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文, 許滔
(1.貴州中醫藥大學 第二臨床醫學院,貴州 貴陽 550002;2.貴州中醫藥大學 第二附屬醫院,貴州 貴陽 550003)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已成為影響中老年人健康的重大衛生問題,不僅給社會帶來巨大的經濟壓力,也成為人類健康的重大威脅,甚至已經成為當今世界病死率不斷攀升的重大誘因。《我國心血管健康與疾病研究通報2021》指出,我國有1 100萬例冠心病患者,其中60歲及以上的老年患者占比超過27.8%[1],這個比例正在不斷攀升,且青壯年人群患病率也逐年上升。因此,冠心病的防治工作迫在眉睫。冠心病在中醫學上屬于“胸痹心痛”“真心痛”“心悸”的范疇,病機多為本虛標實。基于《內經》的“氣脈常通”理論,從“氣”“脈”兩方面入手,關注冠心病的預防、治療和康復三方面,使血行流暢,氣脈通利,脈道無阻,五臟六腑得以正常運轉,達到治療與預防疾病的目的。
“氣脈常通”理論依據首見于《黃帝內經》,是關于養生保健與健康長壽的重要命題,維持人體健康狀態離不開氣與脈的調和常通。氣脈與心肺二臟腑關系最為密切,氣脈受損,不能暢通,則最終累及心、肺二臟,最終禍及全身。同樣,各種外感內傷七情等因素致使心肺功能損傷,罹患疾病,則重點從氣脈調治,以恢復氣脈常通的正常生理狀態,達到治療預防疾病的目的。“氣”與“脈”概念的建立,是對生命之體晝行夜伏、攝入成長、排泄衰亡之間某種能量的蓄積與敷布進行描述表達孕育而生的。經過后世醫家的豐富和完善,氣和脈形成有形之氣、無形之氣,即有形的血液運行之道血脈和無形連屬四肢百骸的經脈,這是生命物質與功能,營養與糟粕代謝的立體呈現。脈以陰血為充,以陽氣為用。陰血足則血脈充,陽氣旺則血脈通。脈由心主,本于先天,長于后天。脈循行全身,聯絡五臟六腑,循脈上下,貫五臟,絡六腑。血液運行的重要條件為脈道的通利。機體的氣血、脈道,運行通利、流暢無阻,即為“氣脈常通”。氣脈常通需要氣與脈的雙重保障,一是氣與機體周身運行正常,保障正常生理功能的發揮;二是脈道無壅塞郁滯,營血流利無礙。“氣脈常通”理論由三部分構成:氣脈共防、氣脈合治、氣脈同康。未病先防、既病防變是傳統中醫學最核心的預防思想。在疾病早期,氣脈共防,重點在于調和氣脈。病程進展中,采用氣脈和治的原則,調治氣血。至疾病康復階段,調平氣血,穩步康健。
冠心病是因血管壁上的脂質斑塊堆積,導致血管變得狹窄,甚至堵塞,造成心肌損害,進而引起心臟的血液循環障礙,并會損害患者的健康,降低患者的生活幸福指數,是中老年人群的多發病和常見病[2],中醫學中的“胸痹心痛”“真心痛”病癥將冠心病囊括其中。受到外界邪氣刺激、情志抑郁憂慮過度、飲食喜肥膩食物不加節制或久病臥床等情況,均會對人的身心健康造成損害,與機體正氣抗衡,正氣不敵邪氣,導致氣功能失調,升降失司,易形成氣虛氣滯之癥。冠心病早期,常以氣虛為主。冠心病屬于本虛標實之證,痰濁與瘀血是冠心病中最為常見的病理產物和致病因素,痰濁與淤血更加阻滯氣機,且使脾運化失調,加重了氣虛。濁邪因外感內傷、臟腑生理功能失調等因素產生,以重濁、黏稠、污穢為特征的病理產物或致病因素[3]。痰濁、瘀血同樣屬于濁邪范疇。濁邪存在于脈中,隨之而上下內外,無所不至,其致病較為廣泛,久之則五臟俱病。
因此,冠心病早期表現為氣虛脈濁。基于“氣脈常通”的理念,許滔教授提出使用甘露通脈顆粒,其旨在以氣脈共防法預防早期冠心病的病情發展。該顆粒的配伍包括:黃芪、南沙參、石斛、茵陳、荷葉、丹參、丹皮、葛根、淡竹葉,其中,黃芪可以補益體內耗損之氣,南沙參、石斛、荷葉、葛根、淡竹葉可以養陰生津,清養氣脈,達到調節氣脈的目的。此外,丹參和葛根參與活血化瘀,祛除脈道濁邪,進而達到復通氣脈的目的。
冠心病的治療一般以改善冠脈供血、降低心肌氧耗、控制危險因素為原則,以改善生活方式、去除危險因素及藥物治療為主。西醫一般采用β阻滯劑、硝酸酯類藥物等改善心肌缺血缺氧癥狀,用他汀類藥物與抗凝劑降低血脂水平及預防血栓形成,用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ACEI)類藥物改善心血管機能。冠心病屬于本虛標實之證,本虛有氣血陰陽虧虛,而標實多見氣滯、血瘀、寒凝和痰濁。基于“氣脈常通”的中醫理論,許滔教授總結了幾個冠心病常見臨床證型,分別為氣虛脈虛、氣虛脈濁、寒凝脈閉、陰虛脈澀和熱毒瘀脈。治療階段以氣脈合治為主。患者久病體虛,耗氣傷陽,表現為氣虛脈虛,常以心悸、乏力為主,可用生脈飲和炙甘草湯治療。生脈飲為著名的補益劑,可益氣復脈,兼以養氣陰。炙甘草湯與生脈飲共奏益氣復脈、滋養氣陰之效,除此之外,還可通陽復脈,補益機體陽氣。
唐小萍等[4]研究發現,生脈散加減治療冠心病心絞痛的療效顯著,且療效持久穩定,不易出現復發現象。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生脈散制劑能夠有效地擴張冠狀動脈,抑制心肌細胞的凋亡[5-6],改善心肌的代謝,有效地抵御急性心肌缺血,進而達到治療冠心病的目的[7]。觀察88例冠心病患者的臨床癥狀,經炙甘草湯加減聯合阿托伐他汀治療,可調節冠心病患者血清中PS、TnT、PSGL-1、BNP、CKMB水平,保護心肌功能并改善內皮功能,治療效果顯著。患者心氣不足,痰濁壅滯脈道,兼有瘀血,導致氣脈難通,表現為氣虛脈濁之證,治療以活血清脈,益氣養陰為主,甘脈通露湯是預防與治療階段共用方劑[8]。寒凝脈閉證以枳實薤白桂枝湯合當歸四逆湯治之。
臨床研究表明[9],枳實薤白桂枝湯可減輕冠心病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的炎癥反應,減少血管內皮損傷,改善冠心病心絞痛臨床癥狀。加味當歸四逆湯治療陰寒凝滯型冠心病心絞痛[10],與對照組比較,心絞痛發作頻率、持續時間、疼痛程度明顯降低,血液流變指標較對照組有明顯改善。陰虛脈澀型冠心病可采用人參養營湯養營通脈。人參養營湯載于《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全方共奏補益營血,益氣通脈之效。外來火熱或內生火邪或情志過極化火,易形成熱毒瘀脈證,治以瀉心湯合小陷胸湯合四妙勇安湯。瀉心湯可瀉火除煩;小陷胸湯可清化熱痰,行氣寬胸;四妙勇安湯可清熱解毒兼以活血。通過動物試驗發現瀉心湯中的大黃提取物大黃素,在抗炎、抗纖維化、清除活性氧(ROS)方面均具有良好的效果,可以減少動脈粥樣硬化斑塊[11]。小陷胸湯可以通過改善性ApoE-/-小鼠失調的腸道菌群結構起到抗動脈粥樣硬化的作用[12]。泡沫細胞是構成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主要成分,并加重斑塊的不穩定性。四妙勇安湯通過抑制巨噬細胞對膽固醇的吸收,抑制泡沫細胞形成,進而改善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形成[13]。
對于心血管疾病患者,心臟康復非常重要,涉及均衡營養、體重管理、心理健康管理、行為預防、生活方式指導等多方面,以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減少心血管疾病的發病風險,降低疾病復發率為主要目的。冠心病作為最常見的心血管疾病,多數患者接受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冠狀動脈支架置入術后,通常需要開展心臟康復診療,幫助其恢復身體健康。在“氣脈常通”理論的指導下,康復階段應以氣脈平調為主。康復訓練的運動處方設計是心臟康復的主要內容。近年來,中醫傳統運動太極拳、八段錦依靠良好的臨床治療效果成為心臟康復領域的研究熱點,以其經濟性、安全性和便利性為廣大患者所接受。2種運動具備形神相兼、動靜結合、強度適中的特點,氣寓言其中,調整呼吸吐納,行活血理氣、柔健筋骨、協調五臟六腑氣血運行之效。大量研究顯示,長期規律地進行太極拳運動,能夠有效降低血壓,改善血脂情況,增強心肺功能。石曉明等[14]對接受八段錦治療的64例冠心病穩定型心絞痛患者進行研究,通過觀察心率、血壓、肺通氣量和攝氧量的變化,發現八段錦鍛煉治療可以明顯增強心臟的輸出功能,通過增加運動量,改善肺部循環,進而達到康復治療的目的。
冠心病已成為威脅人類健康的一種常見的慢性缺血性心臟病,極大地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并加重社會醫療負擔。降低冠心病的發病率、病死率是目前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中醫在冠心病防控方面具有優勢,基于“氣脈常通”的中醫思想,在疾病早期注重調和,氣脈共防;疾病中期講求調治,氣脈和治;康復期調平,氣脈合康,以中醫學觀念為基礎,以辨證論治理念為指引,利用現代醫學儀器的檢查結果,準確地判斷疾病的不同階段,做到早期及時干預,延緩疾病發展進程,降低心血管疾病發生率、住院率和病死率,逐步建立健全具有中國特色的中西醫結合冠心病防控模式,將中醫理論與方法滲透到冠心病防治康復的方方面面,為臨床應對冠心病提供新思考和借鑒。然而,目前依據“氣脈常通”中醫理論治療冠心病的相關臨床研究較少,缺乏動物實驗與細胞實驗的論證,相關中藥復方等的宏觀及微觀病理生理機制仍需大量科學論證和臨床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