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偉江
(龍德建設有限公司,浙江 紹興 312300)
伴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和城市人口密度的增加,市民群體對于城市建筑的功能性和審美性需求越發明顯[1]。橋梁是城市交通基礎設施和建筑設施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常見的室內橋梁包括高架橋、立交橋、跨湖(河)橋及人行天橋。雖然橋梁的結構和空間設計通常是因地制宜、個性化的,但不合理的橋梁空間利用對城市資源造成的損害卻是相同的。本次研究將以紹興嵊州馬橋慢行橋工程作為主要研究對象,分析跨湖橋梁的空化利用策略。研究的最終目的是促進城市的湖景生態協調發展,為市民提供更加優質的服務。
城市橋梁建筑的主要功能定義是指跨越已有構建物或自然障礙的建筑物[2]。在城市中,除了山谷河流湖泊等自然物的阻礙以外,交通也受到了住宅房屋、公路鐵路等人工建筑的阻礙。因此,橋梁在聯通城市內兩個地形、區域時,可以為市民提供更加便捷的運輸服務。城市橋梁空間主要指橋梁垂直投影下的地面空間。在立交橋、高架橋、跨湖橋以及人行天橋4 種主要城市橋梁建筑中,橋梁空間的范圍相應變化。一般而言,立交橋、高架橋和人行天橋的垂直投影空間要去除道路、綠化等已經被占用、具備功能性的區域。而對于跨河、跨湖橋梁,橋梁的垂直投影空間則要去除綠化、水域等無法利用的空間。城市中主要的橋梁類型如圖1 所示。

圖1 城市中主要橋梁建筑類型
在城市的橋梁空間分析中,常常納入管理規劃的有橋梁支撐結構產生的橋梁空間、 連接橋梁和地面的匝道空間以及橋梁與橋梁交錯產生的橋梁空間。而對于跨湖橋梁來說,空間的管理規劃主要考慮的是第一種橋梁支撐結構產生的橋梁空間。它包括了湖岸部分橋梁空間、引橋跨沿湖道路空間。
橋梁是城市為解決交通問題而架設的,在梳理城市交通中起到積極作用的同時,也給城市帶來了另一種空間形式——橋梁空間。橋梁空間常常給城市居民一種空間界限模糊、交錯流通的印象。在城市中,高大的橋梁建筑在與地面的空間中形成了一種長而寬廣的陰影部分,因此,也導致了具備空間昏暗、封閉、噪聲大等缺陷的城市空間無法有效利用的現狀[3]。
橋梁空間一般具備派生性、半封閉性、連續性、公共性、動態性5 種主要特征。派生性指的是橋梁空間是橋梁工程的附屬空間,是隨著橋梁自身的建設而產生的。因此,在橋梁的建設過程中,橋梁空間可能會受到工程項目的忽略。半封閉性是指橋梁空間一般是橋面結構、地面之間的夾角空間,或者橋面和周圍橋墩以及地面構成的合圍空間。在城市橋梁建筑尤其是立交橋建筑中,其橋梁空間的半封閉性更加突出。橋梁空間的派生性和半封閉性導致空間應用天生具備的缺失管理的特征。因此,最終導致的問題是橋梁空間內部幽暗,缺乏人際活動,或者出現公共空間被雜物和垃圾占用的問題。而橋梁空間的連續性是指橋梁空間本身連接了地面道路和橋梁結構,具備規則的延伸性質,同時在跨湖橋梁和高架橋橋梁空間中,連續性也體現為上下空間的層次性。橋梁建筑的建設目的是服務居民的出行,因此本身具備公共性,而由橋梁建筑衍生出的橋梁空間同樣具備公共性。合理的橋梁空間可對城市居民大眾開放,并為城市居民提供公共活動空間。動態性是指現階段的橋梁空間同時具備城市空間規劃的相似性和地理因素的特殊性。橋梁空間的應用同時受到城市空間規劃和當地的地理因素的影響。有的橋梁空間面積大、架空高,因此具備更加寬廣的改造空間。一般而言,城市的高架橋建設在郊區地域時,橋梁空間便大于其他橋梁建筑的多數情況; 而像跨湖橋梁和跨河橋梁的橋梁空間則具備視野開闊、 環境宜人的優勢,因此,更加適合進行城市綠化、河濱綠道等生態景觀建設。
橋梁空間的5 大特征決定了其設計和應用的原則。橋梁空間的公共性與動態性特征,要求在橋梁空間利用過程中,應當以滿足城市居民公共活動需求為目標,為城市居民配備相應的公共活動基礎設施,加強對橋梁空間環境的管理,創造優美的景觀環境。在對橋梁空間整體規劃與設計時,應當考慮不同人群對空間使用需求的差異,創造富有層次性的多樣性空間,實現橋梁空間的綜合利用。橋梁空間的派生性和半封閉性特征,則要求在空間管理規劃中注重設計的自然條件、增加空間的亮度、觀賞性。同時,加強管理、遏制橋梁空間的占用和濫用。在城市橋梁空間利用中只有通過不斷提高精細化水平,方能更好地建設城市的品質品牌。
跨湖橋梁是城市橋梁建筑中較為特殊的一種,除了上述派生性、半封閉性、連續性、公共性、動態性5 種主要特征以外,跨湖橋梁空間同時也具備生態景觀的功能特征。
城市跨湖橋梁空間規劃問題對于城市的空間資源、 交通運輸能力以及環境人口承載能力均具備重要影響。隨車城市用地越發緊張,橋梁空間的利用率也亟待提高。從城市的宏觀建設角度上看,跨湖橋梁空間的再規劃屬于小規模的改造工程,因此,可以在相對低成本、低耗時的情況下完成一個擁有良好服務性能、與水地公園、水道綠化相輔相成的基礎設施。從城市的人文效益角度上看,跨湖橋梁空間的利用可以幫助保護城市的文化遺產,為市民提供一個休閑運動的去處。總體來說,跨湖橋梁空間的有效應用,為城市帶來了更加寬裕的空間資源,也為城市的整體面貌景觀美化提供了一個以小及大的漸進式改造途徑。以紹興嵊州馬橋慢行橋為例,本文將從3個角度分析跨湖橋梁空間的利用規劃策略和詳細措施。具體如圖2 所示。

圖2 跨湖橋梁空間應用規劃策略
紹興嵊州馬橋慢行橋的慢行系統是指一種綠色環保、安全寧靜、人文關懷的城市交通出行,本文提出的3 個城市跨湖橋梁空間利用規劃策略中,跨湖橋梁空間的城市服務策略揭示的是空間利用通常為居民群體帶來了通勤交通服務、 城市空間資源的日常化生活服務,以及提供了一個休閑運動的空間場所。因此,要充分考慮交通組織的服務,首先要重點對跨湖橋梁空間的入口進行設計,營造出一個較為豐富的空間層次,讓場所內具有一定可塑性。但該服務結構也使原本寬敞的橋梁空間分隔較零碎,因此,同時要考慮的還有結構的穩定性和夜間人行安全。綠化填充和燈景設計將是一個較好的融合方法。在服務策略中,首先需要滿足交通同情服務需求,因為公共屬性是城市跨湖橋梁空間最重要的特征。而功能復合型策略之中,就需要以問題導向為主,建設具備功能性的基礎設施。跨湖橋梁空間應用規劃示例如圖3 所示。

圖3 跨湖橋梁空間應用規劃示例
跨湖橋梁空間的生態景觀價值體現在人工景物的改造、水景和橋梁空間的融合以及文化設施的優化上,建筑物、自然景觀、 人造融合景觀的建設與空間利用的功能復合策略是統一的。現階段,跨湖橋梁空間內的環境景觀建設存在綠化質量不足、生態環境脆弱、易受到破壞等問題。這是橋梁空間的特征決定的,因此在規劃之中,對于空間的運營管理需要明確權責。最終,跨湖橋梁空間的生態景觀的建設將為城市補充更優化的可觀性與審美性。跨湖橋梁空間的景觀價值主要通過城市景觀元素和景觀設計元素體現。其中,湖泊和植被的融合,自然景觀、園林、廣場、商業街等人工營造景觀均可以在跨湖橋梁空間中進行建設。在景觀設計方面,主要是將市民群眾對于綠色物質生活的需求和對于愉悅休閑精神生活的需求統一,最終為城市提供一個和諧綠色、有序發展的生活空間。空間的設計和景物服務不僅在功能上相互補充,而且在形式、造型、色彩等方面也是相互促進的關系。
在服務品質提升策略、 功能凸顯策略以及生態景觀美化策略中包括了多項具體的實施措施。服務品質提升策略中,對橋梁空間過街設施和慢行系統做出要求,增加安全島、增設標識系統、改善場地豎向等內容以提升空間品質;明確對橋梁空間口袋公園的設置要求,以空間發掘、需求導向、景觀美化、特色營造為準則落實提升內容; 提出橋梁空間提升要素——照明設施、家具小品、地面鋪裝等設施配置的相關規定;制定橋梁空間降低噪聲、合理綠化、排水排污的有關措施。功能凸顯策略明確橋梁空間功能利用類型和選取,一般分為城市交通設施、城市管理與應急設施兩大類;針對橋梁空間的人車交通動線、車輛出入口等交通改善設置提出相關要求;為橋梁空間墻、市政電箱的美化提供思路。生態景觀美化策略提出橋梁空間裸地及綠化整理的一般規定,通過增加硬質鋪地、 清理雜物、綠化補植等模式提升品質;針對已經破損的橋梁空間鋪裝進行更換,明確鋪裝的色彩、材質等內容;結合橋梁空間的現狀情況和開發利用需求,對橋梁涂裝、橋體污漬、管線歸類、表皮整治、墩柱防護等橋體整治提出要求。
雖然跨湖橋梁是城市高速建設與擴張的橋梁建筑的附加物,但是空間作為城市公共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如若缺乏有效持續的關注整治,就可能導致空間內環境臟亂、雜物垃圾亂放、違法占用等無序使用的問題。
本次研究從城市橋梁空間的特征入手,分析了跨湖橋梁空間的功能、服務、景觀美化價值,并以此提出了3 項跨湖橋梁空間利用管理規劃的策略。以紹興嵊州馬橋慢行橋為例,跨湖橋梁空間利用應根據橋梁及周邊的具體情況,通過地理情況、群眾功能需求、空間管理釋放、環境生態優化等方式進行利用與設計。期望本文提出的城市跨湖橋梁空間利用策略措施可以切實解決橋下空間安全管理、設計理念、無序占用及城市整體風貌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