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劇教育專業自2019年獲得教育部本科專業目錄備案以來,已有5所高校開設了該專業,其中既有專業戲劇院校,也有地方師范院校以及傳媒藝術院校。隨著《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教育部關于全面實施學校美育浸潤行動的通知》等重要文件的發布,特別是《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對戲劇部分的單列強化,各地各校相繼開展了豐富的戲劇教育實踐。作為承擔培養戲劇教育專門人才職能的高校戲劇教育專業建設而言,也面臨機遇與挑戰。
北京、上海、天津、重慶四大直轄市均有高校舉辦戲劇教育專業,武漢等新一線城市也有高校開辦戲劇教育專業。重慶第二師范學院戲劇教育專業自2021年開辦,在全國師范院校中是首次開辦,豐富了戲劇教育作為戲劇學和教育學跨學科專業的內涵,對于構建中國特色的戲劇教育學科體系具有重要的填充和創新意義[1]。
1 戲劇教育專業發展的定位:立足重慶,輻射西南
藝術院校和師范院校雖都有了戲劇教育專業的舉辦,但其發展定位也各有不同。戲劇教育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課程設置、發展定位,不能一味追求向國內外權威看齊,而盲目地加以復制,應該講究區域性、個性化。基于重慶第二師范學院地方性、師范性和應用型的辦學定位,戲劇教育專業的發展定位可確定為:立足重慶,輻射西南,培養具有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高素質戲劇教育人才。
重慶這座城市承載著深厚的現代戲劇傳統以及戲劇教育積淀。回溯至20世紀三四十年代,那時以重慶作為核心區域所蓬勃開展的抗戰戲劇實踐,堪稱是中國話劇發展歷程中的 “黃金時代”。曹禺、郭沫若、宋之的等戲劇大師曾匯聚于此,創作了眾多經典戲劇作品。同時,陶行知、張伯苓等著名教育家也在重慶積極主導開展了極具影響力的校園戲劇實踐,為當下的戲劇教育專業建設提供了許多寶貴經驗。而最為關鍵的一點在于,抗戰劇人和教育家們順應時代發展,結合區域特點,開展了一系列富有創造性的戲劇實踐。
不同地區在許多方面存在差異,戲劇藝術生態和戲劇教育基礎更是如此。戲劇藝術生態由區域戲劇院團的發展狀況、傳統戲劇的深厚底蘊、地區文旅政策的扶持力度,以及駐區高校戲劇專業的開設與發展情況等因素共同構建。而區域戲劇教育的發展格局,則取決于普通市民的戲劇文化素養、教育部門的戲劇美育策略,以及基礎教育階段的戲劇開展情況。從這兩個維度來看,當前重慶的戲劇藝術生態和戲劇教育基礎,無論是豐富性還是扎實性,都遠不及20世紀三四十年代。
從這個意義上看,重慶第二師范學院的戲劇教育專業有著明確且堅定的發展方向,那就是立足重慶這片充滿文化底蘊與發展潛力的土地,全心全意地服務于重慶戲劇教育事業發展。一方面,要通過扎實開展基礎理論研究,積極推動科研成果轉化,不斷強化自身的戲劇教育服務能力,從而將戲劇教育專業的發展深度嵌入區域戲劇教育生態格局的構建之中。另一方面,重慶在新時代西部大開發中是重要的戰略支點,在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西部陸海新通道聯動發展等諸多方面肩負著多重戰略使命。鑒于此,重慶的戲劇教育專業也必然要懷揣輻射西南的發展意圖,去拓展更大的發展空間,發揮更大的影響力。
基于立足重慶、輻射西南的發展定位,戲劇教育專業就應具備獨特的川渝氣質,使之更好地嵌合在川渝開展戲劇教育的文化語境之中。而川渝氣質的首要內涵無疑就是本土化。回顧當下,從流行的戲劇教育理論框架和實踐范式角度來看,戲劇教育往往被視作“舶來品”,但一味地去做歐美戲劇教育成果的落地復制,這絕非構建具有中國特色戲劇教育學科體系的正確途徑。且從區域的歷史傳統層面來看,川渝地區有著深厚的底蘊,曾經孕育并產生了極具典型性的戲劇教育成果與范式,深入挖掘抗戰時期川渝學校戲劇教育實踐中的寶貴經驗,從中汲取靈感,就能從根源上確保專業人才培養彰顯出鮮明的“川渝氣質”,讓戲劇教育專業在這片土地上蓬勃發展。
從形式上來看,茶館劇、院壩劇、街頭劇等極具代表性的抗戰戲劇類型,巧妙且自然地與巴蜀地區獨特的地理特點以及豐富多彩的人文風俗相融合。這種融合的妙處在于,一方面打破了傳統戲劇藝術在劇場空間形態方面的固有模式,實現了極具開創性的創新;另一方面,更是讓戲劇教育實踐的空間得以進一步拓展,大大豐富了其開展的場景與范圍。斗轉星移,時雖過但境未遷。川渝地區的地理風貌特點依舊保留著往昔的模樣,諸多基礎教育學段的校園依然有著爬坡上坎的地勢特點。那些舊時的戲劇教育形式并未過時,依然能為當下的戲劇教育活動提供寶貴的歷史借鑒,在形態上彰顯出鮮明的“川渝氣質”。
從內容上來看,巴蜀文化、巴渝文化、革命文化、三峽文化、三國文化、移民文化、抗戰文化和統戰文化都有鮮明的區域性文化標識,是川渝地區的代表性文化類型。以這些文化內核來充實戲劇教育專業的建設內涵,不僅能夠在很大程度上鼓舞本土文化自信,也能夠為戲劇教育實踐內容的縱向延伸和橫向拓展不斷注入生機與活力,從文化內核上保障戲劇教育專業建設的“川渝氣質”。
2 戲劇教育專業建設的理念:戲綻花開,劇育未來
理念是專業辦學的高度凝練,是專業建設的主線聚焦。戲劇教育專業建設的理念,就是要闡釋戲劇和教育的關系,以及戲劇教育的功能與目標,在很大程度上,也蘊含著專業建設者的發展愿景。重慶第二師范院校自戲劇教育專業開辦之初,就確立了“戲綻花開,劇育未來”的建設理念。
“戲綻花開”是過程。戲劇教育就是通過教育,在受教育者心中種下戲劇的種子,而后創造條件使種子發芽開花。這里首先涉及的是在哪里開花的問題。重慶不同于北京、上海等城市的地理環境,山城地貌天然塑造了立體的生存空間。因此,在重慶,戲劇之花不能開得扁平,而要開得立體。既要在城市,又要在山村;既要在高等教育,又要在基礎教育。大山巍峨、道路蜿蜒,大川阻斷、江河流轉,持續播撒、戲花盛綻。再者就是:開什么花的問題。春開落英繽紛之桃花,運用陶行知、張伯苓、黃炎培、盧作孚、葉圣陶、晏陽初等巴蜀先賢的教育智慧,孕育培養新時代桃李;夏開出淤泥而不染之荷花,運用“獄中八條”“我的修養要則”等素養積淀,涵養新時代戲劇教育工作者師德,鑄就新時代戲劇教育工作者師魂;秋開沁人心脾之桂花,運用層林盡染、燈光閃爍的山城秋景,讓戲劇教育人身體力行地感知丹桂飄香的動人意境,在心中勾勒起多彩斑斕的美麗畫卷;冬開猶有枝俏之梅花,運用江姐、宋振中、王樸等紅巖英烈的斗爭精神,奠定新時代戲劇教育人的傲骨基因。
“劇育未來”是結果。無論是高校的戲劇教育專業人才培養,還是中小學的戲劇教育實踐活動,其根本使命都在于立德樹人。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所強調的就是立德樹人的過程性和周期性。戲劇教育要育什么樣的未來?首先,要育有理想信念之未來,要明確意識到肩負的國家使命和社會責任,堅定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理想信念;其次,要育有道德情操之未來,陶冶言為士則、行為世范的道德情操;再次,要育有扎實學識之未來,涵養啟智潤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秉持勤學篤行、求是創新的躬耕態度;最后,要育有仁愛之心之未來,勤修樂教愛生、甘于奉獻的仁愛之心,樹立胸懷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
將具有川渝氣質的“戲綻花開”,運用于帶有教育家精神的“劇育未來”,把二者進行有機結合,讓戲劇之花開放在包括劇場、校園在內的廣袤的社會空間,開出健康、多樣、美麗的戲劇之花,培養有靈魂、有筋骨、有溫度的新時代戲劇教育工作者。
3 戲劇教育專業實踐的路徑:內外循環,一核三向
就定位于深度鑲嵌入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格局中的戲劇教育專業而言,應用型人才培養是必由之路,實踐性的過程設計是實現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重要保障。基于師范院校的辦學定位和資源積淀,可以將戲劇教育專業的實踐路徑概括為:內外循環,一核三向。
師范院校與專門的戲劇院校存在明顯差異,往往缺乏那種濃厚的戲劇氛圍和基礎積淀。因此,對于師范院校的戲劇教育專業來說,其題中應有之義就是:在師范院校內部廣泛推廣戲劇教育,特別是確保廣大師范生有機會接觸并深入了解戲劇藝術的獨特魅力。在此基礎之上,進一步指導他們掌握戲劇教育的基本理論框架以及實踐中的關鍵技能。而這其實就關聯到了一個“內循環”的問題,鑒于此情況,重慶第二師范學院戲劇教育專業積極探索并堅持“送戲到班”“春秋展演”等行之有效的機制。通過這些機制,為包括師范生在內的全體當代大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戲劇演出、專業的戲劇課程、干貨滿滿的戲劇講座以及精彩的戲劇賽事等服務,有力地推動了戲劇教育專業實踐教學和其他專業的二三課堂活動相互融合,從而極大地促進了校園戲劇文化的繁榮發展。
光有“內循環”還不夠,高校戲劇要走出高校的范疇,就必須主動走出校園、融入社會,從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需要中確立戲劇教育專業的建設重點和實踐方向。融入區域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和“紅巖思政”品牌建設,同步推進大中小學戲劇美育一體化和學校的“戲劇思政”品牌建設,實現思政教育和戲劇教育的同向同行;緊密對接區域兒童戲劇產業發展需要,及時將實踐教學成果進行商業包裝和市場運作,使之成為參與區域兒童戲劇產業建設的主體力量;發揮高校研發性、創造性的資源優勢,對接基礎教育學段的戲劇教育需要,開展課程研發、社團打造、師資培訓等工作,切實服務于區域戲劇教育事業發展;持續挖掘戲劇教育“承載精神,傳播思想”的功能,擴大戲劇在社會面上開展民眾教育的價值影響,探索戲劇教育在社區建設、反腐倡廉、傳統文化傳承保護、城市名片打造等方面的多元實踐。
在內外循環的持續實踐中,實際上形成了“一核三向”的實踐路徑,即以持續挖掘戲劇的教育價值為內核,推動戲劇在劇場、校園和社會三大面向的教育實踐開展。在面向劇場的戲劇教育中,主要以原創兒童劇展演為實踐形式;在面向學校的戲劇教育中,主要以課本劇、教育戲劇為實踐形式;在面向社會的戲劇教育中,主要以一人一故事、論壇戲劇、文獻戲劇、企業戲劇、社區戲劇、家庭戲劇為實踐形式。
4 結語
作為新生事物的戲劇教育正處于且仍將長期處于發展初階,作為新生力量的戲劇教育專業正在茁壯成長。除了秉持一貫的戲劇藝術態度并遵守一定的戲劇教育規范以外,還要看到區別、承認差異、尊重個體、多樣發展,明晰專業建設所處的實際語境,致力于培養具有川渝氣質的戲劇教育專業人才,切實融入區域戲劇教育生態格局之中,為推動區域戲劇教育事業發展不斷注入新的力量。
引用
[1] 丁付祿.高校戲劇教育專業人才培養出口問題探究[J].黑龍江科學,2020,11(17):114-115.
本文系重慶第二師范學院2024年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立項項目“川渝特色‘大思政課’戲劇資源庫建設的研究與實踐”(JG202408)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丁付祿(1992—),男,重慶人,碩士研究生,講師,就職于重慶第二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