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慶紅 羅莎 單楠 朱強龍 孫靜宇 肖遙
[摘 要]蔬菜產業的發展需要大量高端專業人才支撐。教學團隊以服務地方區域經濟和推動蔬菜產業發展為目標,著力打造蔬菜栽培學各論課程,建設優質線上教學資源,探索基于問題研討的研究型教學方法,構建線上線下混合式深度融合教學模式,完善教學綜合評價體系,教學改革效果顯著。
[關鍵詞]蔬菜栽培學各論;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教學模式設計與實踐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3437(2024)02-0050-04
蔬菜栽培學各論是一門研究不同種類蔬菜作物生長發育、產量和品質形成規律及其與環境的關系,探索實現蔬菜作物高產、優質、高效、安全生產的理論和技術的專業課程。在專業課課時被壓縮,傳統教學過程中存在學生自主學習、解決實際問題和創新能力不足的背景下,本課程緊扣區域地方高校的辦學定位,借鑒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中教學目標清晰、教學資源豐富、教學流程倒置等先進教學理念,提出了蔬菜栽培學各論課程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并應用于實踐。
一、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設計
以布魯姆的教育目標為核心,教學團隊設計了蔬菜栽培學各論課程“三段式”的研究型教學策略。課前,借助課程網絡教學平臺,引導學生在線觀看微課視頻,督促學生完成教師布置的針對性課前自測題,并針對教師提出的研討專題,查找、搜集研究資料,自主分析、探索問題,做好課堂研討的準備;課中,通過教師精講、小組討論和師生互動,使學生理解和掌握問題涉及的原理,提升學習的效果;課后,通過課程實習、綜合實踐以及網絡教學平臺學習,加強理論與實踐的聯系,提升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課前重在自主學習,課中重在交流互動,課后重在探索實踐。
(一)緊密結合微課視頻內容,精心編制線上自測題庫和研討專題,引導學生進行線上課堂學習,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首先,教學團隊按照農業生物學分類方法,在茄果類、瓜類、豆類、蔥蒜類、直根類、結球蕓薹類、綠葉菜類、薯芋類、水生類、多年生類等蔬菜種類中,每類選取了2~3種主要蔬菜,分別設計了起源與分類、生物學特性、栽培技術及病蟲害防控四個方面內容,錄制了相關微課視頻,將制作的微課視頻上傳至本課程超星平臺,通知學生線上自學微課視頻內容,對視頻中的知識點和疑問進行記錄。其次,針對蔬菜栽培學各論課程不同的微課視頻,教師精心編制相應知識點自測題、研討專題和相關文獻鏈接,要求學生在觀看微課視頻的基礎上,完成教師布置的針對性課前自測題。最后,要求學生針對給出的研討專題(見表1),查找、搜集研究資料,自主分析、探索問題,做好課堂研討的準備。
(二)基于學生線上微課視頻學習,精心組織知識競答和問題答疑教學環節,檢驗學生課前學習成效,解決學生課前學習中的困惑
教師針對微課視頻內容和研討專題設置若干選擇題和判斷題,如適宜薯芋類蔬菜栽培的土壤類型、造成蘿卜肉質根畸形的原因、高溫下容易抽薹的蔬菜、適于密植的蔬菜、番茄臍腐病是否為生理性病害等,在課堂上組織開展知識競答活動,從而激發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加強學生對課程內容的理解,提升教學質量和效果。此外,教師對學生課前自學中存在的疑問,根據問題間的邏輯關系歸類匯總、解答疑問,并對知識點進行分析歸納,解決學生課前學習中的困惑。
課程通過將教師最新研究成果,如辣椒避雨栽培技術、雙斷根嫁接技術、西瓜再生栽培技術、番茄扦插苗栽培技術、茭白冷水栽培技術、山藥淺生定向栽培技術、土壤太陽能高溫消毒技術、腳板薯越冬保種技術、紅芽芋無紡布覆蓋免培土技術等融入教學,使課程內容始終保持較高的科學水平。
(三)緊跟蔬菜栽培生產實際和科技前沿,設置相關問題和研討專題,課堂精心組織學生分組研討和匯報,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課程內容
教師結合蔬菜科學研究和生產實際,設置與微課視頻內容相關的研討專題;課堂上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圍繞問題和研討專題分組展開討論,并做簡要匯報;進行深入講解,引導學生理解課程內容。
如針對番茄植株調整技術相關章節,教學設計可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設問導入——激發興趣(2分鐘)
課堂上,教師通過圖片展示某基地種植的番茄由于不重視植株調整出現植株倒伏、掛果少、病蟲害嚴重等問題,引發學生思考為什么會出現這些現象,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教師精講——構建知識體系(25分鐘)
對番茄進行合理的植株調整需要有生物學特性相關知識背景。首先,教師帶領學生了解番茄生物學特性的知識點,引導學生思考番茄的植株形態與植株調整間的關系。其次,教師結合圖片講授有關番茄莖的生長型及蔓生或半蔓生特性需要進行支架和綁蔓的知識點,再重點講授支架和綁蔓的技術要點,并針對番茄有限生長型和無限生長型兩種類型采用不同的支架方式。最后,介紹農民發明的綁蔓新技術,贊揚勞動人民的智慧,并鼓勵學生勇于創新。
教師講授對于莖蔓生長繁茂的果菜類蔬菜,通過整枝能夠使其營養生長,促進果實發育,并重點介紹目前常用的三種番茄整枝方式,請學生繪制三種整枝方式簡圖。結合學生線上的學習內容,請學生思考和討論每種整枝方式的優缺點及主要應用于哪些品種類型和栽培茬口。
教師結合圖片講授打杈和摘心的整枝方法,舉例說明打杈和摘心能夠調整植株外部形態,使株形緊湊,功能葉片合理分布,提高光合效率,可有效地調節作物體內營養物質的分配,提高產量。就番茄側枝生長影響側根生長的說法,請學生積極發言、交流討論。通過視頻展示番茄植株整枝、打杈、摘心等操作的關鍵環節,讓學生有較為直觀的感受。
3.對比討論——激發思考(5分鐘)
教師結合圖片講授番茄疏花疏果和保花保果的技術,請學生思考討論番茄落花落果的原因有哪些。教師事先準備好不同大小和形狀的番茄果實,請學生對番茄果實的橫切面和縱切面進行觀察,討論學習番茄果實能夠正常發育的機理,引導學生理解番茄疏花疏果和保花保果的重要性。隨后,教師給學生介紹目前進行番茄保花保果的主要技術,即植物生長調節劑施用和熊蜂授粉技術,請學生思考討論這兩種保花保果技術的優缺點以及對番茄果實發育的影響。
4.學生匯報——檢驗學習成果(5分鐘)
教師請每組學生代表上講臺總結匯報番茄的主要植株調整技術及學習心得, 每組學生選一名代表進行匯報,其余各組給匯報組打分。
5.教師點評——總結特色與不足(3分鐘)
教師聽完各組匯報后進行點評,指出各組匯報的特色與不足之處。布置課下的實踐操作練習和網絡教學平臺的拓展練習。
(四)深入挖掘將思政元素融入蔬菜栽培學各論課程教學的有效載體,培養學生專業自信和“三農”情懷
本課程教學過程中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與專業教育內容有機融合,不斷發掘課程本身的“思政營養”,通過課堂案例教學、線上拓展閱讀、第二課堂實踐等多元化教學方法,將“思政營養”正確地輸送給學生,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工匠精神、生態理念、“三農”情懷和創新精神。如在蔬菜學科發展的歷程中,有許多重要的科研創新節點,教師在教學中對取得了相關成就的院士專家進行介紹,挖掘他們成長案例中所蘊含的工匠精神、奉獻精神和創新精神,這有利于學生的價值塑造。此外,中國是傳統的農業大國,在古籍中有很多關于蔬菜栽培的記載,本課程充分挖掘這些文化符號和技術精髓,培養學生的文化涵養和知識素養,使學生樹立對民族、文化和專業的自信心與認同感。
二、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內容組織實施
(一)線上教學內容組織實施
通過“課程導學”告知學生本課程的總體情況,包括學時安排等,讓學生對課程教學模式有較為全面的了解。根據蔬菜栽培學各論課程各章節教學目標,充分整合課程教學資源及素材,并將課程所涉及的內容分解為若干個知識點,針對每個知識點錄制微課視頻;教師在每單元的課前環節設置3~4個微課視頻,要求學生線上學習,同時,精心設計相應的知識點自測題、研討專題,給學生提供相關文獻鏈接,要求學生在觀看微課視頻內容的基礎上,完成教師布置的針對性課前在線測試、線上作業和由教師發起的話題討論。
(二)線下教學內容組織實施
首先,教師針對微課視頻內容設置若干題目,在課堂上組織開展知識競答活動,從而激發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加強學生對課程內容的理解。其次,教師對學生課前自學中存在的疑問,根據問題間的邏輯關系進行歸類匯總、解答疑問,并對知識點進行分析歸納,從而解決學生課前學習中的困惑。最后,教師結合蔬菜科學研究和生產實際,設置與微課視頻內容相關的研討專題;課堂上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圍繞問題和研討專題分組展開討論,并做簡要匯報;進行深入講解,引導學生理解課程內容。對于實驗實踐單元,則由教師在田間進行示范操作,解決在視頻中看不清操作細節的問題,并指導學生開展操作實踐。而課后環節則主要鼓勵學生根據課前、課中的學習,開展拓展性討論;教師也應積極參與引導,將本章學習引向深入。
三、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評價
在課程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的基礎上,建立了新的課程評價方式,即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相結合、校內評價與校外評價相結合。其中,過程評價包括課前預習、課堂提問、課堂討論、網絡學習和實踐操作,校內評價包括教師評價、助教評價、學生互評等,校外評價包括實習基地評價、社會公眾評價和企業表現評價等。通過課程網站預先設定的評價指標體系對線上學習進行評定,線上學習內容包括在線觀看微課視頻、完成自測題及發起討論話題等。線下學習內容主要包括學生上課態度、參與討論活躍度及匯報情況,主要通過教師評價和學生互評的方式進行評定。課程結束后,教師根據事先設定的比例和分值,對每名學生進行最終評價。
四、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改革成效
蔬菜栽培學各論課程經過多年建設和不斷改革,提升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轉變了專業教師的角色,營造了教研結合、教學相長的高效課堂,提升了課程教學質量。通過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改革,建立了完善的教學資源,教學團隊教師主編和參編蔬菜栽培課程相關教材7部,將蔬菜栽培學各論建成了江西省線上線下混合式一流課程;園藝專業學生參與發表蔬菜研究論文10余篇,教學團隊指導學生獲第六屆江西省“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銀獎,指導完成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6項,教學團隊教師榮獲江西省青年教師教學競賽二等獎。本課程的建設和實施在專業課程教學中具有較好的應用價值,可以通過組織示范教學、撰寫教改論文等在其他專業課程或其他高校進行推廣應用。
課程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與傳統教學模式相比,學生總體滿意度提高了20%;超過90%的學生認為,新型教學模式提高了他們的創新、批判、溝通、協作能力,提升了他們的科研素養。
五、課程改進措施
通過蔬菜栽培學各論課程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設計和實踐,課程取得了顯著的教學改革效果,然而也存在部分教師對學生在線自主學習主動性和自主學習質量把控難、師生在線相互交流不足等問題。因此,本課程將持續豐富課程教學資源,完善在線教學平臺,推動線上自主學習和線下答疑學習深度融合,持續完善提升學生創新能力、學習效果等的評價機制,細化線上線下課程評價標準,體現學生個體差異及專業素質發展情況。繼續加強課程教材建設,結合江西蔬菜產業特色,編寫與蔬菜栽培相關的教材和教輔用書,分享教改經驗與成果,持續推進混合式教學模式在同類課程中的應用。
[ 參 考 文 獻 ]
[1] 徐蘇燕.在線教育發展下的高校課程與教學改革[J].高教探索,2014(4):97-102.
[2] 劉中華,呂琳娜,何偉,等.“食用菌栽培”課程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實踐[J].教育教學論壇,2021(52):105-108.
[3] 謝修鴻,楊義波,王曉紅,等.混合式教學模式下園林植物栽培類實踐課程教學改革初探[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22,38(10):22-25.
[4] 劉珂珂,薛東齊,高艷娜,等.混合式教學在蔬菜栽培學課程的實踐與應用[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上旬刊),2021(2):26-28.
[5] 肖雪梅,武玥,車文娟,等.基于翻轉課堂的無土栽培學課程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濰坊學院學報,2023,23(2):24-27.
[6] 高煥曄,劉金亮,廉云,等.基于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的線下課堂教學設計:以貴州大學煙草專業“作物栽培學”教學為例[J].科教導刊,2022(4):11-13.
[7] 李捷,張君霞,何靜.經濟林栽培學混合式教學模式建設及實施效果分析[J].吉林農業科技學院學報,2022,31(3):68-72.
[8] 李娟起,王吉慶,李陽.新形勢下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的探索與實踐:以“設施蔬菜栽培學”課程為例[J].科教導刊,2021(14):10-12.
[責任編輯:蘇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