文、課題研究、論文撰寫等,有利于培養研究生的創新意識、加強研究生思維能力、優化其知識結構及提高其綜合素質[4]。工程實踐對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作用主要體現在:①工程任務可鍛煉創新實踐能力;②實踐研究過程可提高創新思維水平[5]。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核心勝任力是新時代人才培養的重點[6],研究生創新型人才應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與扎實的創新能力。思政教育是研究生思想道德建設和科學素養構建的基礎。在科研和工程實踐中開展思政教育,有助于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形成和培養:①有助于提高研究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評判能力及思辨能力;②可為創新能力培養提供刻苦鉆研、勇于創新的動力;③明確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方向;④營造出自由民主、百家爭鳴的研究氛圍,兼容并包、勵學篤行的培養氛圍。
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過程中的影響因素包括課程教學、導師指導、科研實踐、學術氛圍、學術規范等[7]。目前,高校在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中還面臨諸如課堂教學模式單一、過于重視理論講授,研究生培養過程缺乏足夠的指導、缺乏科研實踐活動、研究生的創新意識不強等問題。眾多學者從導師隊伍建設、學術氛圍營造、創新平臺搭建、課堂教學改革等方面對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進行探索,提出了很多富有建設性的舉措[8-11],但對思政引領在理工類研究生創新能力分類培養中的作用研究甚少。
重慶科技大學是一所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本科院校,2012 年開始開展專業碩士研究生的培養,2017 年獲批碩士學位授予單位,目前建有化學學術學位碩士點和資源與環境、機械等8 個專業學位碩士點。在專業碩士研究生培養中開展了導師團隊、創新實踐平臺建設等,已初具成效。依托優質課程、教學案例庫及“課程思政”示范等各類研究生教改項目,在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課程建設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仍存在創新意識不強、分類培養效果不顯著、創新能力培養與思政教育實踐深度融合不夠等諸多問題。
增強創新意識是培養研究生創新能力的首要條件,但在培養過程中存在創新意識不到位,主要體現在:①以本科生教育思維進行研究生培養,未能實現從繼承性學習到探究性學習的轉化;②研究生培養仍局限于“上課+考試”的知識灌輸,缺乏“研討+實踐”的科學探索;③科學研討的民主氣氛不濃。學生不敢對教師提出質疑,不敢進行激烈的思想交鋒,嚴重制約了研究生創新精神的培養。
在求同存異的思維模式下,理工類研究生培養普遍存在重理論輕實踐的情況,學碩和專碩培養模式的差異小,未能根據學術型、專業型研究生對創新能力要求及培養目標的不同,從科研實踐、工程實踐等環節進行有差異的培養,導致其培養效果不理想。
思政教育是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基礎和靈魂,能為其提供良好的條件和支持。以思政教育為基礎,構建科學合理的創新能力培養模式,可激發研究生的創新能力。然而,在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過程中,存在重科研而輕思政,過分強調科研創新能力的培養,缺乏正確的價值引領,沒能將思政教育與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進行深度融合,難以真正為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提供持久的動力[12]。
為了顯著提升理工類研究生的創新能力,培養其勇于質疑、善于思辨、勤于鉆研的科學精神,高校應以學碩和專碩進行差異化分類培養的思路為核心,以培養研究生科研及實踐創新能力為宗旨、深挖創新能力培養實踐環節中可能存在的思政元素,實現思政教育與創新能力培養的深度融合。針對不同類型的研究生對創新能力要求的不同,對理工類研究生實行差異性分類培養并建立其培養模式。
理工類研究生創新能力不足,與創新意識不到位相關。為此,本文提出從四個角度增強研究生的創新意識。首先,轉變教育思維,設置多學科交叉融合的研究課題。研究過程中通過文獻調研、方案制訂以及實驗實施等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性、探索性學習;其次,打破傳統“上課+考試”的灌輸傳授式教學培養模式,在實驗指導和理論教學過程中,采用定期組會匯報、不定期師生交流的方式,充分發揮團隊導師的協同化指導作用,實行“研討+實踐”的教學模式;再次,研究生導師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會對研究生的創新能力培養起到潛移默化的引領作用。采用“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建立一支多學科交叉、校企共同參與的多元化導師團隊,通過課題研究、國內外同行的交流學習,不斷增強導師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充分發揮導師的引領作用,進一步培養研究生的創新意識。最后,營造科學研討的民主氣氛,鼓勵研究生暢所欲言發表自己的見解和看法,激發研究生的創新意識。
在加強研究生創新意識的基礎上,圍繞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主要過程開展研究,以價值評判能力和思維能力培養為重點,著力提升研究生的創新能力,拓展思政教育的功能。多角度深入挖掘科研和工程實踐中各環節可能存在的思政元素,幫助研究生樹立正確的社會主義價值導向,構建以立德樹人為目標,以價值判斷為著力點的科研思政培養模式。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過程包括創新項目申報、學位論文開題、實驗及論文指導等,因此,思政元素的挖掘主要圍繞科研項目、工程實踐、學位論文等方面開展。科技創新項目申報和學位論文開題的站位要高,要從國家需求、社會價值、服務于地方經濟以及行業的發展出發,深挖項目背景中的減排降耗、低碳環保、勇攀高峰等思政元素,項目實施中的刻苦鉆研、善于思辨、精益求精、勇于拼搏、敢于創新、求真務實、淡泊名利等思政元素,工程實踐中愛國精神、愛崗敬業、工匠精神、精益求精、節能減排等,學位論文中的辯證思想、刻苦鉆研、持之以恒、安全意識、節能降耗、可持續發展、實事求是等思政元素。
在科研實踐活動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培養研究生的科學創新和實踐創新精神,建立科研思政教育與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深度融合的模式,提升理工類研究生的創新能力。
在此基礎上,依據不同類型理工類研究生對創新能力要求和培養目標的不同,將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劃分為學碩精深型、專碩應用型[13]。按照學碩精深型―科研創新能力―科研實踐活動、專碩應用型―實踐創新能力―工程實踐活動的思路,探索其分類培養路徑,構建出理工類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差異化分類培養模式,實施有針對性的差異化培養。學碩精深型重點培養研究生的科研創新能力,包括文獻閱讀分析能力、學術論文寫作能力、理論創新思維能力、分析和解決科研問題的能力等。在夯實理論基礎和專業基礎之上,以研究課題為中心,以學位論文、科技創新項目以及學術交流等為輔助手段,深度培養其科研創新能力。專碩應用型則重點培養研究生的實踐創新能力,通過參與地方和行業類企業的技術攻關和技術創新,利用校企共建的研究生工作站等創新實踐平臺,不斷提升研究生的實踐創新能力。
創新是國家和社會發展的根本驅動力,人才培養是實現創新的基礎和前提。研究生是我國建設創新型國家的主力軍,而研究生教育則是培養高水平創新型科技人才的主渠道。本文針對目前理工類研究生在創新能力培養過程中的不足,提出了以科研實踐和工程實踐為培養手段,有機融合思政教育理念,構建出理工類研究生創新能力差異性分類培養的途徑,可為地方院校理工類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分類培養提供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