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三明市明溪縣實驗小學 黃淑香

在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數學教學迎來了新的變革與發展機遇,作為教育者,我們需要在提高課程基礎性、普及性與發展性的基礎上,時刻以“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作為核心理念與教學設計的立足點,以培養學生的抽象能力、推理能力、想象力與創造力等多種關鍵能力為目標,構建出具有創新性與實效性的高效課堂。隨著教育理念的發展,不少具有創新性的教學策略在實踐中廣泛應用,其中項目式學習憑借其獨特性與實踐成果備受重視。以項目式學習助推小學數學教學發展,也成為數學學科教學者所熱議的話題之一。項目式學習始終將自主學習、團隊協作、數理邏輯等內容作為靶心目標,既符合數學學科的特點,也順應新課改背景下的教育發展所需,更解決了傳統教學模式中的難點與重點。基于此,本文圍繞著“項目式學習助推小學數學教學”這一主題,詳細論述這一教學模式的內涵、實踐原則、意義優勢與實踐路徑,以期為各位一線教學者提供可供參考的教學經驗,真正在實踐活動中讓項目式學習發揮理想化的學習成果。
所謂項目式學習,顧名思義是指以解決實際問題為導向,保證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主體地位的教學活動。學生在參與項目式學習的過程中,需要進行或獨立或合作式的研究,通過收集資料、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將所學知識與實際問題相結合,最終完成項目目標,取得理想性的學習成果。
1.切合性原則。
在項目式學習活動中,教師所發揮的主導作用不容小覷,因此在教學設計工作中,教師就需要遵循切合性原則,充分挖掘課程內容、確定教學目標,以學生所需掌握、運用的數學知識及相關技能為導向,使項目主題與之切合。例如,幾何知識是小學數學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可以在設計與之相關的項目學習時,融入測量、計算相關的內容,為學生提供一個在實際情境中發揮所學知識的機會,加深其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與應用。除此之外,切合性原則還要求教師關注學生的認知水平,根據學生的“最近發展區”進行項目設計,并以此為基礎明確教學目標與評價標準,讓項目式學習更有針對性與實效性,推動小學數學教學的高質量發展。
2.趣味性原則。
在項目主體的設計與確定時,教師需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需求、實際需求以及興趣愛好,讓項目主體符合趣味性原則,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小學數學中的測量知識為例,教師可以以“房屋建設”為主題設計出相關的學習項目,引導學生基于實際項目充分發揮所學知識與技能的功效,凸顯出數學學科的應用性,也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學科的趣味性所在,激發他們不斷開展學習活動、積極探索的內在驅動力。
3.支持性原則。
在項目式學習的設計與開展工作中,學生是學習活動的探究者與主體,但是考慮到小學階段學生的思維能力正處于發展階段,而項目式學習又具有整體性與連貫性,在研究難題、收集信息以及設計方案等多方面都有可能出現能力不足的問題。基于此,教師就需要在教學設計中充分順應支持性原則。在支持性原則的驅動下,教師需要致力于完善項目主題的確定、調研方法的指導、教學成果的呈現、團隊之間的合作交流、學生個體能力的引導與幫助等多方內容。可以說,支持性原則要求教師關注學生學習的全過程,在學生遇到困難挑戰、需要幫助時及時用科學的方法進行引導,最終實現教學效率與成果的雙重提高。
項目式學習往往基于真實案例,通過實物、實景的變化構建出實景化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在項目式學習活動中,教師需要為學生創設出他們所需要的學習情境,引導學生基于實物、實景,沉浸在生動的教學氛圍中開展項目式學習活動。這種實景化的教學設計有效地解決了數學學科抽象性為學生學習活動帶來的障礙,為學生搭建起一座溝通抽象思維與具象理解的思維橋梁,幫助學生加深對所學知識的認識與理解。例如,在人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圓》中我們學到了“圓的周長”,我們可以結合學生所熟悉的生活事務創設出實際性的問題:“小紅的媽媽在做飯時發現一直使用的圓形菜板開裂了,媽媽想用鐵皮圍一圈,你能幫忙算一算需要用多長的鐵皮嗎?”這樣的真實場景既給學生提供了應用所學知識的機會,又能夠在最大程度上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
在項目化學習的開展過程中,學生有了很多參與實際操作的機會與學習環節,有助于促進手腦協同發展,在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同時,加強自主學習能力與創新意識。傳統教學多以照本宣科的填鴨式教學方法展開,死記硬背、題海戰術等學習方法屢見不鮮,學生學習要耗費的時間精力大、學習效率低。而項目式學習則給了學生很多體驗的機會,讓學生沉浸式地感受所學知識的應用,在操作中融合自身的個性化理解,實現創新能力的提高。以人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上冊《多邊形的面積》的教學活動為例,教師可以通過項目式設計,引導學生在觀察所學圖形特征的基礎上,深入探究圖形與圖形之間的區別聯系,挖掘出圖形之間的內在關系,以分項目實施的方法進行開展。在學習活動中,無論學生采用“剪拼法”還是“倍拼法”,都需要學生通過實際操作來確認準確性。因此,我們可以發現,在項目式學習中,學生的體驗有所增強,學習活動按照步驟順序層層遞進,具有階段性特征,學生能夠結合學習活動對自身的思維方式進行調整。
項目式學習并非傳統的知識灌輸與吸收,而是對學生的綜合能力都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在項目式學習中,學生需要全程參與計劃書的編寫、任務完成的方案、學習材料的準備以及產品制作等各項環節,這無疑有助于發展學生的綜合能力。在項目式學習活動中,學生能夠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充分發揮自主性,提高自主學習能力,讓數學學習不再受限于教師、教材、課堂,讓生活與實踐成為學生的“大課堂”。
項目式學習中,項目目標的確定是教學設計成功的關鍵與第一步。而在項目式學習的開始與導入階段,教師需要激發學生的探索意識與好奇心,激活學生的思維,從而讓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提高獲取知識的主動性,并且實現教學效率與成果的雙重性提高。為實現這一目標,教師需要創設出具象化、生動化的項目情境,以此來助推學生的思維發展,讓學生感受到項目學習的趣味性、實用性與挑戰性,從而更為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
以人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扇形統計圖》的教學為例,這一教學內容屬于統計范疇,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現實生活為學生創設出可供研究的項目情境。例如,小學階段隨著年級的升高,學生近視的數量與近視率有所上漲,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以“導致近視的原因”為主題開展項目學習,讓學生通過走訪調查、數據收集與分析、統計圖的整理與繪制、結論的生成等多種環節,完成項目學習。在這個過程中,有的學生將所收集到的數據用條形統計圖進行繪制,有的則用剛學到的扇形統計圖進行繪制,還有的學生運用了兩種統計圖,在實踐過程中,學生通過對比更為深入地理解了扇形統計圖的意義、用途與特點。最后,還根據統計圖與數據分析,得出了導致學生近視的主要因素以及預防措施,讓項目式學習更具實踐成效。
由此可知,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開展項目式學習,教師需要創設出學生所需的項目情境,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讓學生對項目學習產生好奇心與求知欲,最終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特別強調了知識的結構化,基于此,教師在設計項目式學習任務的過程中就需要對真實任務的內涵與品質進行把握,保證任務的解決要有助于核心素養的發展與學生概念性理解的加強,避免讓學習任務過多地強調對孤立知識點的給予與掌握。因此,教師在創設教學任務時需要保障人物設計指向更具結構化、更有實效性的任務要點,在落實知識的過程中加強對學生思維能力的運用與數學能力的培養,讓學生的項目活動更具成果與實效性。
以人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確定起跑線》的教學活動為例,在這一教學活動中,教師就可以為學生創設出這樣的項目任務:“學校即將舉行運動會,你能不能幫助體育老師,在400 米的田徑比賽中確定各個賽道的起跑線呢?請你結合實際,運用數學思維與方法設計出具體的方案呢?”這一項目任務具有驅動性與真實性,學生在參與過程中調動所學知識,通過比例尺、統計、圓等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經歷了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完整學習過程,并在具體方案的制定中深入觀察、積極操作、經常比較、主動交流,從制定多樣策略走向了制定最優化策略,也將具體的生活問題抽象為數學模型,提高了學生的數學思維與核心素養。
有了優良的項目情境、明確的項目任務,學生的實踐活動更具動力性與導向性。在此基礎上,為保證學生實施方案能力的提高以及數學潛能的開發,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在自主探究、合作學習中實現項目實踐。首先,學生需要對項目實踐中所出現的問題進行總結、思考并找到具體的解決方法。其次,學生需要運用多樣化與合適化的演示方法進行展示,其中包括視頻、ppt、實物模型等多種形式。
以人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下冊《圓柱和圓錐》的復習課程為例。在完成教學內容后,為了鞏固所學知識,加強學生的理解與認識,教師就可以設計出“為自己制作‘博士帽’”的學習項目。在學習活動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各個小組確定“博士帽”設計的樣式、基本形狀。然后,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就實踐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進行預設與討論,并找到應對問題的具體方法,在解決問題后,引導各個小組開展實踐活動,既感受到了數學的應用價值,又享受到了數學學習的趣味性所在。學生既能夠發揮個性創意,又能夠充分運用所學知識,使數學知識的學習與應用潛能得以激發。
項目作品是數學核心概念與思想方法的外顯,因此“項目作品”的完成并不是項目式學習的終點,只有教師對作品進行有效果與依據的評價,才能夠讓項目式學習成果更上一層樓。在項目評價中,教師需要以“項目作品”為導向,以“三會”為標準,就內容標準、過程標準、質量標準與影響標準建立起全面的評價體系。
在內容標準中,教師需要對學生在數學概念、原理等方面的知識掌握程度進行評價,例如,學生對數、形、模型、符號等的理解。在過程標準中,教師需要評價學生在項目活動中的具體方法策略是否科學合適、流程程序是否有效,以及學生數學能力的應用程度等。從質量標準方面而言,教師需要對學生項目作品的質量、性能、創造性、精細度、美觀性等多方面進行評價。從影響標準方面而言,教師需要評價學生的展示匯報是否具有全面性、信息性與說服性,是否能夠實現項目目標。值得注意的是,這四維度的評價權重并不相同,教師需要根據教學內容的導向與需求做出科學合理的規劃設計,在通常情況下,內容標準與過程標準所占的比重較大。以“為自己制作‘博士帽’”為例,如果教師只關注博士帽的美觀性與學生的展示效果,那么很有可能會導致項目學習流于表面的作品成果,而忽略了對背后的學習能力、知識與水平的培養與關注。
綜上所述,在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項目式學習作為一種具有創新性與實效性的教學成果在實踐過程中備受關注,與小學數學的教學融合既是機遇也是挑戰。作為數學學科的教育者,我們需要及時革新教育理念,把握項目式學習的內涵與應用原則,深度解讀其應用的意義與優勢,樹立創新意識,運用科學策略,通過創設項目情境、巧設項目目標、設計實施方案以及優化項目評價等環節,確保項目式學習真正在實踐過程中發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