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臨沂市平邑縣卞橋鎮中心校 韓 征
《2022 年藝術課程標準》指出美術課程教學步入了核心素養時代,應在凸顯課程綜合性的基礎上,注重課程結構的優化,展現美術課程與其他學科教學的關聯性。而大單元教學作為課程改革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一項新型教學模式,不再拘泥于教材的章節設計,而是站在更具綜合性、整體性的角度,進行教材內容、教學資源的整合,使其能更加緊密地圍繞某一教學主題,開展更具深度的教學。由此可見,新課標的實施,不僅對小學美術教學提出了更加嚴格的教學要求,同時也為小學美術教學改革拓展了思路、指明了方向,使大單元教學的實施勢在必行。因此,在新課標視角下的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就應深刻認知、有效實施大單元教學,以此來重組美術課程結構、整合教學內容,實現小學美術教學效率的提升以及學生美術素養的培養。

大單元教學作為一項蘊含課程改革精神的新型教學模式,主要以單元作為教學單位,以學科課程標準為依據,圍繞某一單元主題進行教學內容的重組與整合,以此來促進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目標的實現。由此可見,大單元教學表面上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但其內在卻蘊含著廣泛、深刻的教育內涵。
1.聚焦核心素養。
大單元教學是伴隨新課標實施出現的教學模式,而新課標的實施宣告著核心素養時代的到來,這就使大單元教學模式中蘊含著更加顯著的核心素養內涵,不管是教學形式,還是教學過程都圍繞著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因此,在將大單元教學模式運用到小學美術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就應聚焦核心素養,將核心素養的內涵貫徹大單元教學的始終。
2.注重資源整合。
大單元教學與其他教學模式相比,最大的特點就是打破教材章節設計的桎梏,圍繞教學主題對教學內容、教學資源進行重組與整合。由此可見,在小學美術的大單元教學中,教師更加注重從整體、綜合、系統性的角度進行教材資源以及課外資源的整合,以此來實現課程結構的優化,使其始終圍繞某一教學主題進行,以此來獲得更加良好的教學效果。
1.優化了小學美術課堂教學形式。
在以往的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教材作為一項重要的教學資源,是教師具體教學行為的指引,教師通常會以編排格式為基礎進行教學行為的設計。而在小學美術大單元教學的實施中,教師會圍繞某一主題,更具整體性地進行教學內容的整合,這就改變了以往碎片化、割裂式的教學形式,使學生能更加系統、整體性地進行美術知識的學習,以此實現了小學美術課堂教學形式的優化。
2.提升了美術學科核心素養培養效率。
大單元教學作為一種蘊含核心素養內涵的教學模式,其實施的目標應緊密圍繞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因此,在小學美術的大單元教學中,教師就應結合美術學科核心素養的多個維度,進行相應教學主題的構建,并以此為目標進行美術教學內容及資源的整合,這樣學生的某項核心素養就會得到更為系統化的培養,以此促進學生美術核心素養培養效率的提升。
通過以上的論述,不難發現,在新課標視角下的小學美術教學中,大單元教學策略的實施是順應課程改革發展趨勢、貫徹新課標理念、提升課堂教學效率的重要途徑。因此,在具體的小學美術教學實踐中,教師就應積極地進行大單元教學策略的實施,并結合具體教學要求進行大單元教學實施路徑的多元化探究,以此來實現小學美術課程教學改革的推進。
在小學美術的大單元教學中,單元主題的確立是重要的基礎環節,只有建立在明確的單元主題基礎上,教師才能更加具有針對性地進行后續教學活動的設計與實施。因此,新課標視角下的小學美術大單元教學中,教師就應以單元教學主題的確立為基礎,進行具體教學目標的科學化制定,以此來指引大單元教學的有效實施。
1.統整教材內容,確立單元教學主題。
新課標持續更新下的小學美術教材呈現出了顯著的科學性,不管是項目設計還是內容選擇都集中地體現了核心素養的內涵。因此,教師在確立美術大單元教學主題的過程中,就應結合美術學科核心素養的維度,進行教材內容的整體分析,以此來實現單元教學主題的確立。
例如,在二年級下冊第11 課《藝術作品中的動物》、三年級下冊第15 課《卵石動物造型》以及四年級下冊第10課《動物的臉》幾課中,都涉及了“動物”這一關鍵詞,教師就可以對教材中的相關內容進行整合,提煉出“動物朋友”這一大單元教學主題。這樣教師就可以圍繞“動物朋友”的教學主題,進行教材內教學內容的匯總以及相關課外教學資源的整合,以此實施單元化的教學。由此可見,在單元主題教學中,教師就應站在整體系統的角度對教材內容進行綜合性的分析,通過單元教學主題的確立,為小學美術的單元教學奠定基礎。
2.結合單元主題,科學構建教學目標。
小學美術大單元教學是一個較為完整、系統的教學過程,教學主題的實現需要多個課時的設計。因此,教師在具體的小學美術大單元教學實踐中,就應圍繞整體的單元教學主題,進行各個課時教學目標的科學制定,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引導學生在多個分課時教學目標的落實中,循序漸進地實現單元教學整體目標,并獲得良好的單元教學效果。
例如,在三年級下冊以“恐龍世界”為主題的單元教學中,教師就可以結合具體的課時安排,來進行相應教學目標的制定,如“培養學生濃厚的美術學習興趣”“結合鑒賞教學,優化學生審美體驗,激發學生想象能力及美術創作積極性”等。這樣教師就會在這一系列教學目標的指引下,科學性地進行課時教學內容的安排。首先,在“恐龍世界”的第一課時中,教師應以美術鑒賞的方式,向學生展現豐富多彩的關于恐龍的美術作品或手工作品,激發學生對恐龍世界的好奇心,實現學生美術學習興趣的培養。其次,在“恐龍世界”的第二課時中,教師則可以通過實踐、探究的形式,引導學生以個性化的方式進行自身想象力的展示,使學生能通過繪畫或手工制作的方法,提升自身的藝術創造力、表現力。最后,通過若干個課時目標的制定與實現,更加有效地促進單元教學整體教學目標的完成。
在大單元教學模式中,教學內容的重組、整合是最為重要的一個教學環節,同時也是大單元教學最為顯著的一項教學特點。在這一教學環節中,教師會圍繞事先確立的單元教學主題,對教材教學內容進行整體性的分析,在充分打破章節壁壘的情況下,將相關的教學內容及教學資源進行系統性重組。這樣在教學內容的重新構建中,更加顯著地體現出單元教學的主題與教學目標,以此提升了單元教學的實效性。
1.尋求科學角度,實現教學內容的多元化梳理。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在以美術核心素養培養為目標的小學美術大單元教學中,從不同的教學角度出發,教學內容有著多元化的構建形式。因此,在小學美術的大單元教學中,教學內容的重組與整合沒有固定的模式可以遵循,教師應結合具體的單元教學主題,來尋求更為科學的教學角度,以此實現教材內容的整體性梳理與個性化構建。
例如,在小學美術的大單元教學中,教師可以按照美術門類為標準進行大單元教學主題的確立,并以此為依據對教材中的教學內容進行科學的梳理與重構,使學生能更加系統性地進行各美術門類知識的了解與學習。在以“剪紙”這一美術門類為主的大單元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將人美版一年級上冊第19 課《剪窗花》、四年級上冊第19課《剪紙中的吉祥紋樣》、第20課《剪紙中的陽刻和陰刻》、五年級上冊第20 課《剪紙畫》、六年級下冊第16 課《剪紙中的古老記憶》等內容進行整合,使學生從更加整體的角度進行對剪紙這一傳統手工技藝的了解與掌握,以此實現小學美術單元化教學內容的合理構建。
2.拓展課程資源,實現教學內容的校本化整合。
《2022年藝術課程標準》倡導地方特色化美術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在通過教學資源整合優化小學美術大單元教學效果的過程中,只整合教材內的教學內容是遠遠不夠的,教師應以創新、開放的教學思想為指引,結合具體的單元教學主題,來進行地方課程資源的開發與整合,使小學美術單元化教學資源更加具有特色化和針對性。這樣不僅有效地補充了美術單元教學的資源,同時更促進了當地特色藝術文化的傳承,以此深化了小學美術大單元教學的內涵。
我國幅員遼闊,每個地區都有著其獨特的美術文化,教師在進行小學美術大單元教學的過程中,就應緊密結合單元教學主題,進行當地美術課程資源的挖掘、整合與利用,使學生能結合自己相對熟悉的課程資源,進行美術單元教學主題的深刻理解,以此來促進美術課程資源的拓展與整合,實現美術大單元教學效果的優化。例如,在三年級上冊第17課《多彩的民間美術》的大單元教學中,教師就應緊密結合這一單元教學主題,來搜集當地具有特色化的美術作品、美術技藝等,并將其巧妙地融入進具體的大單元教學過程中,這樣不僅為學生創設了熟悉的學習場景,同時也促進了當地特色美術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獲得了良好的美術大單元教學效果。
在新課標視角下的小學美術大單元教學中,教學模式作為最靈活的教學因素,需要經過更加科學的選擇和優化的實施,才能更加有效地促進單元教學目標的實現。因此,教師就應充分結合學生的認知能力、課程教學改革的需求以及大單元教學的主題,來進行單元教學實施模式的探究與實踐,以此來使小學美術大單元教學呈現出多元的教學形式,獲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例如,在以“水墨畫”為單元主題的小學美術單元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嘗試性地進行任務驅動教學模式的實施。在這一實施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進行合作學習小組的科學劃分,并圍繞教師提出的“自主創作水墨畫”的學習任務來開展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學習活動,這樣學生通過單元性學習,不僅系統性地了解了水墨畫的特征及繪畫技巧,同時更在創作實踐活動的參與中,掌握了具體的繪畫方法,這樣就更加有效地促進了學生美術核心素養的培養與提升。
大單元教學模式之所以備受推崇,主要是因為其具有多元化的體現形式,能更加全面、綜合地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而在新課標視角下的小學美術單元教學中,教師就應更加關注學生的可持續發展,通過大單元教學實現課堂教學的延伸。這樣教師就應將預習展示、優化提升、復習鞏固等多種課型融合到具體的大單元教學過程中,使學生能從多個角度、不同層面理解大單元教學主題,進而促進大單元教學目標的實現。
例如,在以“石雕藝術”為主題的單元教學中,教師就可以設計“優化提升”的單元課型,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教師就可以通過追問、問題鏈設計等方式,來引導學生更加深刻地進行石雕藝術內涵及文化的理解,這樣就在具有互動型的單元教學課型中,進一步優化了小學美術大單元教學的效果,促進了學生美術核心素養的形成與發展。
教學評價作為教學活動的重要環節之一,應隨著教學活動形式的變化進行相應的完善,只有這樣才能更加充分地發揮出其顯著的教學功能,進而促進教學效果的優化。而大單元教學作為一項新型的教學策略,與以往的教學模式相比有著顯著的教學特點,這就使以往的教學評價機制缺乏了良好的適配性。因此,這就需要教師在小學美術的大單元教學中,積極進行單元教學評價機制的進一步優化與完善,以更加科學的教學評價推動小學美術大單元教學的有效實施。
在小學美術的大單元教學評價中,教師應結合大單元教學的目標、任務及要求來進行相應評價量表的制定,要求學生對自身及其他同學每個課時、每項學習任務完成過程中的表現進行觀察與評估,按要求填寫到評價量表中,教師就可以將自身的評價與學生的自評、互評進行結合,以此形成更加全面、客觀的大單元教學評價結果。這樣教師與學生就會依據這一評價開展有效的教學及學習反思,為今后大單元教學的進一步優化提供依據。
綜上所述,在新課標視角下的小學美術教學中,大單元教學是進一步提升美術教學效率、深化美術課程改革的重要舉措,對于學生美術核心素養的形成與發展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因此,教師應結合新課標精神,對大單元教學策略的內涵及意義進行深刻的認知,并以此為基礎實現小學美術大單元教學實施路徑的深刻探究,在確立單元主題——整合教學內容——選擇教學策略——設計單元教學課型——優化單元教學評價的過程中,進一步促進小學美術教學效率的提升,為美術課程的深化發展開拓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