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臨沂市平邑縣卞橋鎮中心校 田俊勝

隨著我國體育教育事業的飛速發展,籃球運動得到廣泛普及,并且逐漸成為學校體育領域中的必修項目。因此,打破傳統教學方式的限制,充分貫徹分層教學的理念尤為重要。教師應積極創設出多元化的訓練活動,展開合理的教學,為學生搭建出更加適合自己發展的空間,提升學生培養興趣,進入到自我挑戰和戰勝困難的情境之中,探索更多的運動技巧與方法,致力于球技的提高,將教師的點撥與自主探究融合起來,朝著向上一個層次的方向發展,全面提升教育教學的實效。
當今社會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們更加注重體育鍛煉,而籃球作為一項極具綜合性和趣味性的運動,其本身的參與性較高,適配的人群也趨于廣泛,更有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廣大教師需要全面向學生滲透有效的籃球運動方法、規則、技巧等,以分層教學的模式賦予他們更具有針對性的指導,引導學生在自身原有的基礎上培養興趣,參與到探索、練習的過程之中,逐步掌握相應的鍛煉方法與技能,建立一定的心理素質,產生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以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體能,強化他們的終身運動心理以及意識。本文以分層教學為切入點,展開了推進高質量籃球教學的策略研究,希望為廣大教師的分層教學提供一些參考。
所謂“分層教學”指的是:廣大教師在課堂之中運用多種教學方式,打造更加開放的教學環境,使得教育本身更契合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在此基礎上,創設出多元化層次的訓練活動,使得孩子們在參與過程中,達成學有所得的效果,朝著最近發展區邁入。分層教學的核心理念在于“因材施教”,十分契合籃球教學的特點。可以說,傳統意義上的籃球教學往往以教師為中心,更多的是圍繞如何進行知識的滲透來開展,在某種意義上忽略了學生在參與籃球運動時所具備的主體地位,容易造成基礎較好、技能靈活的學生“吃不飽”的情況,導致他們逐漸喪失對于籃球運動的興趣。同時,對于基礎較差的學生來說,采用不恰當的教學方法更會使學生產生跟不上的問題和對于籃球課程的抵觸和抗拒心理。在這一視域下,立足于對學生的科學分層,展開合理的教學,為不同層次學生構筑出更加適合自己發展的教學空間與活動形式尤為重要。
實踐中的分層教學往往以“分”為核心,聯系不同學生的愛好,引導他們分層學習是一個大的趨勢。同時,貫徹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遵循他們的不同興趣愛好或技能水平,采用恰當的教學方法,更是可以提升整體的教學效能。因此,實踐之中從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要的角度出發,推進分層教學,更具有現實意義。
在實踐之中,廣大教師仍然一味采用相對固化或傳統的教學模式,雖然也能完成一定程度的教學目標,但是在發展學生自主學習籃球能力,培養他們積極參與運動心理方面,仍然存在著局限性,最突出的特點就是不能夠提升課堂中學生的活躍度,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教師的任務要求。
在社會發展以及科學技術不斷進步的今天,社會以及國家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趨向于擁有更高的素質,因此教育本身應注重發展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幫助學生提高自主學習水平,抑或培養終身運動的意識以及理念,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等等。因此,分層教學的全面推進,則可以作為有利的契機,來提升素質教育的實際水平。
學生作為重要的教學主體,是影響分層教學推進的因素。在很多情況之下,他們的心理健康狀態以及身體素質,都決定著教學的質量以及推進效果。因此,分層教學模式的打造,則可以為學生創設出更多嘗試的空間以及條件。當學生深入其中,則可以進入到自我挑戰和戰勝困難的情境之中,進而積極探索更多籃球練習的方法,朝著專業化方向發展的同時,有效鍛煉身體的靈敏素質、肌肉力量,形成生理上的發展,同樣也會建立堅韌不拔的品格以及強大的自信心等,強化學生的整體心理素質,達成一種雙向培養的效果。
有效的小組劃分,有助于教師展開更具有針對性的教學,也可以幫助學生之間達成一種學習共同體,致力于共同目標與方向的取得,付出努力,通過協作來共同掌握一些籃球運動的方法。因此,在新的時代背景之下,廣大教師應不斷明確劃分學生層次的重要性,聯系每個學生所表現出來的運動狀況和特點來展開分析,充分遵循科學互補的原則來達成對學生的合理分層,以達到高效化教學的目標。
某種意義上來說,不同層次小組的劃分是教師展開授課的前提,對學生有全面的了解,才能夠更好地選擇相應的教學方法。在一般的情況之下,廣大體育教師往往可以通過兩種方式來推進這項工作:其一,調查法。例如,在授課之前,教師可以運用調查問卷的方式,來收集孩子們對于籃球的感興趣程度,以及實際所具備的能力水平。其二,觀察法。在實踐性的授課推進之初,教師也可以設置一些小的體能測試,或者是競技類型的比賽。通過學生的真實反映和技能運用來觀察他們的技術水平,從更具有專業性的角度來發現學生在多個維度所表現出的天賦等,循序漸進地了解學生的基本信息后,教師則可以在充分保密的情況之下,將學生劃分為三個不同的層次,分為小組。比如籃球技術能力與興趣都相對匱乏的學生則可以設立為c層次。具有一定程度的籃球興趣,也有著基本知識、技能的學生則可以劃分為b層次;而整體的身體素質較好,有一定基礎的學生則可以劃分為a層次。分組結束之后,教師就需要聯系學生的學情,設定不同的目標,從統籌規劃與細分設計的角度,為他們參與的具體籃球活動,提供相應的基礎性知識與技能。結合實例來論述,比如在“運球訓練”的過程之中,a小組學生需要達到的目標就是要靈活掌握,并且做出相應的技術動作,尤其是在旋轉跳躍的過程中不能將球丟掉。而對于b層次的學生來說,他們的發展目標則是,需要在不掉球的基礎上嘗試運用更多的技巧與方法。對于c層次的學生來說,他們只要練習到運球不掉球的程度就可以了。分層教學讓學生都能夠在原有基礎上不斷發展,獲取到表現自我的機會。
除了教學目標的分層以外,不同類型的教學方法運用以及引進,往往也可以起到分層教學的效果。實踐過程中,教師需要做好特殊的安排,有針對性、有目標性地展開教學方式的改變,才能夠保證目標的順利完成,真正貫徹因材施教的理念。
結合實踐來論述,面對a 層次的學生時,廣大教師應在課堂的時間內引導學生參與到自主練習的過程中,致力于球技的提高,將教師的點撥指導與自主探究融合起來,形成屬于自己的個性;而在面對b層次學生時,教師則需要重點滲透相應的籃球技巧,進行規范性的指導,幫助他們掌握一些技術方面的要點,養成良好的習慣;在面對c層次的學生時,教師整體的教育重點,則應放在如何運用有效的方式來激活學生興趣,讓他們自然地參與到探索基本動作的過程之中。最后,教師需要明確,實質性教學分層不能夠過于刻板固化,與實踐割裂開來,而是要將整體的課程化為前、中、后三個組成部分,達成一種交互性的模式,使得教學活動之間相互補足,進而充分地規劃教學安排,對學生的動態性成長過程進行把握與調控,最終實現少量多次的教學,帶給學生更具有針對性的指導,讓他們形成一種遞進性的成長模式。比如,有的c組學生和b組學生有了明顯的進步表現,他們還想提高,那么就可以朝著上一個層次方向發展付出努力,參與到更深入的教學過程之中。所以,教師也需要注意:對于學生的整體性分層并不是固化和一成不變的。如果他們有著明顯的上升以及發展或是退步等,整體的分層就可以重新地調整,才能夠真正提升籃球教學的效果。
任何運動技能掌握,都需要一定程度的積累與沉淀,籃球運動也不例外。實踐過程之中,合理的把握運動的時間,選擇科學的訓練方法,才能夠真正助力孩子的整體成長。而在這個過程之中,不同程度的學習時間設定,往往是分層教學法的重要體現,聯系學生的把握狀況、技能運用情況來設定相應的時間,也可以使學生得到更加有效的監督以及指導。也就是說,實踐過程中教師需要優化指導的方法,使得整體的過程變得最為精簡,但又極其富有實效,可以為學生的訓練起到有效的引領作用。在對每一個小組進行指導后,教師就需要積極地融入下一個層次中,達成一種逐步輪換的效果,使得每個小組都不會產生落空的情況,這樣才能夠確保每個學生都能在課堂中獲取到教師的關注,而教師也可以達成與學生之間的深度有效溝通。
例如,籃球技術中所涉及的肩上投籃,有效的練習不僅可以提升命中率,還可以達成速度以及動作之間的協調與統一,全面強化學生的控球能力,做到在運球過程之中的干凈利落。因此,在實踐過程中,廣大教師則需要依據學生的客觀學情,聯合他們的層次來展開個性化的教學,合理地劃分時間,尊重學生的需求,在鍛煉的過程之中實現穿插性的指導,使學生動作變得更加規范,進而朝著好的方向發展以及提高。
評價本身作為教學環節中的一個重要部分,往往可以起到強大的育人作用。因此,配合分層教學來推進的差異化評價,同樣也可以呈現出豐富的教學效果。在實踐之中,廣大教師需要聯合學生的發展過程來生成評價,在充分尊重學生所表現出來的個體差異和發展的基礎之上,選擇更富有激勵性的語言來達成對學生的肯定,最大化地規避過于嚴厲的評價語言造成學生的自信心喪失的情況,通過有效的點撥來引導學生肯定自己的價值,發掘自己一些潛在的天賦,主動積極地再次參與到實踐和創造的過程之中,以改善自己在訓練中所存在的一些不足,提升教學的實效。
多元化智能理論,充分論述了學生之間的不統一性。某種意義上來說,每個學生都是相對獨立的個體,他們不以他人的意志為轉移。因此,受教育經歷、生長環境不同的影響,每個學生所形成的籃球基礎、技能方法、身體素質以及情感態度等,都是不統一的。所以,在參與籃球學習時也會形成不同的接受程度,建立的理論知識和方法技巧也各有不同。推進教學時,學生所表現出來的差異性必須是教師關注到的一個方面,而在分層模式的運用時,全面弱化評價本身所形成的鑒別性和終結性更是一個重要方向。評價的作用更傾向于激勵、個性化指導和肯定等,才能夠讓學生在評價之中,建立積極的心理和樂觀的態度,結合教師的期待參與到更深層次的練習以及拓展過程之中,配合分層教學來打造更加完整的機制。最后,廣大教師也應開發有效的空間來深化評價活動的運行過程,實現更具有針對性的點撥以及細致的演示,配合分層教學。
有價值的社團活動往往可以實現對課內教學的有效補充。某種意義上來說,學生的發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打造更加明確的“課上+課下”機制,也有助于學生建立更加明確的鍛煉意識,更加方便教師展開具有針對化的指導。因此,聚焦“第二課堂”的構筑,借助社團實施分層教學,成為了必然趨勢。
具體的實踐嘗試過程中,教師首先可以發揮自身的引導者角色作用,積極帶動學生進行場地的規劃、社團活動章程的設定,培養學生的興趣,創新思維習慣和實踐能力,以球益智,以球煉志,以球養性,全面提高學生素質。整體的社團活動也需充分體現主體性、選擇性、合作性、特色性、開放性。圍繞分層教學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維度進行:知道一些簡單規則;學習基本站立、移動的方法;掌握移動、持球的方法,發展學生協調性與控球的能力;初步掌握原地傳、接球的方法、投籃基本動作技能;掌握綜合運用基本技能的技巧,讓學生在樂學中成長。
綜合以上所述可知,分層教學法與籃球教育的深度融合,往往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加適合自身發展的空間,幫助他們學習到對應的籃球知識和方法技巧,從而達成因材施教的目的。小學體育教師應積極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立足于對學生的客觀學情展開科學分層,充分規劃教學安排,從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要角度出發,精選不同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形成一種遞進性的成長模式,使學生得到更加有效的監督以及指導,籃球動作逐漸變得更加規范,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以及提高,參與到再次實踐和創造的過程之中,全面發展運動技能,養成好的運動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