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佳敏
(凌云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上海 200237)
目前,脂肪肝的發病率在所有肝臟疾病中居第2位,僅次于病毒性肝炎,脂肪肝疾病可進一步發展成肝硬化、脂肪性肝炎、肝纖維化等疾病[1]。其中,酒精性脂肪肝是因為攝入過量的酒精,導致肝臟受到損害的一種病變,而非酒精性脂肪肝則是由于各種因素導致肝臟代謝脂肪的功能發生障礙,造成大量的脂類物質不斷存儲于肝細胞中,進而導致肝細胞發生變性[2]。目前臨床主要采取調整飲食結構、服用藥物、適當運動鍛煉等治療非酒精性脂肪肝,常用的藥物有保護肝細胞藥物、降脂藥物及抗氧化劑。本研究分析了持續健康指導對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康復效果的影響。
選取凌云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2020年1月—2022年12月的98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49例,男30例、女19例;年齡為29~74歲,平均(43.29±4.17)歲;病程為2~18個月,平均(8.44±1.36)個月。對照組49例,男29例、女20例;年齡為29~74歲,平均(43.52±5.38)歲;病程為2~18個月,平均(8.37±1.29)個月。2組的基線資料具有可比性(P>0.05)。
(1) 對照組:服用多烯磷脂酰膽堿,每天3次,每次2粒,共服用2個月。
(2) 觀察組結合采取持續健康指導:① 全面評估,制訂方案,了解每一位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飲食喜好、病情、作息習慣、受教育程度、性格特征等,根據上述情況,制定具體的健康指導方案。耐心地向患者講解有哪些不良因素容易引起非酒精性脂肪肝疾病、目前有哪些治療方法和疾病進一步進展會導致哪些后果。② 指導患者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主要包括運動指導及飲食指導。運動指導,通過詢問了解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平時喜歡的運動及其每天的活動情況,引導患者適當進行打太極拳、慢跑、打羽毛球、快走、跳繩或騎自行車等活動;對于年齡在40~65歲的中年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根據情況,適量地提高運動強度,增加每周的運動次數,如每兩天跑步一次,每次0.5 h;年齡>60歲的老年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可以每天散步0.5 h。患者須堅持運動,注意不要在吃飯前及服藥后0.5 h內進行大幅度和高強度的鍛煉。飲食指導,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每天飲食中的糖類的占比大約為50%~60%,蛋白質的占比大約為10%~20%,脂肪的占比需要低于30%,堅持少吃多餐,每天可以進食4~6次,每次不要吃得太多,防止影響消化功能、血糖水平和睡眠質量。多吃容易消化和富含營養的食物,引導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多吃應季的新鮮蔬菜,主食選擇玉米、蕎麥、黑米、小麥等低糖類的粗糧,如果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消化功能良好,可多吃清淡、富含膳食纖維和易消化的食物。而且,醫護人員要盡可能為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提供高蛋白和包含機體所需的多種維生素的飲食,以增強機體的免疫力。③ 持續監測,采用主動指導與被動監測相結合的方式持續監測,隨時了解患者的情況,給予有針對性的指導,告知其定期到醫院檢查,并根據實際情況調整患者的運動和飲食方案。
(1) 療效標準,① 顯效:脂肪肝患者的癥狀基本消失,B超檢查結果提示患者的脂肪肝聲像圖消失,肝功能和血脂指標恢復正常;② 有效:脂肪肝患者的癥狀明顯減輕,B 超檢查結果提示患者的脂肪肝聲像圖明顯改善,肝功能和血脂指標基本恢復;③ 無效:脂肪肝患者的癥狀和各項指標沒有改善。
(2) 肝功能指標,檢測兩組門冬氨酸氨基轉氨酶(AST)、γ-谷氨酰轉肽酶(γ-GT)、谷 氨酰轉移酶(GGT)及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水平。
(3) 血脂指標,檢測兩組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和總膽固醇(TC)水平。
采用SPSS 25.0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對比用t檢驗,組間率的比較用χ2檢驗,以P<0.05表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的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2組治療有效率對比[n(%)]
治療前,2組的AST、γ-GT、GGT及ALT水平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2組的AST、γ-GT、GGT及ALT水平明顯降低(P<0.05),且觀察組的AST、γ-GT、GGT及ALT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2組AST、γ-GT、GGT及ALT水平對比(±s)

表2 2組AST、γ-GT、GGT及ALT水平對比(±s)
【注】 與對照組相比,*:P<0.05;與治療前相比,#:P<0.05。
AST(U/L)γ-GT (U/L)GGT ALT (U/L)組別n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對照組49 68.72±11.39 43.76±5.28#74.32±12.57 46.29±11.73#121.45±19.73 78.36±12.25#77.43±13.16 45.8±10.2#觀察組49 68.42±12.53 30.59±2.44*#73.86±13.14 37.25±4.38*#122.63±18.46 41.33±4.75*#78.24±12.95 34.27±5.49*#t值--0.106 13.585 0.158 4.332 0.262 16.910 0.263 6.005<0.001 P值0.458<0.001 0.440<0.001 0.397<0.001 0.396
治療前,2組的TG、LDL-C和TC水平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2組的TG、LDL-C和TC水平均明顯降低(P<0.05),且觀察組更低(P<0.05)。見表3。
表3 2組TG、LDL-C和TC水平對比(±s)

表3 2組TG、LDL-C和TC水平對比(±s)
【注】 與對照組相比,*:P<0.05;與治療前相比,#:P<0.05。
組別n TG LDL-C TC治療后2.89±0.53#2.17±0.44*#6.271<0.001治療前4.73±1.29 4.75±1.13 0.092 0.463治療后3.72±0.48#2.41±0.35*#13.231<0.001 49 49--治療后1.63±0.29#1.17±0.14*#5.408<0.001治療前2.11±0.38 2.13±0.42 2.119 0.416治療前3.57±0.68 3.55±0.71 0.122 0.452照組察組t值P值
肝臟在人體的新陳代謝和生物合成過程中,均具有較為重要的作用,可以有效維持體內脂肪的動態平衡狀態,一旦機體長期攝入過多的脂肪,就會明顯加重肝臟的負擔,不僅會使肝細胞膜受到損傷,而且會影響機體的肝臟功能,導致脂肪肝[3-5]。脂肪肝是指因為藥物或疾病等因素,造成肝細胞中蓄積的脂質量大于患者肝濕重的5%[6]。根據發病原因的差異,肝臟中不斷蓄積的脂質主要是脂肪酸、三酰甘油、膽固醇酯、磷脂等,其中最為多見的是三酰甘油[7]。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發生與多元代謝紊亂、肥胖等緊密相關。非酒精性脂肪肝屬于常見的臨床現象,而并非一個獨立的疾病,主要包括脂肪變性、肝硬化、脂肪性肝炎等病理改變[8-9]。一旦患有非酒精性脂肪肝,會間接甚至直接促進其他多種肝臟疾病的發生和發展,且大幅增加肝細胞癌和肝衰竭的發生風險,大部分病程比較長的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如果同時伴有動脈硬化疾病和2型糖尿病,會導致其病情明顯加重[10-12]。病情較輕的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不會出現顯著的癥狀,而中重度脂肪肝患者的癥狀表現與慢性肝炎基本相同,且會伴隨口角炎、皮膚斑、舌炎、肢體麻木等其他癥狀,部分脂肪肝患者甚至還會出現牙齦出血、消化道出血等情況[13-14]。隨著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病情的日益加重,會逐漸出現腹腔積液、低鉀血癥和下肢水腫,嚴重損害其身體健康。
非酒精性脂肪肝具有一定的可逆性,及早發現和治療能達到治愈的效果。目前,主要采取藥物治療,同時配合合理的飲食、運動和生活習慣,以達到預防和減少非酒精性脂肪肝發生的目的[15]。不健康的日常生活方式,缺乏對疾病的全面認知等人為因素對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發生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由于大部分患者會同時患有其他種類的慢性基礎疾病,而且平時有不健康的生活習慣,因此,健康指導的目標不能只關注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病情,需要以培養健康、合理的生活習慣為主要目標,加快患者的康復速度[16-17]。持續健康指導的核心是幫助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及行為,減輕甚至消除不利于健康的影響因素,督促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及時糾正不健康行為習慣,保持科學的飲食及規律的作息習慣,有助于改善預后[18]。在確保可以滿足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每天對熱量和營養需求的基礎上,盡可能消除飲食因素對血糖、肝功能和血脂水平的不良影響,盡量將體重控制在合理水平內[19]。本研究發現,觀察組的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持續健康指導能明顯提高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康復效果。觀察組的AST、γ-GT、GGT及ALT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持續健康指導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肝功能。觀察組的TG、LDL-C和TC水平更低(P<0.05)。表明持續健康指導有助于降低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血脂水平。
綜上所述,持續健康指導能明顯提高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康復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