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虎
摘要: 鄉村振興是金融支農的任務目標與著力方向, 體現了黨中央對“三農”工作的關注于重視。農發行始終將“三農”作為主要扶持對象, 在我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階段, 發揮“三農”領域的購銷儲業務優勢, 完善國家政策屬性落地配套一以貫之。本文主要概述鄉村振興戰略, 探討農發行服務鄉村振興的重點路徑, 并對農發行服務農村振興進行思考, 以供參考。
關鍵詞: 農發行; 鄉村振興; 方法路徑
DOI:10.12433/zgkjtz.20240205
一、 鄉村振興的概述
在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關鍵時期, 鄉村振興已成為解決“三農”問題的戰略手段。國家關于鄉村振興的一系列戰略部署與論述表明, 扎實推進鄉村振興是人民所向, 是施政所指, 同時也為農發行提供了新的歷史發展機遇。農發行作為我國唯一一家農業政策性銀行, 不忘初心, 牢記金融國家隊的使命擔當, 踔厲奮發, 提質增效, 發揮金融支農的功能作用。農發行始終堅持“服務鄉村振興的銀行”的戰略定位, 以服務鄉村振興開啟新階段的支農興農新篇章。
(一)鄉村振興的提出與發展
我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旨在解決好“三農”領域存在的各項問題, 這是我國經濟社會進步的必然選擇, 目前已成為黨中央、 全國上下高度重視的一項工作。近年來, 在黨中央的指導下, 我國先后出臺了一系列政策規章, 給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提供了強有力的指導, 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再次定下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主基調。2022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了, 要充分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領導作用, 推動鄉村振興取得新進展, 更好地支持農業農村的現代化進程。我國提出的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建議, 為鄉村振興戰略布局提供了新的方向。
(二)鄉村振興實施要素
在經濟社會發展中, 鄉村所發揮的作用不可替代, 其兼具各類發展要素, 如文化、 經濟、 生態等, 實現城鄉融合發展是我國的一貫目標。在鄉村振興戰略大力實施的階段, 需要始終將黨管農村的原則放在工作首位, 將農業農村發展作為重點兼顧的對象, 將農民作為當前工作的主體。針對農村基本經營制度不斷完善和鞏固, 確保土地承包關系具備較強穩定性, 為國家糧食安全提供保障。在開展基層基礎工作時, 需要盡快培育一支優秀的農村工作隊伍, 將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放在工作首位, 重視城鄉融合發展, 健全相應的政策體系及工作機制。在城鄉統籌、 協調的基礎上, 為農村的經濟、 文化、 政治等要素的建設提供有力支持, 確保能盡快實現鄉村治理現代化, 強化對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支持及保障。同時還需要瞄準農村地區的優勢產業, 強化農民這一職業的吸引力, 將農村地區打造為宜居、 宜業的好地方。
我國目前還面臨著比較突出的發展矛盾, 特別是城鄉地區的不均衡發展, 使得廣大農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還得不到有效滿足, 即便在經過長時間的發展后, 農村地區仍然存在許多需要處理的問題。我國在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征程上, 農村地區的任務仍是最繁重的, 但是農村地區有著最深厚的基礎和強大的發展潛力。所以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 對我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 滿足農民切實需求、 解決城鄉發展矛盾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 農發行服務鄉村振興重點路徑
在農業政策實施的背景下, 為更好地配合政府的工作, 農業政策性銀行面向農業領域提供特別貸款, 給我國農業農村的發展創造了良好契機, 農發行需要站在鄉村振興的視角, 主動承擔責任, 加大對“三農”領域的支持, 為農業農村的發展提供充足的資金支持, 將實現鄉村振興作為服務“三農”的首要目標。
當前, 農發行在融資、 融智、 融商、 融情“四融一體”的金融服務中發揮了顯著優勢, 逐步形成了脈絡清晰的功能定位, 在“三農”領域具備較強的資源引導、 履行社會責任、 經濟建設和逆向調節等功能。農發行通過深耕“三農”領域購銷儲業務、 發揮完善政策屬性配套來實現農業經濟、 產業結構以及生產布局的合理, 為鄉村振興提供保障。
(一)深耕“三農”領域購銷儲業務
我國作為農業大國, 國家最初建立農業政策性銀行的目的即完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 更好地貫徹落實國家政策和區域發展政策, 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健康發展。糧、 棉、 油是我國農業和農村發展基礎的生產資料, 其生產價值主要是由購銷企業通過經營糧、 棉、 油的購、 銷、 儲來實現的。因此, 農發行需不斷完善并發揮農業政策性銀行的服務功能, 加強對油棉糧等農副產品相關購銷產業的金融支持力度, 更好地促進各類農副產品在社會領域流通以此帶動農業農村經濟發展。譬如, 2021年農發行華東地區某分行主動對接全省“十四五”規劃項目, 立足地方特色、 自身特色, 出臺了一系列專項營銷計劃與優惠政策, 與地方政府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充分發揮農業政策性金融作用支持全省項目大會戰的通知》, 深度參與全省“項目大會戰”“項目建設提速年”等活動, 以支持農副產品購銷為目的, 支持企業占領更高市場份額, 拓寬服務、 延伸服務, 為企業發展提供充足資金, 同時加強人才建設, 實現了對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效帶動。
為進一步實現對農村金融市場的巨大資金缺口的彌補, 需要農發行進一步強化資金供給, 清除融資路上的障礙, 不斷開拓創新。通過強有力的支持促進農村地區經濟高速和高質量發展, 保證農村金融供給的靈活程度和適應水平, 逐步實現對農村金融資源的優化配置, 在主動踐行鄉村振興戰略的同時, 實現城鄉地區共同富裕。
(二)發揮完善政策屬性配套
緊密關注黨中央國務院、 國家部委和地方政府出臺的鄉村振興規劃政策、 制度辦法, 跟蹤掌握最新工作部署、 重大項目, 研究落實意見和重點任務分工。提供融智服務, 主動宣介銀行產品和優勢。構建以政府統領指揮、 市場能動參與的社會協同發展機制。不斷強化金融服務產品創新, 特別是圍繞民營小微企業、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資需求, 探索創新可操作性強的金融產品, 譬如, 發展應收賬款、 訂單倉單等方式的融資業務。探索拓寬抵質押物范圍, 大力推進農村集體建設用地的使用權、 大型農用器械機器、 糧儲倉等抵質押物融資模式, 推進市場化農村產權的流轉處置機制建設。同時, 引導政策性融資擔保機構創新擔保方式, 鼓勵商業性保險機構創新農業領域保險業務, 擴大農業保險覆蓋范圍。
鄉村金融活動具有投資量大、 回報期長、 風險系數高等特點, 社會層面的商業金融機構可能受到如回報與風險不匹配、 融資放款成本較高等諸多因素的影響, 目前情況下, 相比城市金融活動, 商業資本在農村金融體系中嚴重缺位。同時, 由于農業生產受到自然環境、 氣候、 購銷儲市場多維風險因素的約束, 使得放貸機構在利率測算上風險系數難定導致貸款風險偏好偏高, 使得難以對農村金融的供需關系展開協調, 對社會資本、 商業資產大規模支持鄉村振興產生了嚴重的限制。農發行需要始終明確“三農”領域是自身發展的主戰場, 面向“三農”領域不斷加大金融資源的傾斜力度, 特別是對一些薄弱環節和重點領域需要格外關注。農發行作為國家金融支農的主體之一, 需要在新形勢下積極承擔支農責任, 在國家政策的引導及支持下, 瞄準農村地區, 開辟新的市場空間, 通過不斷優化業務開展、 創新產品服務, 為打造更多新的支農渠道創造良好的條件。
農發行是國家政策指導下的金融支農主體, 大量低成本的信貸資金導入, 以敢為人先的姿態投入農村金融市場, 降低“三農”領域市場的融資成本, 引導商業金融、 社會資本靈活進入服務鄉村振興領域, 激發屬地其他金融機構支持鄉村振興的活躍度。
三、 農發行服務鄉村振興的思考
(一)職能定位與資金循環
實現鄉村振興戰略過程中激活了大量的金融業務需求, 提高農村金融支持的有效供給水平首先要解決好資金來源的問題。農發行作為我國唯一的農業政策性銀行, 其在金融支農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 在支持與保護農業產業發展的過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不過, 這一優勢對農發行的發展本身會有一定的限制。受體制因素及市場因素的影響, 農發行的資金來源渠道相對單一, 其資金在運營上存在一定限制性條件。在中央財政支持下, 農發行主要通過發行債券的方式進行資金補充。財政資金的投向、 使用范圍、 利率等主要受到國家政策、 法律法規等因素的影響, 農發行的資金供給及運營存在一定程度的限制。農發行在業務開展過程中, 因為貸款周期較長, 面向“三農”領域需要提供一系列優惠, 所以業務開展并不會有太高經濟效益, 再加上“三農”領域的貸款存在低利息、 長期性等特點, 這是其他類型的金融貸款所不具備的特點, 其作為政府面向“三農”領域實施政策性金融的重要窗口, 盡管享受了稅收減免、 擔保債務等一系列優惠條件, 但是較低的收入及較長的資金回收周期, 使得農發行在經營過程中的經濟效益得不到保障。
目前, 我國已明確農業政策性銀行的構建與優化方式, 需要建立差異化監管體系開展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農業發展等中長期貸款業務, 并通過強調深化農村金融體制機制改革工作, 確定好農業政策性銀行的長期性、 協同性的改革實施總體方案, 完善治理機構和補充資本, 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業發展的中長期信貸支持力度, 進一步強化政策性功能定位, 明確銀行政策性業務范圍和監管標準。在此背景下, 地方政府和相關職能部門應加強頂層設計, 以地方政府為主導, 以紀檢監察、 公安、 工商、 稅務等職能部門協同參與的方式加強頂層設計, 進一步對農業政策性銀行的職能作用以及業務范圍進行明確, 對應明確現有銀行業務的劃分標準和管理要求, 重新梳理農業政策性銀行的業務流程, 實現理性回歸, 進一步規范農業政策性銀行的競爭行為, 避免出現超出政策性業務范圍的情況, 使農業政策性銀行有很好的精力籌措金融資源向“三農”領域傾斜, 充分將農業政策性金融的支農價值發揮出來。
(二)差異化辦貸與創新
將鄉村建設的關鍵領域作為關注的重點, 做好對現有現代產品的梳理, 面向主要支持領域健全相應的支持方案。農發行應始終堅持解決“三農”問題的工作導向, 重視評審及信貸審批效率的提升, 積極開通評審的綠色通道, 在產品及服務創新的同時, 深入農村基層, 主動開展創新試點工作, 整合工作經驗盡快打造一批特色化的產品。采取創新的手段, 更好地支持農業農村發展, 深挖農村地區的發展潛力, 支持農業多種功能及農村多元價值的提高。農發行應主動探索新的質押路徑, 如土地承包經營權, 面向圈舍、 養殖設施、 活體畜禽等特殊質押品開通新的業務渠道。
一是加快鄉村經濟改革。政府主要通過改革創新的手段, 將鄉村地區的存量資源轉化為可供使用的實際財富, 為實現財富共享創造條件。注重落實農村產權流轉交易體系建設, 憑借信息化技術的優勢, 開發具備資產評估、 抵押融資等多種功能的交易平臺, 同時建立科學的利益分配機制, 為廣大農民的權益提供保障。在農村產權改革的同時, 充分發揮出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作用, 重視對農村閑置資源的盤活, 將盤活的資源作為主要質押產品, 積極推進業務試點工作的開展。同時需要將碳匯資產交易作為關注的重點, 大力支持碳交易市場的發展, 將綠色金融作為自身創新的主要方向。二是加快國有承貸主體改革。政府應進一步加強對國企的引導, 基于現代企業制度, 進一步對企業的法人治理結構進行完善, 加大力度做好對資源的整合工作, 適當提高資產注入的力度, 對閑置資源應迅速盤活, 保障項目的整體效益, 逐步提高融資主體的資信等級, 有效防范合規風險。三是加快風險分擔機制改革。需要政府充分發揮自身作用, 強化與產業主管部門的合作, 結合項目實際情況, 采取差異化的手段, 包括農擔公司擔保、 政府資金拖地、 愜意資產抵押擔保等, 充分發揮政銀企三方的監管作用, 為降低支農過程中面臨的金融風險創造良好條件。針對政策性金融對“三農”發展的支持, 還需要進一步健全示范樣板。加大對數字鄉村、 燃氣下鄉、 清潔能源建設等相關領域的支持, 保證農村領域基礎設施的完善程度, 助力農村公共服務水平提升。
(三)完善監管和評價體系
一方面, 需要及時對農發行的績效考評展開考核, 重視定量與定性考評的有機結合, 選取科學的考評指標, 降低這些傳統指標在績效考評中所占比例。另一方面, 針對不同類別業務還應當實施分類考核, 逐步弱化不同地區經濟發展存在的較大差異性。在此基礎上及時對收入分配機制進行調整, 逐步改善傳統績效考核中總盤子固定不變的情況, 兼顧橫縱兩個方向的對比, 同時還需要注意健全有關農業政策性金融的監管制度, 設置科學的監管標準, 確??梢猿浞謱⒔鹑诒O管的優勢發揮出來, 打造一套與普通商業銀行具有明顯區分的監管機制, 提升政策性金融監管的獨立性。
針對農業政策性金融有關的政策及法律法規, 還需要進一步加大研究力度, 明確現行政策、 法規中存在的漏洞, 及時予以彌補, 為更好地發揮農發行的作用提供有力的保障, 進一步優化政策環境, 加大對農業政策性金融支農的政策支持。在這個過程中, 我國應加快出臺農業政策性金融相關法律法規, 及時制定農業政策性銀行改革實施方案, 站在法律高度對農業政策性銀行的業務范圍及業務屬性進行明確, 法律法規支撐指明農業政策性銀行的未來發展方向, 以便在政策性金融支農過程中進行依法監管, 保證農業政策性銀行業務行為合法、 合規。同時, 可以適當對農業政策性貸款的風險補償機制以及責任追究機制進行完善, 逐步提高農業政策性銀行在支農過程中的風險防控能力, 保障銀行發展的安全性和穩定性, 整合并統籌使用涉農資金, 進一步對農業政策性銀行的資金籌集、 撥付以及管理等行為進行規范, 落實稅收優惠政策, 支持農業政策性銀行高質量發展, 為更好地發揮農業政策性金融的支農作用創造條件。
四、 結語
綜上所述, 國家支持“三農”工作開展的背景下, 農發行是帶動“三農”事業發展的重要金融機構; 在我國全面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的背景下, 農發行在促進農業高質量發展、 打造宜居宜業鄉村、 帶動農民富裕富足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本文通過綜述鄉村振興戰略、? 農發行服務鄉村振興的重點路徑, 在農業政策性資金來源與循環、 差異化辦貸與創新、 完善監管與評價體系方面進行思考, 進一步明確了農發行在服務鄉村振興戰略方面的發展方向與履行農業政策性金融職能的使命。
參考文獻:
[1]翟玉金.錨定農發行職責使命深耕鄉村振興熱土[J].農業發展與金融,2022(12): 70-72.
[2]孫賀乾.政策性金融支持鄉村振興:意義、梗阻和實踐路徑[J].長春金融高等??茖W校學報,2022(05): 55-59.
[3]董亞婷,劉新國,陳福和.新發展格局下支持鄉村振興的路徑[J].農業發展與金融,2022(02): 45-48.
[4]杜慶昊.從鄉村振興戰略視角構建減貧治理體系[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21(04): 164-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