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 年版)指出:“藝術課程要培養的核心素養主要包括審美感知、藝術表現、創意實踐、文化理解等。”。其中提到,文化理解的培育,有助于學生在藝術活動中形成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尊重文化多樣性,增強文化自信。在素質教育的前提下,中學音樂教學不僅要學習音樂知識,提高學生的藝術素養,還需要在音樂教學中融入傳統音樂文化,讓學生了解優秀傳統文化的多元化,樹立學生的文化自信。而傳統音樂文化因為具有民族性,可以豐富中學音樂教學內容,提升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和欣賞能力。
【關鍵詞】中學生;音樂;傳統音樂
【中圖分類號】G623.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4)01—174—03
一、中國傳統音樂文化及其功能
(一)中國傳統音樂文化
中國優秀傳統音樂文化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歷史淵源和文化內涵。它蘊含了豐富的民族精神和情感表達方式,是中國特色文化的精髓之一。在校園教育中,將中國優秀傳統音樂文化與課程相結合,可以增強學生的文化素養和審美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增強文化自信。
中國傳統音樂包括各種類型,例如曲藝音樂、民間音樂、戲曲音樂等。其中,曲藝音樂指民間講唱文學為基礎的,講唱文學、音樂、表演三者相綜合的中國傳統藝術,如蘇州評彈、京韻大鼓、泉州南音等;古典音樂主要包括五聲音階、古琴、簫、笛等樂器演奏的音樂;民間音樂則是指中國各地不同地區的傳統音樂,如西藏民歌、新疆民歌、民間小調等;戲曲音樂則是指中國戲曲中的傳統音樂,如京劇、豫劇、粵劇等。這些傳統音樂形式都有其獨特的特點和風格,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西周時期,統治者還派專人去民間采集民間小調,用來豐富宮中的音樂,同時通過民間小調來了解當時的民聲,因為下層人民習慣將自己的勞動、生活編進民歌小調中。《詩經》中的“風”就是樂官收集來的民歌歌詞。結合人音版七年級上冊《小調集萃》一單元,引導學生探索民歌的形成和由來,通過項目化學習、小組合作學習等方式,激發學生的主動學習,積極探索民間小調。
(二)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功能
中國傳統音樂文化是我國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歷史發展中被不斷改進,也吸收了不同民族不同時代的音樂文化。因此學習中國傳統音樂文化具有以下優勢。
1.了解民族歷史
我國傳統音樂文化承載了民族歷史發展與變遷,從聲樂方面來看,我國最早的聲樂是原始時期的狩獵時的呼喊,勞動時的號子。當時沒有歌詞,只有簡單的發音。到了西周時期,開始出現大量民歌,《詩經》中收集的就是當時全國各地的民歌。歌詞已經從原始時期的簡單發音變成四字句,并且還有押韻的特征;到了漢朝,漢樂府收集的民歌已經從四字句發展為五字句。到唐朝歌詞已經發展到七字句,宋朝盛行的“詞”,已經不是固定字數,而是由曲牌來限制字數。
聲樂歌詞的變化,是傳統語言和文字發展的結果,了解歌詞的變化,還可以了解我國古典詩詞發展的脈絡。
從樂器來看,我國古代樂器中的“八音”都來自自然界的竹、木、石、土和金屬。隨著歷史發展,青銅器時代出現了編鐘,后來金屬制造越來越發達,又出現了金屬與竹木相融合的彈撥樂器,如琴、箏;吹奏樂器竽;漢朝張騫出使西域,帶回琵琶等樂器。我國樂器發展經歷了純自然到金屬加工的發展,隨著與世界交往越來越頻繁,外來樂器融入我國。我國傳統樂器的變化,是我國多民族融合的象征。學習傳統音樂文化,可以了解我國歷史發展。
2.推進優秀傳統文化的發展
我國的地方戲曲是民族文化的集大成,它將優秀傳統文化中的詩詞、文學、聲樂、舞蹈、器樂結合在一起,來表現生活,形成了特殊的傳統音樂文化形式。地方戲曲影響了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發展,更影響了人們生活。
因為我國傳統詩詞是以傳統音樂為基礎發展而來,因此了解地方戲曲,首先要了解傳統音樂文化。我國最早的戲曲是從對唱發展而來,民間藝人用對唱的方式來敘事,引發群眾強烈的興趣,在此基礎上,人物逐漸發展,從兩人變成多人,增加了肢體動作。再后來又融進了文學內容,將歷史人物故事作為戲曲表現對象,來傳播文學內容。因為戲曲受眾廣,利用戲曲來傳播文學,是我國傳統文學達到了婦孺皆知的程度,也使我國民間音樂得到了發展,促進了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發展。
二、中國傳統音樂文化進中學課堂的必要性
(一)傳承傳統音樂文化的需要
我國傳統音樂文化能夠發展到今天,是每個朝代都重視音樂文化的傳播和發展。在西周就有宮廷音樂機構負責收集民歌,漢朝有樂府,唐朝有教坊司、太常署,后來的每個朝代都有專門的音樂管理部門,負責培養音樂人才,收集民間音樂。
到了現代,傳承音樂文化的主要機構是高等院校的音樂教育專業。音樂傳承還需要有群眾基礎,群眾不僅傳承音樂文化,還可以創造和豐富音樂文化。由于古代科技欠發達,人們的娛樂生活以音樂為主,后來發展到戲曲,這樣才使得音樂文化越來越豐富。
進入21世紀之后,隨著科技發展,尤其是網絡化發展,人們的娛樂生活多樣化,音樂同樣也呈多元性,不僅有民族音樂,還有大量的外來音樂,在這種形勢下,傳統音樂文化的地位受到沖擊,很多青少年對傳統音樂文化了解不足,主要表現在當代青少年在音樂學習方面,很多人愿意學習西洋樂器,如鋼琴、小提琴、薩克斯,對于傳統的民族樂器,如笛子、二胡、琵琶,選擇學習的人數遠遠低于西洋樂器。在音樂欣賞方面,青少年會演唱英文歌曲、日語、韓語歌曲,卻不了解古典樂曲中的《十面埋伏》《陽關三疊》《梅花三弄》。
鑒于這種現象,讓傳統音樂文化進中學課堂,可以讓中學生了解傳統音樂文化,樹立文化自信,有效傳承傳統音樂文化。
(二)提高中學生的綜合素質
傳統音樂文化進課堂,不僅可以豐富中學生的音樂文化,還能豐富中學生的歷史知識,古典文學知識,了解音樂與地理、音樂與文學的關系,多學科先關聯的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和歷史教學相比,音樂文化中的歷史知識更加具體、生動,讓人產生深刻的記憶,如果將傳統樂器和歷史相結合進行教學,學生可以通過不同的音樂,來感受歷史變化。
傳統古代音樂和詩詞有密不可分的關系,而古典詩詞又是學生最熟悉的語文內容,將音樂和語文相結合,可以讓學生感受到我國古典詩詞的特殊性,提高他們學習詩詞的興趣。
傳統戲曲是我國音樂的集大成,它包含了聲樂、器樂、詩詞、文學、舞蹈,特別是舞臺上的無實物表演,通過模仿生活動作,用肢體語言來表現開門、上樓、騎馬、冷兵器交戰,以及生活中的梳頭、穿衣、下河等動作,充滿生活情趣,也是藝術家觀察生活的結果,將傳統戲曲引進課堂,可以激發學生的創作能力、培養他們的觀察能力和綜合能力[1]。
(三)豐富音樂教學內容
將傳統音樂文化引進中學音樂教學課堂,還可以豐富音樂教學內容,因為傳統音樂文化中不僅有聲樂、器樂、還有舞蹈和表演,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來選擇不同的音樂形式學習。可以演唱民歌、戲曲,也可以學習傳統的吹奏、彈撥樂器、打擊樂器,和西洋樂器相比,傳統樂器具有物美價廉的特征,像笛子、葫蘆絲這類的民族樂器,普通家庭都能承擔,并且還容易掌握演奏技巧。
傳統戲曲表演種類繁多,生旦凈末丑,不僅可以由同性別扮演,還可以男女互相反串,這種表演形式也適合中學生勇于挑戰的個性,通過戲曲表演來提高音樂學習興趣。
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讓學生組成絲竹樂隊、地方戲曲文武場等形式,來豐富學生的業余生活。
傳統音樂文化進課堂,可以活躍音樂課堂,將音樂與舞蹈、戲曲表演相結合,可以活躍課堂,提高學生的音樂興趣[2]。
三、中國傳統音樂文化進課堂的實施方法
(一)緊扣教學內容,學習優秀傳統文化
傳統音樂文化進入中學音樂課堂,需要緊扣教學內容。人音版初中音樂教材中,非常重視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承,例如七年級下冊中,就有“小調集萃”單元,其中有《龍船調》《無錫景》《沂蒙山小調》等民間小調。還有傳統京劇,如八年級下第五單元“京腔昆韻”中的《唱臉譜》《我不掛帥誰掛帥》《這一封書信來得巧》《姹紫嫣紅》;還有九年級上第五單元的傳統曲藝“曲苑尋珍”,有作品《丑末寅初》《蝶戀花答李淑一》等等,以及具有傳統音樂風格的“國樂飄香”中《彩云追月》《雨打芭蕉》《春江花月夜》等器樂曲。幾乎每一學年都有關于中國優秀傳統音樂的單元,豐富了學生對傳統音樂文化的了解。
在教學中,要以教學內容為核心,建立知識結構,與多學科聯動,跨學科教學,探索音樂與其他學科之間的協作關系,如與地理學科、語文學科、美術學科等學科的聯系。讓學生自主建立知識結構,在實踐中提高審美能力和創新能力。
與地理學科的聯系,七年級下冊“小調集萃”單元,按華東地區(山東《沂蒙山小調》、江蘇《無錫景》)、華中地區(湖北《龍船調》、湖南《一根竹竿容易彎》)、華北地區(河北兩種形式的《小放牛》、山西《桃花紅 杏花白》)的地域位置劃分進行學習。在教學中,邀請地理老師對地域地形特點進行介紹,讓學生對地域有一定的了解后,再學習歌曲,能將學科將音樂學科與地理學科的知識相結合,形成知識的構建。我校學生大部分來自五湖四海,他們接觸到的民歌各有不相同,引導學生探索家鄉的民歌小調[3]。
在學習樂理時,讓學生了解中國傳統音樂中的五聲音階“宮商角徵羽”,進一步讓學生了解傳統樂器的音孔,如塤、笛子,在音階上都是以五聲音階為主。因此我國成語“五音不全”指的就是不認識五聲音階,以及吐字方面存在的問題。
在學習《流水》時,可以通過俞伯牙與鐘子期的故事,來說明音樂鑒賞能力的重要性,也可以了解古代音樂中的雅與俗的分別。而《陽關三疊》是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的演唱版,來表現友情和送別之情,讓學生了解音樂和詩詞的關系。
(二)以點帶面,了解優秀傳統文化
中學音樂教學中,還要善于以點帶面,來了解優秀傳統文化。例如在學唱《唱臉譜》時,可以利用新媒體教學工具,讓學生欣賞京劇臉譜,然后向學生解釋京劇臉譜的來歷,了解我國的儺戲面具,以及儺戲產生的歷史知識。這樣,通過一首歌曲就能追溯歷史淵源,學習歷史知識,讓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產生興趣。
在學習京劇《我不掛帥誰掛帥》,不僅要學習唱腔特征,還要讓學生了解穆桂英掛帥的背景,來學習古代女性的豪邁之情,以及勇于承擔責任的品德。還要將這段唱段和《花木蘭》選段相聯系,來學習中國傳統女性的優秀品德。
在樂器學習方面,也要以點帶面,例如教材中要求學習豎笛,豎笛是吹奏樂器中最普遍的樂器,學會吹奏豎笛,也可以吹奏葫蘆絲、豎吹巴烏,然后吹橫笛,原理基本相似。學習古箏的同學也可以學習古琴,我校設立有古琴社團,除了日常的教學,社團活動時也融入中國優秀傳統音樂的教學,讓學生自己動手來演奏,激發他們的音樂興趣[4]。
(三)利用中國傳統音樂文化,培養音樂鑒賞能力
音樂教學的目標,是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音樂的審美,主要是通過聆聽音樂,來感受音樂表現的情感。因此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是提升審美能力的關鍵。
音樂鑒賞能力需要從聲樂中的歌詞去聯想,也需要從音樂旋律中去感悟。對于中學生而言,音樂鑒賞應該從聲樂開始,讓學生從歌詞表達的情感來感受音樂情感。例如在學習《送別》時,先通過歌詞表達的意境,來聯想分別后的情景,一旦分別,一生中很難再見面。從歌詞表達的情感,再來感受旋律的低沉,離別的傷感就表現出來了。
我國傳統音樂中,很多樂曲是采用模擬大自然的聲音,來營造意境。如古琴曲《流水》,嗩吶獨奏《百鳥朝鳳》,通過模擬山澗流水聲,鳥叫聲,將聽眾帶到特殊意境中。而《秦王破陣樂》和《好漢歌》,是通過傳統樂器中的吹奏與打擊樂的合奏、配合流暢的旋律來表現豪邁、鏗鏘之氣。《二泉映月》利用了二胡的低沉,來營造悲傷壓抑的情感。在音樂鑒賞中,要讓學生通過京劇伴奏、地方戲曲伴奏所使用的民族樂器,來感受傳統音樂的魅力[5]。
在音樂鑒賞教學中,要讓學生先聆聽音樂,然后談談通過音樂聯想到什么情景,帶來什么樣的情感體驗,來逐步感受音樂對情緒的影響,了解不同傳統樂器的音色。讓學生利用不同的音樂來放松自己的心情。
四、結語
讓中國傳統音樂走進中學音樂課堂,需要音樂教師具備豐富的音樂素養和人文素養,在教學中,善于將音樂教學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讓學生通過不同的教學方式,來感受傳統名文化的博大精深,樹立文化自信。
參考文獻:
[1]劉琨.傳承中國傳統音樂文化提升中小學生綜合素養[J].教育導刊,2020(6).
[2]張辰.傳統民族音樂文化在初中音樂課堂中的滲透[J].藝術大觀,2021(33).
[3]曹國軍.論中國傳統音樂文化在中學課堂中的滲透[J].當代音樂,2021(5).
[4]洪瑾宜.中學音樂教育中的傳統音樂教學實踐與探索[J].音樂天地,2020(9).
[5]張魯寧.中國傳統音樂文化進課堂的“感、品、悟”——以教學設計“中國的味道——地方曲藝”為例[J].中國音樂教育,2018(7).
基金項目:本文系課題名稱:廈門市教科院—《基于世遺南音文化傳承的音形義統整教學模式構建與實施研究》(課題編號:XMZJ20220826)。
作者簡介:張方琳(1992—) ,女,漢族,福建晉江人,本科,廈門市逸夫中學,一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