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捷克布拉格還沉湎于冬的肅然,只有城堡的紅色給人慰藉和力量。
沿著伏爾塔瓦河前行,湍湍流波激起的晨風裹挾著溫暖的詩句,在我的衣履上寫滿抒情的文字,散落可愛的音符,仿若斯美塔那的交響樂《伏爾塔瓦河》夢幻般地奏起。
逆光中,查理大橋兩側的雕塑直指蒼穹,站在被譽為“歐洲的露天巴洛克塑像博物館”的橋頭眺望,紅色城堡聳立藍天下,哥特式、巴洛克式的尖塔遠近交疊,深沉凝重。白云如水袖般緩緩舒開,時而漂浮于橋面,時而繞著橋墩轉動,神秘而懷舊的氣息撲面而來。文學大師卡夫卡三歲時就游蕩在這座橋上,古老的大橋不僅包容他的敏感、脆弱、彷徨,也包容他的人生,所以他深切地贊嘆:“大橋晚上展現著奇特的夏夜之光。”我承澤卡夫卡心中的那份明亮,目及大橋向對岸延伸,并朝著“守護神”圣約翰的雕塑而去。歲月斑駁的印記,暗淡了褐色的邊框、墨色的匾額,卻掩飾不住圣約翰頭頂的金星閃耀。我虔誠地伸手觸摸,祈愿帶來好運。
穿過赫拉德恰尼廣場,巍峨的古城堡矗立眼前。然而,卡夫卡的《城堡》卻另有意境。它是一部充滿寓言性的作品,指涉了人的一種荒誕的生存困境,就像開篇:“城堡所在的那個山崗籠罩在霧靄和夜色里看不見,連一星兒顯示出有一座城堡屹立那兒的亮光也看不見。”文中的城堡居高臨下,象征集權和權威。主人公K竭盡全力也未能進入城堡,就像卡夫卡尋找回歸家園的路那樣艱難。也許,K的奮斗只為真理,只為實現某種理想,“真正能夠把握的東西——神秘和黑暗,上帝就住于其中”,或許更深切地表達了卡夫卡對神性的渴望吧。
這個喧鬧的中午,一地白晃晃的陽光。握著《城堡》,我和女兒找到黃金小巷對面的一家咖啡館。倚窗而坐,杯中彌漫淡香,心中流過三月的芬芳。轉頭,便看見卡夫卡書屋,讓我覺得經過這里,猶如蹚過百年綿綿歲月。手中的書頁已然發黃,我不時地翻閱著,追想著。如今身處故事發生地,用一個暮年的心境重新閱讀,是不是有著時間和空間的重逢呢?是不是一場穿越時空的旅行呢?鄰座好奇地打量著我,用會說話的眼睛看著我,彼此會心地點頭微笑,旅行的確可以讓人擺脫樊籬。
黃金巷22號,卡夫卡曾經居住和寫作的地方。門面不大的小屋,淺淺的淡藍,冷色的格調。陽光透過窗,斜灑在擺滿卡夫卡書籍的櫥柜上,滿滿的,淡淡的。照片里,卡夫卡那張輪廓鮮明、眼神憂郁的臉龐始終朝著來往的游人。我仿佛看到下著大雪的黃昏,卡夫卡回到這里,彎腰進入低矮狹小的房間,在恐懼和孤獨、壓抑和迷惘中寫下帶有寓言和深意的文字。今天,透過這扇窗,透過《鄉村醫生》等書中的人物故事,我真切地感受到他書寫時的心跳和呼吸。面對這個連轉身都讓人覺得局促不堪的小屋,面對卡夫卡的寫作環境、生存狀態,我頓然明悟他的名言,“籠子在等待著一只小鳥,而我這只鳥卻在等待一只鳥籠”。他的世界里,總有無形有形的牢籠始終追逐,自由被自己困在了無法觸及的遠方。
站在黃金巷22號門前,沉思良久,不忍離去,抬頭便看見城堡正默默俯視山下,身后這間平實的小屋安之若素,青山綠水之間,小屋與城堡因緣而合,相因相生,這條小巷也因卡夫卡的名字閃耀著黃金般的光芒,就像他的好友所說:“卡夫卡就是布拉格,布拉格就是卡夫卡。”
這樣的旅行,閱讀與思考,可謂“心靜即聲淡,其間無古今”。初春含苞的花令我看到綻放的喜悅,也讓我讀懂《城堡》的悲傷。穿越時空,我得以貼近那個敏感的心靈,我記住了卡夫卡說的:“他的眼睛望著前方,不再凝神深思。孤立于所有人之外,但是自由且冷漠。”“不要失望,甚至對你并不感到失望這一點也不要失望。恰恰在似乎一切都完結的時候,新的力量來臨,給你以資助,而這正表明你是活著的。”
這是卡夫卡留給世界的箴言,也是在這個初春,我汲取到的人生力量。
方華敏:江蘇省作家協會會員。作品散見于《散文選刊》《雨花》等刊。曾獲得第九屆冰心散文獎;第四屆“漂母杯”散文大賽優秀獎等。著有散文集《年年此時》。
編輯 閆清 145333702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