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鑫蕊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胸科醫院, 北京 101149)
選取自2022年1月—2023年5月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胸科醫院160例肺結節術后患者,根據數字表法將其隨機分為2組,n=80例,對照組男∶女比例為47∶33,年齡40~75歲,平均(57.69±3.87)歲,觀察組男∶女比例為11∶9,年齡41~73歲,平均(57.33±3.61)歲,2組患者臨床資料基本無差異,具有可比性(P>0.05)。
納入標準:① 經檢查確診為肺部結節;② 均于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胸科醫院接受胸腔鏡下肺結節切除術;③ 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④ 經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胸科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排除標準:① 存在肺部手術史;② 合并其他肺部疾病;③ 存在凝血功能或免疫功能障礙;④ 合并2種或2種以上其他重大疾病者;⑤ 存在精神或認知功能障礙。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具體如下。
(1) 成立小組:首先由護士長帶領科室內護理經驗豐富的護士,結合患者的實際護理需求,查閱相關資料,經過討論制定護理路徑表,對患者入院后不同時間的護理措施作出明確規定。
(2) 飲食干預:根據患者病情為其制定針對性飲食計劃,并叮囑家屬結合患者口味愛好,為其準備營養豐富的食物。叮囑患者及家屬健康合理飲食的重要性,避免食用對患者產生不良影響的辛辣刺激食物。
(3) 環境干預:為患者提供良好的治療環境,需保障生活環境干凈整潔,要求醫護人員加強無菌觀念意識,降低患者感染風險,同時還應保持安靜,使患者擁有良好的睡眠質量。
(4) 健康教育:首先需對患者狀況進行評估,對患者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后,使用合適的方式對其進行講解,同時還可邀請家屬共同學習,尤其重點講解相關注意事項和促進康復的護理技巧,不僅可增強患者自我管理能力,還可使家屬對患者生活中的不良行為進行監督,促進患者康復。對患者及家屬講解肺結節發病機制、治療方法、術后康復方式,積極調動患者情緒,使其能夠主動與護理人員或其他人進行交流,有利于臨床相關工作的順利進行。
研究顯示:網絡休閑已經成為大學生的一種重要生活方式,高校圖書館需要融入多元化的服務空間及多元化的服務理念,開展拓展、延伸網絡休閑功能。但高校圖書館主要任務是為教、學、研服務。拓展網絡休閑服務也只能是高校圖書館服務的一個補充,網絡休閑定位只能在網絡文化藝術休閑服務上,進行科學網絡休閑教育上,滿足大學生高雅的精神愉悅和求知理性快樂的信息需要上。
觀察組在對照組方法的基礎上增加多模式呼吸功能訓練。
(1) 制定目標:護理人員需對患者狀況進行評估后為其制定訓練目標,由護理人員陪同患者進行相關鍛煉,并做詳細記錄。主要采取肢體活動、瑜伽球操及縮唇腹式呼吸相結合的模式對患者進行訓練。首先需通過示范講解或視頻的方式,使患者對相關訓練有基本的了解,其次在訓練過程中,護理人員可通過一對一講解,使患者的訓練動作更加規范,以達到訓練目標。
(2) 縮唇腹式呼吸:觀察患者術后狀態,當其意識清醒后,詢問患者有無不適感,并積極指導患者進行縮唇腹式呼吸,患者經鼻腔吸氣持續1~2 s后,再縮唇經口呼氣4~6 s,每日訓練1h,分早中晚3次完成。另外,還需指導患者正確咳嗽等,避免對創口造成影響,教會患者自主排痰,叮囑其屏氣凝神、收縮肋間肌,雙手護住切口后,同時用力咳嗽,從而使痰液咳出。
(3) 肢體活動:對病情較為嚴重的患者,護理人員需協助其在床上進行簡單的活動,包括翻身和協助患者活動四肢、關節等;待患者病情好轉后,可鼓勵患者自主活動四肢,逐漸轉換為下床活動、慢走、散步、慢跑等,并根據患者實際情況制定相關訓練計劃,由簡到難,時間逐漸加長,避免訓練強度過大對患者造成不好的后果。叮囑患者每周至少鍛煉 2次,每次鍛煉30 min左右為宜,運動強度根據個人情況而定。
(4) 瑜伽球操:指導患者采用仰臥位,將雙腳放在瑜伽球上,利用足部作為支點,緩慢的做屈膝和伸膝動作,20~30次/組,每次3~5組。采用仰臥位,將瑜伽球放在大腿的內側,雙腿持續向內側用力夾,10~15 s/次,8~10次/組,每次3~5組,每天3~5次。采用仰臥位,將雙腳放在瑜伽球上,雙手抱在胸前,以腳和肩膀為支點,收緊核心以及臀肌,將屁股抬離地面。同時先以健側腳為支撐,做患側的直腿抬高,然后交換,每側10~15個/組,每次3~5組,每天3~5次。采用仰臥位,下肢屈髖屈膝大約90°,將瑜伽球放在膝蓋的位置,雙手在伸直的同時將瑜伽球固定。同時腰椎向下壓緊床面,保持核心的收緊,30~60 s/次,每次3~5組,每天3~5次。叮囑患者做瑜伽球操的過程加以縮唇慢呼氣,每日結合肢體活動等相關訓練完成5次床上和床下訓練。
(1) 肺功能指標:對2組患者FEV1/FVC(第1秒用力呼氣量在用力肺活量中所占的比率)、FEV1(第1秒用力呼氣量)以及FVC(用力肺活量)等肺功能指標情況進行對比分析。
(2) 并發癥發生率:對比2組患者肺不張、胸腔積液、肺部感染等不良事件的發生率。
(3) 治療依從性:對患者生活方式、自我效能、疾病知曉率、遵醫行為及健康信念等方面進行評估,均以百分制計分,所得分數與患者治療依從性成正比,該量表為自制量表,邀請醫學領域專家對信效度進行評價,可信度較高。
(4) 生活質量:采用SF-36生活質量量表,對比2組患者軀體功能、軀體角色、軀體疼痛、總體健康狀況、活力、社會功能、情緒角色和心理衛生等指標,每項分值100分,分數與患者生活質量成正比。
以SPSS 21.0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s)行t檢驗,計數資料(%)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顯著。
護理前2組患者基本情況無差異(P>0.05),護理后觀察組肺功能指標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對比2組肺功能指標(±s,分)

表1 對比2組肺功能指標(±s,分)
組別n 治療后2.34±0.49 2.89±0.51 6.956<0.001 FVC/L治療前2.37±0.43 2.41±0.41 0.602 0.548治療后1.62±0.39 2.25±0.68 7.188<0.001 FEV1/L治療前1.11±0.41 1.16±0.55 0.652 0.515對照組觀察組t值P值80 80 FEV1/FVC/%治療前53.46±5.78 53.50±5.77 0.044 0.965治療后59.23±6.26 67.69±7.72 7.613<0.001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較對照組低(P<0.05)。見表2。

表2 對比2組并發癥發生率[n(%)]
觀察組治療依從性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對比2組治療依從性(±s,分)

表3 對比2組治療依從性(±s,分)
組別對照組觀察組t值P值n 80 80生活方式70.23±2.55 90.31±2.60 49.317<0.001自我效能71.32±2.59 90.34±2.11 50.924<0.001遵醫行為73.58±2.19 93.62±2.23 57.348<0.001健康信念72.27±2.51 92.26±2.33 52.207<0.001疾病知曉率71.17±2.73 93.25±2.81 50.409<0.001
觀察組生活質量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對比2組生活質量(±s,分)

表4 對比2組生活質量(±s,分)
組別對照組觀察組t值P值n 80 80軀體功能60.13±3.25 80.55±3.27 39.616<0.001軀體角色61.96±2.15 89.91±2.37 78.125<0.001軀體疼痛86.52±3.27 61.37±3.55 46.607<0.001總體健康狀況63.36±3.17 88.13±3.14 49.654<0.001活力62.03±3.29 80.05±3.34 34.379<0.001社會功能65.59±3.55 82.23±2.26 35.366<0.001情緒角色63.34±3.20 83.42±3.37 38.647<0.001心理衛生65.19±2.88 86.16±2.69 47.594<0.001
肺結節是以往疾病導致的陳舊病灶、硬結病灶,通常不需要治療,陳舊病灶對機體也不會產生非常嚴重或者明顯的危害[5]。但若是結核桿菌感染、曲霉菌感染、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以及各種不同感染致病菌導致肺結節,若長期得不到治療,感染會進一步加重,可能會給機體帶來危害,嚴重的時候可以導致感染性休克[6-7]。因此需對患者進行相應的手術治療,但由于患者對疾病了解不足,且缺乏自我管理能力,不利于其術后康復,臨床上為了促進患者康復,故對其加以相關護理及術后訓練等[8-9]。
本研究中,為了使患者術后狀況得到良好的改善,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增加了多模式呼吸功能訓練,旨在改善患者肺功能,加快患者康復速度[10]。該訓練模式可增強患者機體免疫力,緩解患者癥狀,有利于肺組織修復,保持機體各個器官和系統代謝水平,提高患者肺功能[11-12]。其中縮唇呼吸訓練可在吸氣時使肺泡盡可能再膨脹,呼氣時使阻力增加,改善患者肺部換氣和缺氧狀態,從而提高患者肺通氣功能。指導患者咳嗽能盡量避免分泌物沉積于肺部及氣道,減少肺部炎性反應和呼吸困難癥狀[13-14]。通過協助患者肢體活動及指導其進行瑜伽球操鍛煉,可使其機體狀況得到改善,促進肢體功能恢復的同時,還可提高患者肺功能水平[15]。
綜上所述,將多模式呼吸功能訓練運用在肺結節術后患者的康復護理中,可有效改善患者肺功能,避免其術后發生并發癥,增強患者治療依從性,同時還可使患者生活質量得到顯著提升,對患者治療及預后具有重要作用,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