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霞
(澧縣人民醫院, 湖南 常德 415500)
川崎病是以5歲及以下兒童為高發群體的臨床常見病癥,一般患兒在發病后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嘴唇干裂、發熱、皮疹、頸部淋巴結腫大等癥狀表現,該病癥若未得到及時診治將會進一步發展,并引發患兒出現嚴重心血管疾病,繼而為患兒的健康安全造成威脅[1-2]。當前臨床對于川崎病患兒多會結合其病情提供有效藥物干預。阿司匹林在抗炎、解熱方面具有良好效用,同時還可預防動脈血栓形成,因而較常被運用于川崎病的臨床治療過程[3];丙種球蛋白同樣能夠有效緩解患兒的炎癥,也是臨床治療川崎病過程中較為常用且效果顯著的藥物[4]。基于此,本研究則圍繞為川崎病患兒聯合運用阿司匹林與大劑量丙種球蛋白實施治療的實際效果展開探究。
在澧縣人民醫院2022年3月—2023年4月間接收的川崎病患兒中擇選出共計86例,嚴格遵照組間樣本存在可比性的原則,運用隨機雙色球法將上述患兒分為參照組與探究組各計43例。其中參照組有女性19例、男性24例,該組患兒年齡皆介于1~5歲,平均(3.51±0.82)歲;探究組有女性18例、男性25例,該組患兒年齡皆介于2~5歲,平均(3.49±0.73)歲。經分析2組川崎病患兒的基線數據并未存在顯著差異性(P>0.05)。本研究已經順利通過澧縣人民醫院倫理委員會的審批,且研究自開展至結束期間并未存在任何倫理糾紛事件,符合醫學倫理學要求。
納入標準:① 患兒各項檢查結果符合川崎病臨床診斷標準且臨床資料完備;② 患兒在研究開展前未曾接受過諸如抗生素類的相關藥物醫治,且對本研究中所使用藥物無過敏表現;③ 患兒家屬知悉本研究所涉內容及基本過程,自愿配合研究并已簽署知情書。
排除標準:① 患兒存在有先天性心臟病;② 患兒存在血液系統疾病;③ 患兒存在傳染性疾病;④ 患兒已出現感染及心力衰竭等并發癥;⑤患兒在研究中途因不可控因素而脫落研究。
2組川崎病患兒在研究期間皆為其提供常規治療,包括糾正電解質紊亂、預防感染、給予營養支持等措施。在此基礎上參照組川崎病患兒在治療過程中會為其提供阿司匹林腸溶片(國藥準字:H20120236,生產廠家:拜耳醫藥保健有限公司,規格:0.1 g×30粒),在患兒發熱期間以30 mg/(kg·d)的劑量口服該藥品,每日3次,在患兒退熱后則可將服用劑量調整至3~5 mg/(kg·d)。同時為參照組患兒提供常規劑量的靜脈滴注人免疫球蛋白(國藥準字:S10980026,生產廠家:四川遠大蜀陽藥業股份有限公司,規格:2.5 g/支),結合患兒體重遵照1 g/(kg·d)×2 d的劑量實施靜脈滴注。
探究組川崎病患兒則在常規治療基礎上為其提供阿司匹林聯合大劑量丙種球蛋白進行治療,其中阿司匹林腸溶片的用法用量等皆與參照組相同,而靜脈滴注人免疫球蛋白的用量則調整為2 g/(kg·d)×1 d,為患兒靜脈滴注。2組川崎病患兒皆為其提供為期2周的連續治療并觀察其效果。
治療前后檢測2組川崎病患兒的炎癥因子水平,測定2組患兒的C反應蛋白(CRP)、白細胞介素-6(IL-6)、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等指標數據。
治療前后檢測2組川崎病患兒的CD8+、CD4+、CD3+水平數據,以此觀察2組川崎病患兒接受治療后的免疫功能的變化情況。
嚴謹統計并記錄治療后2組川崎病患兒的頸部淋巴結腫大消退用時、發熱消退用時、下肢腫脹消退用時、球結膜充血消退用時、軀干紅斑消退用時等數據。
嚴謹統計2組川崎病患兒接受治療后的有效率數據,劃定標準為:川崎病患兒在接受治療后其發熱、下肢腫脹、結膜充血等癥狀消退用時在4 d及以下,且患兒的免疫功能、炎癥因子的指標數據皆已恢復到正常范圍則記為顯效;川崎病患兒在接受治療后其發熱、下肢腫脹、結膜充血等癥狀消退用時在8 d及以下,且患兒的免疫功能、炎癥因子等指標數據皆有所改善則記為有效;川崎病患兒在接受治療后其效果未能達到上述標準的要求,甚至患兒病情有加重跡象則記為無效。
本研究借助SPSS 27.0軟件開展全部數據分析工作:計量數據諸如治療前后2組川崎病患兒炎癥因子水平數據等在分析中運用t檢驗,且以±s的形式展開數據描述;計數數據諸如2組川崎病患兒經治療后的總有效率數據可在分析中運用χ2檢驗,且以[n(%)]的形式展開數據描述。如果分析工作中呈現出P<0.05,即表明2組川崎病患兒數據已經存在統計學上的顯著差異性。
開展治療前,2組川崎病患兒的CRP、IL-6、TNF-α等指標數據并未存在顯著差異性(P>0.05);實施治療后,探究組川崎病患兒的CRP、IL-6、TNFα等指標數據皆顯著性低于參照組患兒數據(P<0.05)。見表1。
表1 治療前后川崎病患兒炎癥因子水平數據對比(±s)

表1 治療前后川崎病患兒炎癥因子水平數據對比(±s)
組別探究組參照組t值P值例數(n)43 43 CRP/(mg·L-1)治療前78.33±4.02 78.19±4.12 0.159 5 0.873 7治療后23.09±3.14 34.11±3.25 15.990 6 0.000 0 IL-6/(ng·L-1)治療前54.07±4.16 54.17±4.05 0.112 9 0.910 3治療后16.12±2.31 23.95±3.08 13.336 3 0.000 0--TNF-α/(ng·L-1)治療前23.18±2.41 23.37±2.27 0.376 3 0.707 6治療后10.11±2.01 14.03±2.41 8.191 1 0.000 0
開展治療前,2組川崎病患兒關于CD8+、CD4+、CD3+等指標數據并未存在顯著差異性(P>0.05);實施治療后,探究組川崎病患兒關于CD8+、CD4+、CD3+等指標數據則顯著性高于參照組患兒數據(P<0.05)。見表2。
表2 治療前后川崎病患兒免疫功能指標數據對比(±s)

表2 治療前后川崎病患兒免疫功能指標數據對比(±s)
CD8+CD4+CD3+組別例數(n)治療前32.07±4.16 32.11±4.05 0.045 2 0.964 1治療后41.05±5.13 36.09±4.82 4.620 6 0.000 0治療前44.09±5.61 44.17±5.48 0.066 9 0.946 8治療后51.08±7.61 47.18±6.03 2.633 9 0.010 0探究組參照組t值P值43 43--治療前54.08±6.92 54.19±7.13 0.072 6 0.942 3治療后62.18±7.26 57.19±7.14 3.213 5 0.001 9
探究組川崎病患兒在接受治療后關于頸部淋巴結腫大消退用時、發熱消退用時、下肢腫脹消退用時、球結膜充血消退用時、軀干紅斑消退用時等數據皆顯著性低于參照組患兒數據(P<0.05)。見表3。
表3 川崎病患兒癥狀表現消失用時數據對比(±s,d)

表3 川崎病患兒癥狀表現消失用時數據對比(±s,d)
組別探究組參照組t值P值例數(n)43 43--頸部淋巴結腫大消退用時3.22±0.79 4.68±1.13 6.943 8 0.000 0發熱消退用時3.15±0.59 4.51±1.03 7.513 1 0.000 0下肢腫脹消退用時2.53±0.81 4.71±1.36 9.030 8 0.000 0球結膜充血消退用時3.08±0.91 4.82±1.04 8.256 6 0.000 0軀干紅斑消退用時3.83±1.02 5.47±1.39 6.237 6 0.000 0
探究組川崎病患兒治療后其總有效率數據高達95.35%,與參照組川崎病患兒總有效率數據(79.07%)相比較則顯著性偏高(P<0.05)。見表4。

表4 川崎病患兒臨床療效數據對比[n(%)]
近年來川崎病的臨床發病率日漸升高,該病癥在早期若未能及時得到有效診治將會致使患兒冠狀動脈擴張的風險提升,嚴重時則會誘發患兒出現心肌炎、冠狀動脈腫瘤等并發癥,進而為患兒的健康安全帶來極大威脅[5]。因此,臨床上需要對川崎病患兒的病情進展高度關注并盡早為其提供有效治療干預,力求借助有效治療為患兒緩解其癥狀表現,并幫助患兒遏制其病情。阿司匹林作為臨床上川崎病治療期間較為常用的非甾體類抗炎藥物,在患兒的發病急性期可以發揮顯著的消炎、退熱效果,能夠明顯緩解患兒的相關炎癥反應,同時還可以抑制其血小板聚集,進而預防血栓的形成;而大劑量的丙種球蛋白則可以更為有效抑制患兒內皮組織的炎癥反應,降低患兒血管組織的損傷,并促使患兒的免疫功能獲得更為顯著的改善,同時該藥物還具備良好的降溫效用,有利于促使患兒的發熱癥狀更快消退,從而幫助患兒盡快恢復健康。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前2組川崎病患兒的CRP、IL-6、TNF-α等指標數據并未存在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探究組川崎病患兒的CRP、IL-6、TNF-α等指標數據則顯著性低于參照組(P<0.05);治療前2組川崎病患兒的CD8+、CD4+、CD3+等指標數據尚未存在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探究組川崎病患兒的CD8+、CD4+、CD3+等指標數據則顯著性高于參照組(P<0.05);同時與參照組患兒數據相比較,探究組川崎病患兒其淋巴結腫大消退用時、發熱消退用時、下肢腫脹消退用時、球結膜充血消退用時、軀干紅斑消退用時等數據皆顯著性偏低(P<0.05);并且探究組川崎病患兒臨床治療的總有效率數據也顯著性高于參照組(P<0.05)。
綜上可知,在臨床上為川崎病患兒實施治療期間聯合運用阿司匹林與大劑量丙種球蛋白可取得顯著性效果,既能夠促使患兒的免疫功能獲得一定提升,又可促使患兒的炎癥因子水平獲得明顯改善,同時還能夠顯著縮短患兒相關癥狀表現的消退用時,推薦參考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