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永生

尚女士14歲的兒子王佳上了初二以后,每天晚上吃完飯,回自己房間就把門一關。父母以為孩子在學習,可是每次推開門他都在看手機。父母催他做作業,他還嫌煩,說:“我在用手機做老師布置的網上作業,作業我自有安排,你們又不懂,別干涉我的自由。”可是每天作業都要寫到晚上11 點左右才能完成。家長與老師溝通,老師說作業不多,一般情況下不布置網絡作業。
王佳小學三年級時從老家轉來新學校,交友較少,升入初中后因為學習任務重與同學交流甚少,倒是經常與老家的朋友在網上聊天;現在進房間后直接把門鎖上,不讓父母進去了。尚女士覺得兒子越大越難管教,非常擔心,打電話向班主任和同學了解情況,得到的結果是兒子在班里各方面的表現都不錯。
對于兒子的種種“劣跡”,尚女士管教主要以斥責、打罵為主。因為孩子學習任務重,尚女士經常在飯桌上數落孩子,要求他認真改正。但是往往話只說了一半,兒子就放下筷子回屋了。
有一次因為考試成績不理想,爸爸狠狠訓了王佳一通。誰知王佳強詞奪理,爸爸一生氣就動手打了他。此后兩個多月,兒子和爸爸一句話也不說,和尚女士的溝通也越來越少。尚女士感覺生活一地雞毛,對兒子的教育讓她迷茫又無助。
現在的孩子成熟早一些,一般認為青春期從10歲就開始了。孩子經過青春期之后就慢慢進入社會,在這個階段要探索的東西越來越多。提到青春期,家長就會想到“叛逆”。無論在什么年代,叛逆都是青春期的關鍵詞,只不過程度和表現形式有所不同。
孩子從懵懂的幼兒進入青春期,會經歷生理和心理上的變化。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會思考“我是誰”,并開始對自我的探索。所以,與叛逆相伴的,還有改變、前進、探索、尋找、自我同一性等等。
此時,家長最應該做的是協助孩子完成對“自我”的探索。中國家長往往過于關注孩子學習,習慣包辦代替,控制孩子的大小瑣事,時常忘了孩子有自主的權利。于是,便忽略了孩子的風華正茂、意氣風發、朝氣蓬勃、生龍活虎。
如何幫助孩子順利度過青春期?家長首先要簡單了解青春期的四種類型。
第一類,青春期的開始就是跟爸爸媽媽、跟老師說“NO”,跟這個世界上的一些現象說“NO”,甚至與爸爸媽媽或老師發生沖突、對抗。第二類,家長沒有感知到多么強烈的對抗,就平穩地過去了。第三類,家長用高壓的手段強按下去。這類是要特別警惕的,孩子要么反彈,要么可能出現更嚴重的心理問題。第四類是什么都不管,孩子如果交上不良朋友,受到朋伴影響甚至會步入歧途。
孩子進入青春期,會出現特有的“叛逆”:和家長只能“尬聊”,拉黑家長的微信,把家長踢出微信群,緊緊鎖上房門,拿起手機就不放下……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家長和孩子仿佛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遇到這種情況,家長可以換個角度看,青春期是人生中很美好的一個階段,很多文學作品都在謳歌青春,它是人一生中最具有創造力、最有活力的時期。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要教育好孩子,就要不斷提高教育技巧。要提高教育技巧,那么就需要家長付出個人的努力,不斷進修自己。”如果能用好三面“魔鏡”,青春期也能變成美好的開始。
用好“望遠鏡”。面對問題,家長首先要找到自己的望遠鏡,把眼光放向未來,想想長期在這樣狀態下孩子會怎樣。只有當家長站得高看得長遠,看清楚未來真正要的是什么,才能以終為始。這種未雨綢繆和積極主動,是一種人生智慧。比如,孩子考試沒考好,很多家長感覺考試沒考好就意味著考不上理想高中、考不上理想大學,意味著找不到好工作、找不到好對象,導致家庭生活不理想。其實,這些事情有必然的關系嗎?一次考試成績不理想,只是對之前學習成果的體現,是在提醒孩子需要改變,需要提升,也是在提醒家長應給孩子提供有用的幫助,與孩子一起走出這段泥濘。因此,家長要客觀理性地面對考試失利,雖然說愛之深責之切,但指責和謾罵只能造成對孩子的二次傷害。家長應該更多地思考孩子學習退步的原因,與孩子一起理性分析。面對挫折時,孩子更愿意接納一個客觀理性的分析者,而不是情緒激動言語激烈的指責者。所以,面對青春期的孩子,家長們不要太著急,也不要太功利,讓我們用好這個望遠鏡。
用好“顯微鏡”。青春期的孩子敏感脆弱叛逆,思想上覺得自己已經是大人了,家長要停止過多的說教,收起好奇心,不多問,不多管,要做到該忍的時候一定要忍住。面對青春期的孩子,家長如果經常用“刀子嘴”一味地“講道理”,最大的可能就是消磨親子間的感情,把孩子一步步推向對立。為此,家長要經常“制造”與孩子獨處的機會,比如周末晚飯后,和孩子一起出去散步,利用這個機會用平和的心態去溝通,傾聽孩子的心里話,用同理心和耐心聯結親子間的信任,讓孩子感受到家長對自己的尊重和理解。另外,家長還要做孩子成長道路上的陪伴者、同行者與領航者,適時提出建議,拉近彼此的距離。家長應在高質量的陪伴中,從顯微鏡的視角出發,發現孩子的閃光點與潛能,看見需求,給予指導,與孩子共享美好的青春。
用好“多棱鏡”。看上去只有一種顏色的陽光,經過多棱鏡被還原成赤橙黃綠青藍紫七種顏色。教育孩子也一樣,應該努力讓孩子感受到生活的豐富多彩。中學時代的青少年應該去做手工、去做美食、去彈琴、去唱歌、去跑步、去打籃球、去踢足球,去看潮漲潮落、去看星辰大海、去做公益活動,總之要讓孩子去感知生活中的所有美好。當孩子習得一個個生活本領,他的價值體系就慢慢建立起來了。當他去擁抱家人、擁抱師長、擁抱小伙伴、擁抱大自然、擁抱社會時,他就真正成長了。
為人父母就是一場修行,家長能與孩子一起成長是一件快樂的事。陪伴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作為家長的我們不但要“養”,要“教”,更要“育”。因此,父母要懂得顯微鏡、放大鏡、多棱鏡在養育中的不同作用,用好這三面鏡子,助力孩子更好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