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熙哲
(陽新縣人民醫院,湖北 黃石 435200)
腦卒中屬于臨床中的常發性及多發性腦血管疾病,發病率、致死率、致殘率均較高,根據相關研究發現[1]:我國腦卒中的發病率一般為200/10萬,其中有3/4的患者會導致偏癱,且偏癱后發生肩痛情況也較多。腦卒中后偏癱伴肩痛患者會出現肢體運動障礙等情況,一般在腦卒中發生后的1~3個月內發生。目前,腦卒中后偏癱伴肩痛的發生機制尚未明確,通常認為與交感神經系統功能異常、肩-手泵機制發生損傷、周圍組織發生損傷、炎癥等各種因素有關,如果沒有及時采取有效措施治療,會使患者的肌肉發生萎縮、肩關節及手關節發生畸形,導致患者的運動功能發生永久性缺失反應,影響患者的正常運動能力及生活質量,同時,給患者的家庭及社會造成嚴重的負擔[2-3]。有學者通過相關研究發現[4]:根據患者病情的不同,為患者實施康復指導,積極提升患者的肩關節、肘部關節、腕關節及指關節的被動活動性,進而促進患者肢體運動功能的恢復。規范性三級康復療法,根據患者的恢復早期、中期、后期,為患者實施對應康復功能訓練,進而使患者的綜合功能得以改善,預防發生后遺癥。選擇2021年1月—2023年1月陽新縣人民醫院收治的200例腦卒中后偏癱伴肩痛患者,分析規范三級康復治療的應用效果。
選擇2021年1月—2023年1月陽新縣人民醫院收治的200例腦卒中后偏癱伴肩痛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組,對照組(n=100)實施常規康復治療,男患者56人,女患者44人,年齡為43~69歲,平均年齡為(55.35±3.25)歲,病程為6~18個月,平均病程為(11.52±2.16)月;觀察組(n=100)實施規范三級康復治療,男患者52人,女患者48人,年齡為41~68歲,平均年齡為(55.96±3.62)歲,病程為6~17個月,平均病程為(10.95±2.75)月。2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 年齡在40~80歲之間;② 通過影像學技術確診為腦卒中;③ 發生偏癱后肩痛;④ 臨床資料完整。
排除標準:① 因為肩周炎、類風濕性疾病、頸部相關性疾病導致的肩部疼痛;② 存在局部外傷、皮膚性疾病、感染性疾病;③ 肝腎功能及凝血系統功能存在異常;④ 認知功能障礙,且無法正常溝通。
1.2.1 對照組
采取常規康復療法:采取中頻電療法、磁療等物理措施對患者實施治療。同時,聯合應用心理干預,因受肢體運動功能異常等因素的影響,患者會產生較多的負面情緒,醫護人員需要積極安慰患者,鼓勵并關心患者,緩解其負面情緒,并為患者介紹康復訓練方案,對于患者及其家屬的疑惑,耐心解答,提升患者的主觀能動性,建立戰勝疾病的信心,進而提升其康復訓練的依從性。
1.2.2 觀察組
規范三級康復治療。① 一級康復:在恢復早期,即發病時間在1個月以內,指導患者在病房中實施早期康復治療,主要治療措施有:痙攣體位擺放、患肢的被動訓練,健肢的主動訓練、腰腹肌訓練、從臥位坐起至坐位平衡,再到站起訓練,進而使患者的起床功能逐漸恢復,提升患者床上基本日常生活能力,每次45 min,每天1次,每周5次;同時,指導患者家屬學會正確的輔助訓練以及照護方法,防止因日常訓練不當,再次損傷患者患肢功能。② 二級康復:在恢復中期,即發病后的2~3個月,指導患者在康復病房進行治療干預,強化基礎康復訓練,再以患者的康復評估結果為根據,指導患者開展對應的作業訓練,聯合降溫、加壓、抬高患肢等措施緩解水腫程度,因為該期間患者的上肢肌張力明顯增加,產生分離運動,結合抗痙攣體位、牽伸手法等方法改善痙攣,對患者提供阻力時,保持聳肩、肩胛帶前伸、肩關節外展及前屈等訓練,每次持續45 min,每天1次,每周5次。③ 三級康復:在恢復后期,即發病后4~6個月,指導患者在家中實施康復治療,包括指導患者進行吃飯、穿衣、洗漱、上廁所等訓練,每次持續45 min,每天1次,每周5次。由掌握訓練方法的患者家屬指導患者做居家訓練。
(1) 干預前后抑郁自評量表評分(SDS)、焦慮自評量表評分(SAS)、神經功能缺損評分(NIHSS)、Barthel指數。
(2) 干預前后Fugl-Meyer、量表評分(FMA)、自理能力評分(BI)、平衡能力(BBS)。
(3) 干預前后生活質量評分。
采用SPSS 20.0軟件進行分析,均數+標準差(±s)表示計量資料,t值驗算,率(%)表示計數資料χ2驗算,當P<0.05時,2組數據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的SDS評分、SAS評分、NIHSS評分、Barthel指數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干預前后SDS、SAS、NIHSS、Barthel指數對比(±s,分)

表1 干預前后SDS、SAS、NIHSS、Barthel指數對比(±s,分)
組別例數SDS干預前58.16±8.54 58.19±8.63 0.025 0.980干預后43.50±7.87 47.74±8.59 3.639 0.000 SAS干預前60.17±9.17 60.52±9.35 0.267 0.790干預后44.72±7.92 48.64±8.23 3.432 0.001 NIHSS干預前30.89±5.56 30.76±5.43 0.167 0.867干預后10.13±3.25 18.35±4.65 14.489 0.000觀察組對照組t值P值100 100--Barthel干預前41.89±5.46 41.93±5.57 0.051 0.959干預后75.63±6.76 62.35±5.49 15.249 0.000
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的FMA評分、BI評分和BBS評分均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干預前后FMA、BI、BBS對比(±s,分)

表2 干預前后FMA、BI、BBS對比(±s,分)
組別例數FMA BI BBS干預后10.14±2.65 20.35±3.67 22.555 0.000干預前49.68±6.79 50.03±6.52 0.372 0.710 100 100觀察組對照組t值P值--干預前33.46±4.89 33.52±4.91 0.087 0.931干預后69.79±6.35 62.19±4.19 9.990 0.000干預前22.16±4.05 21.98±4.16 0.310 0.757干預后39.89±3.13 34.03±3.06 13.387 0.000
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干預后生活質量評分對比(±s,分)

表3 干預后生活質量評分對比(±s,分)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t值P值例數100 100--精神健康86.32±4.79 71.52±4.36 22.849 0.000社會功能87.68±6.89 80.13±6.23 8.128 0.000一般健康89.82±5.03 79.68±4.98 14.326 0.000生理職能92.65±4.18 83.35±4.12 15.846 0.000精力88.56±7.85 78.92±9.33 7.906 0.000軀體功能88.34±6.56 76.46±6.15 13.212 0.000情感功能89.82±5.03 79.68±4.98 14.326 0.000生理功能92.65±4.18 83.35±4.12 15.846 0.000
腦卒中后偏癱伴肩痛屬于腦卒中患者的常見上肢并發癥,在臨床中受到廣泛重視。通過現代康復醫學理論認為[5-6]:人腦具有較強的可塑性,腦卒中患者的中樞神經系統結構及功能具有功能充足和代償效果,經過特殊的反復性康復訓練,可刺激腦部血液循環功能,進一步提升病灶未發生壞死區域的神經細胞興奮性,進而幫助患者大腦損傷區域的損傷神經功能,通過其他區域腦功能區進行代償,增強中樞神經系統功能,使肢體的運動功能逐漸恢復正常,確保偏癱患者的康復效果得到明顯改善。
本研究發現:觀察組患者的各項康復干預效果均優于對照組,說明腦卒中后偏癱發生肩痛患者實施規范三級康復療法進行干預,可促進患者上肢功能的改善。其主要原因在于對患者實施有效的物理療法及作業療法,能夠幫助患者實現功能再學習和再訓練,但只依靠常規的康復療法進行干預,不具有及時性和正確性,且活動量相對較低,訓練時間長度存在明顯差異,規范性不足,患者在恢復期間,易發生肌肉萎縮、關節痙攣反應,或部分患者不了解功能再學習的相關原理及方案,進而誤用,導致其關節功能發生障礙,甚至是肢體畸形,對患者的功能恢復進程造成影響[7-8]。規范三級康復治療的應用,重視恢復早期及中期的康復治療,可有效促進患者血液和淋巴循環,以及新陳代謝,提升神經營養及肌肉運動量,避免發生肩肘關節痙攣,使關節活動度得以維持;同時,在恢復后期的康復治療中,將手部功能訓練、日常活動能力逐漸延伸到居家康復中,使其貫穿整個康復過程,為患者合理提供康復訓練,既保障了患者的康復療效,又在一定程度上減少患者的康復訓練費用,降低患者的經濟負擔,社會效益及經濟效益良好。應用心理干預,可提升患者的溝通能力及面對疾病的自信心,進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9-10]。
綜上所述,腦卒中后偏癱伴肩痛患者實施規范三級康復治療,可提升患者的上肢功能和生活質量,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