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盈, 劉潤妮, 招詩媚, 朱玉屏
(珠海市中西醫結合醫院,廣東 珠海 519000)
腦卒中后遺癥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其中肩部活動度下降和肌力減弱尤為常見。研究表明,超過一半的腦卒中患者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肩部活動限制,部分患者甚至完全喪失肩部運動功能[1]。肩部活動度的降低會導致日常生活能力下降、護理依賴性增加。而肩部肌力減弱也會降低上肢運動功能,限制患者的自我照料能力[2]。因此,提高腦卒中后患者的肩部活動度和肌力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火龍罐綜合灸技術是一種現代中醫特色療法,將推拿、刮痧和艾灸有機結合,通過經絡理論指導實施相關穴位的疏通、溫通、活血化淤等操作,可顯著改善各種疼痛癥狀[3]。現有研究表明,火龍罐綜合灸可減輕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的疼痛癥狀,提高患肢活動功能[4]。但尚未見火龍罐綜合灸對腦卒中后肩部活動度和肌力的影響報道。因此,本研究擬采用火龍罐綜合灸療法,取手陽明大腸經、心厥陰心包經等經穴進行治療,觀察其對腦卒中后患者肩部活動度及肌力的影響,為腦卒中功能康復提供新的輔助手段。現報告如下。
在2022年1月—2023年9月時間段內,應用隨機數表法選擇了珠海市中西醫結合醫院神經內科收治的200名腦卒中后肩手癥狀患者為研究樣本。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包含100名患者。實驗組包括50名男性和50名女性,年齡分布從20~70歲,平均為(45.32±10.21)歲;身高從150~190 cm,平均為(165.3±8.9) cm;體重在50~100 kg,平均(70.25±15.6) kg;病程從1~7 d,平均為(3.8±1.6) d。對照組中,有51名男性和49名女性,年齡范圍19~71歲,平均(46.11±9.89)歲;身高從152~188 cm,平均(166.4±9.2) cm;體重從51~98 kg,平均為(71.3±14.9) kg;病程范圍為1~7 d,平均(4.1±1.5) d。2組之間的基本信息比較,沒有顯著的統計差異,P>0.05。本研究已獲得醫院倫理審查委員會同意。
納入標準:① 根據全國腦血管病研究大會的標準[5]確證為腦卒中,并經Ct或MRI驗證為腦梗死或腦出血;② 滿足腦卒中及肩手疾病的確診標準[6],癥狀出現在最近一周內,按照現代醫學指南進行診斷;③ 年齡為18~70歲,且已完成知情同意程序。
排除標準:① 既往有肩部感染、頸部疾病或由其他原因導致的肩部疼痛;② 肢體有外傷、感染或皮膚病變;③ 存在凝血功能異常或外周血管疾病;④ 心、肝、腎等關鍵器官功能不穩;⑤ 患有重型認知障礙、語言障礙,或無法完成檢查的心理問題;⑥ 存在其他腦部出血情況;⑦ 涉及腦干或小腦的梗塞;⑧ 雙側腦部出現問題;⑨ 不配合研究。
對照組應用傳統的恢復療程。① 確保肢體的正確擺放:無論患者是平臥或側躺,都確保其肢體位置得當,這有助于減輕受傷的肢體的痙攣。② 主被動肢體鍛煉:患者將參與兩類鍛煉方式。被動鍛煉重點是在損傷的肩部,如輕搖、旋轉、平移、滾動、擴展和伸展,旨在預防肩部的疼痛并保持其靈活度。主動鍛煉集中于患者的損傷的手,包括負重和抓握練習,并鼓勵使用健壯的一側引導受傷的肢體,如Bobath方法、懸掛訓練等。這些練習每周進行5次,每次維持20 min,為期4周。③ 基本醫學療程:根據醫生的意見,包括血壓管理、抗血小板、調整血脂、促進腦血液循環和神經保健[7]。
觀察組實行傳統恢復治療并結合火龍罐綜合灸技術。具體步驟為選擇手陽明大腸經、心厥陰心包經、手少陽三焦經等經絡,并定位于肩髃、曲池、合谷、外關、內關等穴位。在進行罐灸時,先從上半部分開始,然后到下半部分;從陽性部位開始,再到陰性部位。每個治療時長大約20 min,每周5次,連續進行4周。所有患者在入院后的前兩天內開始接受治療。
Constant肩關節評分(Constant-Murley Score,CMS):CMS是一個綜合的評分系統,是評估肩部功能和疼痛的重要工具評估疼痛、活動度、力量和功能。總分為100分,分為四個子類:疼痛(15分)、活動度(40分)、力量(25分)和功能(20分)。越高的分數表示肩部功能越好,疼痛越少,與正常肩部功能相近。越低的分數表示肩部活動障礙越大,疼痛越多,可能需要進一步治療或康復[8]。
視覺模擬評分(VAS):評估患者肩疼程度。得分在0~10分之間,得分越高表示疼痛程度越高。
以上指標均在患者治療與護理干預前,以及進行治療與護理干預后(出院時)進行評估。
利用SPSS 22.0軟件分析數據。對于連續變量,如CMS評分的各個子項和總分,采用均值±標準差的形式來表示。對于2組間的比較,應用了獨立樣本t檢驗。獨立樣本t檢驗被用來評估干預前后2組患者的評分數據是否存在顯著差異。P<0.05被認為是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的。
治療與護理干預前2組患者肩部疼痛、活動度、力量、功能及CMS總分等均不存在統計學差異(P>0.05),在進行治療與護理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的肩部疼痛、活動度、力量、功能及CMS總分等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1)。同時在進行治療與護理干預后2組患者的肩部疼痛、活動度、力量、功能及CMS總分等均上升(P<0.05),觀察組患者CMS各維度評分及總分的上升幅度顯著高于對照組(P<0.01)。見表1。
表1 CMS評分比較(±s)

表1 CMS評分比較(±s)
【注】 *:與對照組干預后相比P<0.05;**:與對照組干預后相比P<0.01;#:與對照組干預前相比P>0.05。
總分組別時間點疼痛活動度力量功能55.13±10.51#82.58±8.76**8.617<0.01 54.59±10.87 65.36±9.43 6.574 0.01觀察組干預前干預后t值P值對照組t值P值干預前干預后7.56±1.72#12.45±1.34**6.874<0.01 7.34±1.64 9.23±1.45 5.674 0.03 22.34±5.43#34.23±4.12**7.647<0.01 21.89±5.78 26.12±4.57 5.241 0.04 12.78±2.83#18.34±2.53**6.247<0.01 13.24±2.92 15.23±2.65 5.867 0.03 12.45±3.21#17.56±2.47**6.821<0.01 12.12±3.09 14.78±2.89 4.974 0.04
行治療與護理干預前2組患者的VAS評分并不存在統計學差異(P>0.05),在進行治療與護理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的VAS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0.01)。在進行治療與護理干預后2組患者的VAS評分均降低(P<0.05),觀察組患者VAS評分下降幅度顯著高于對照組(P<0.01)。見表2。
表2 VAS評分比較(±s)

表2 VAS評分比較(±s)
【注】 *:與干預前比P<0.05;**:與干預前比P<0.01。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觀察組對照組時間點干預前干預前干預后干預后VAS評分7.43±1.34 7.54±1.29 1.96±0.82**3.47±1.39*t值0.51 P值0.62 9.22 0.004
本次研究旨在探索火龍罐綜合灸對腦卒中后患者肩部活動度及肌力的影響。由于腦卒中患者常常伴隨著多種并發癥,其中肩手疾病是導致患者疼痛和功能障礙的重要原因,因此該研究具有明確的臨床意義。
在治療與護理干預前,2組患者在肩部疼痛、活動度、力量、功能及CMS總分上均未顯示出統計學差異。這表明2組患者在基線上是相似的,為后續干預提供了公平的比較基礎。這也意味著分組的隨機性和對照性做得較好,為實驗設計提供了支持。
干預后觀察組患者在肩部疼痛、活動度、力量、功能及CMS總分上均顯著高于對照組,說明火龍罐綜合灸確實對改善腦卒中后的肩部活動度及肌力有顯著效果。而且這種差異在統計上是高度顯著的(P<0.01)。
對于火龍罐綜合灸如何發揮這樣的效果,可能涉及多種機制。中醫認為,灸法可以疏通經絡,調和氣血,從而達到治療的效果[9]。在生物醫學領域,灸法可能通過熱效應、光效應和生物效應,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營養狀態,增強細胞的代謝功能[10]。
雖然2組患者在干預后的肩部疼痛、活動度、力量、功能和CMS總分都有所上升,但觀察組的上升幅度顯著高于對照組。這進一步強調了火龍罐綜合灸相對于傳統治療的優勢。此外,關于VAS評分,我們也觀察到相似的趨勢。VAS評分通常用于評估疼痛的程度,這些結果再次證明火龍罐綜合灸對于緩解疼痛有很好的效果。
每項研究都有其局限性,可能是由于樣本大小、實驗方法或其他外部因素。對于本研究,首先需要考慮的是樣本大小和多中心研究的可能性。更大的樣本和多個中心進行的研究可能會為我們提供更廣泛的數據。
此外,雖然這次研究顯示火龍罐綜合灸有積極的效果,但我們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來確定其長期效果、安全性和與其他治療方法的對比效果。
本次研究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數據,證實火龍罐綜合灸可以顯著改善腦卒中后患者的肩部活動度及肌力。這為臨床醫生及護士提供了一個可能的新的治療及護理方法,尤其是對于那些對傳統治療效果較差的患者。
然而,醫學界需要進行更多的研究,以進一步了解這一方法的效果、適應癥和長期結果。希望未來能有更多的研究對火龍罐綜合灸的作用機制、效果和適應證進行深入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