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海方 文四旭 游昌海
(四川文茂建設工程檢測有限公司,四川 成都 610043)
我國建設工程作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市場地位穩固。隨著國家宏觀經濟新一輪周期到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 “一帶一路” 跨越不同建設領域、人類命運共同體及城市國家新區等新時代規劃藍圖,與建設工程發展密切相關的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增速高位運行。四川省特別是成都市作為未來新引擎內陸開放經濟高地,成都天府新區、東部新區等進一步作為國家改革試驗的新區,其建設工程行業規模產值仍將保持較快的增長速度。如何保證建設工程質量和工程質量檢驗檢測則成為國民經濟建設過程中的重要議題。
建設工程質量檢測是指對建筑物(構筑物)的整個施工過程、地基、材料、結構等進行抽樣檢測,保證建設工程質量的安全性。通過工程質量試驗檢測數據對比分析,發現施工中存在的漏洞風險,能夠在第一時間采取相應措施,規避風險[1]。工程質量檢測作為建設工程最后一道防線,變得尤為重要。面對日益蓬勃發展的工程質量試驗檢測行業,以四川省檢測機構為例,就建設工程質量檢測行業現狀及發展對策做簡要闡述分析。
1.1.1 檢驗檢測機構企業數量
截至2024 年1 月30 日,據四川省建筑市場監管公共服務平臺(原四川省建筑市場監管與誠信一體化工作平臺)數據顯示,質量檢測機構為518家,占0.3%;建筑企業數量為140809家,占82.69%,如圖1所示。檢測機構企業占建筑企業的百分比為:518/140809≈0.368%。

圖1 四川省建筑市場監管公共服務平臺環形數據圖
1.1.2 檢驗檢測機構企業的質量規模
根據已有檢測機構統計數據,從單個檢測機構檢測人員數量來看,建設工程檢測行業除少部分檢驗檢測機構外,大部分檢驗檢測機構的檢測人員規模還較小,一般50 人以下居多。檢測人員在100 人以上的綜合性檢驗檢測機構企業少之又少。從單個檢驗檢測機構的業務范圍來看,檢測業務存在拓展范圍不夠廣的現象,說明建設工程檢測行業的規模還有待進一步發展,特別是隨著工程建設施工工藝越來越先進、施工材料越來越多樣性、施工方法越來越優化,隨之也要求工程檢測專業范圍的廣泛性、檢測內容的綜合性越來越高。目前,建設工程檢測行業的發展尚不夠滿足綜合實際需求。
隨著建設行業的新技術、新工藝出現,現行相關檢測方法不一定與之匹配,檢驗檢測數據和結果不一定能達到行業標準和規范的質量控制要求。加之日益趨緊的土地供應,建設場地巖土工程地質條件的復雜性,巖土與結構之間,巖土與環境之間復雜的相互作用,測試條件與工程實際現場存在一定差別,最終導致綜合分析和綜合判斷是解決檢測問題不可或缺的手段。目前,我國建設工程檢測行業發展實踐尚短,大部分大中專院校尚未開設相應的工程檢測學科專業,相關人才培養有所欠缺,加之對檢測人才的培養不夠重視,使得具有檢測專業知識、能力素養的專業技術人才短缺。目前,建設工程檢驗檢測單位普遍存在高素質檢測人才缺乏、人才流動性大等現狀。各檢驗檢測機構檢測技術人員綜合專業素質參差不齊、技術創新能力薄弱,一定程度上制約著整個檢測行業的發展提高。
工程質量檢測市場秩序總體可控,多數檢驗檢測機構基本能按照國家及省、市有關法律法規、標準規范和政策文件規定開展試驗檢測,檢測人員、檢測儀器設備及試驗環境條件符合要求,但少數檢驗檢測機構在工程質量檢測過程中還是存在以下問題。
1.3.1 檢驗檢測機構超出資質范圍從事質量檢測活動
檢驗檢測機構所出具的試驗檢測報告內容超出檢驗檢測機構資質認定證書中的參數認定范圍,屬于未經取得資質而對外出具檢測檢測報告和數據結果;未取得相關檢測資質類別或檢測資質到期,還違規承攬工程試驗檢測業務,或轉包給無相關資質的檢驗檢測機構,分包給基本條件和技術能力達不到試驗檢測要求的檢驗檢測機構等問題。
1.3.2 檢驗檢測機構企業人員、試驗檢測儀器設備及檢驗檢測機構場所問題
檢驗檢測機構未組織本單位相關檢測人員進行培訓,達不到相應需要的檢測技術能力,未經進行考核、能力確認,使用不滿足要求的檢測人員開展檢測,并在原始記錄及試驗檢測報告中簽字。檢測儀器設備檢定、校準、維護、保養期間,核查設備檔案及使用記錄不符合要求,與現場檢測情況和事實不對應,無法量值溯源。檢驗檢測機構固定工作場、臨時工作場所、移動工作場所不滿足RB/T 214-2017《檢驗檢測機構資質認定能力評價檢驗檢測機構通用要求》規定,實際情況與申請資質條件不吻合;未持續和保持滿足檢測檢測試驗場所要求。
1.3.3 偽造數據和虛假行為
未經檢測,偽造數據、出具虛假的檢驗檢測報告。少數檢測機構虛假收樣,樣品未經檢驗就出具檢測報告。少數施工單位弄虛作假取樣、送檢試樣,導致檢測機構出具不實檢測報告。部分少數監理單位存在虛假見證問題等。這些情況都會造成試驗檢測數據無法溯源,不能真實客觀反映現場實際工程質量狀況。
1.3.4 檢驗檢測機構內部質量管理不嚴格、檢測行為不規范
未按規定要求簽訂檢測合同,未按規定檢測方法標準開展現場檢測,未進行有效實施并持續保持與其檢驗檢測相適應的質量管理體系、檔案資料,報告管理不規范、混亂、可量值溯源性差。
為進一步加強建設工程質量檢驗檢測機構資質管理,推動建設工程質量檢測行業健康有序發展,2015年4 月19 日,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令163 號發布《檢驗檢測機構資質認定管理辦法》,后又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令第38 號《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關于廢止和修改部分規章的決定》對《檢驗檢測機構資質認定管理辦法》進行修改,并于2021 年6 月1 日起實施;2021 年4 月8 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令第39 號發布《檢驗檢測機構監督管理辦法》,并于2021年6月1日起實施;2022 年11 月10 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辦公廳發布《建設工程質量檢測機構資質標準(征求意見稿)》,并于2023年1月1日起施行。
以四川省為例,四川省為加強對建設領域檢驗檢測機構的證后監管,督促機構切實履行主體責任,規范檢驗檢測行為,提升檢驗檢測質量,依法制止和打擊工程質量檢測中的違法違規行為,2015 年7 月15 日出臺了《四川省建設工程質量檢測監督管理實施細則》(川建辦發[2015]515號)、2019年7月8日出臺了《四川省建設工程質量檢測機構檢測人員信用管理暫行辦法》(川建行規[2019]3 號)、2022 年5 月12 日出臺了《全省工程質量檢測行業突出問題系統質量工作方案》(川建質安[2022]93號)等文件。
四川省市場監督管理局、住房和城鄉建設廳采取 “雙隨機一公開” (即在監管過程中隨機抽取檢查對象,隨機選派執法檢查人員,抽查情況及查處結果及時向社會公開)、 “四不兩直” (不發通知、不打招呼、不聽匯報、不陪同接待,直奔基層、直插現場)方式組織開展全省建設領域檢驗檢測機構專項監督檢查工作,按照《檢驗檢測機構監督管理辦法》一年一次或一年兩次對本區域內檢驗檢測機構實施分類監管。
支持政府部門和金融部門完善針對檢驗檢測行業的融資渠道和扶持政策,提升質量競爭力。進一步打破部門壟斷、區域壟斷和行業壁壘,營造不同所有制檢驗檢測機構公平競爭的良好環境。
完善檢驗檢測行業品牌培育、發展、激勵、保護政策和機制,營造良好的檢測品牌成長環境。鼓勵檢驗檢測機構依法進行商標注冊、品牌保護,不斷提升檢驗檢測行業品牌意識、價值和形象[3]。
根據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辦公廳于2022 年11 月10日發布的《建設工程質量檢測機構資質標準(征求意見稿)》,檢測機構資質分為兩個類別:綜合資質和專項資質。其中,綜合資質中對單位資歷和信譽、主要技術人員、檢測設備及場所、管理水平的要求比以往資質標準有大幅度提高,特別是對主要技術人員的要求更高(主要是職稱和注冊人員數量)。綜合資質要求技術負責人、質量負責人具有8年以上質量檢測工作經歷及工程類專業正高級技術職稱;一級注冊結構工程師不少于3名,注冊土木工程師(巖土)不少于2 名,且具有2 年以上質量檢測工作經歷;質量檢測人員不少于100 人,其中工程類專業中級及以上技術職稱人員不少于40 人,工程類專業高級及以上技術職稱人員不少于20 人,且具有3年以上質量檢測工作經歷[4]。
專項資質包括:建筑材料及構配件、主體結構及裝飾裝修、鋼結構、地基基礎、建筑節能、建筑幕墻、市政工程材料、道路工程、橋梁及地下工程等9 個檢測機構專項資質[4]。其中,每個專項資質中均對職稱和人數有明確的要求,人員要求(職稱和注冊人員)比以往資質要求更高。要求檢測機構向綜合性服務發展、權威性發展。
檢驗檢測機構應從提供單一性檢測服務向產品設計、研發、生產、使用全生命周期過程提供一站式解決方案方向發展,為建設工程提供優質、高效、便捷的綜合性服務。鼓勵檢驗檢測機構企業與科研機構、計量認證機構、標準研究機構、科研院校等機構進行技術交流合作和研討。
對目前建設工程出現的典型問題,政府行業主管部門應研究制定并推出更科學合理的工程質量檢測手段,繼續完善監管措施,發揮政府及相關部門對建設工程經濟調控以及對建設工程市場的監督職能。嚴格執行住建部、各省住建廳等相關管理規定以及工程質量檢測技術標準、規范,細化落實內部質量管控措施,確保檢測活動始終規范有序。督促機構落實守法誠信主體責任。
發現檢驗檢測機構問題,嚴格實施整改,同時舉一反三,檢驗檢測機構認真開展自查自糾工作。相關部門繼續貫徹 “雙隨機一公開” 和 “四不兩直” 監管抽查制度,對個別不良檢測機構加大抽查頻次和整改力度,違法行為將在四川省建設工程質量檢測機構及檢測人員誠信管理平臺進行曝光,嚴重違法情形應移交執法部門,依法依規實施處罰,保證建設工程質量檢測行業的真實性和權威性。
各省級建設工程質量安全與監理協會組織本省建設工程質量檢測培訓,包括地基基礎檢測、常規材料、建筑節能與智能、民用建筑室內環境污染與控制及現場檢測類等培訓考試,持證上崗,加大培訓力度及提高檢測人員的綜合素質,加強國內國際檢測領域的交流學習,圍繞重點檢測學科領域和創新方向,加快培養更多高層次的檢測領軍人才。
建議地方政府、高等院校、職業技術學校、教育培訓機構以及檢驗檢測機構開展合作辦學,共建檢驗檢測相關專業門類和人才培養體系。鼓勵各類市場主體依法開設檢驗檢測相關培訓項目,不斷增加檢驗檢測領域的培訓服務供給,提升檢測人員專業素質。
鼓勵檢驗檢測機構設立工程檢測技術研發中心等創新平臺,加強與高校科研聯動。檢測機構積極申報工程質量檢測科研項目,培養建設工程檢測領域人才,進一步提升檢測領域科技創新能力。
針對目前建設工程質量檢測行業現狀,對好的檢測方法、政策加以繼承,杜絕不良檢測現象,進一步提升建設工程質量檢測行業的整體水平,鼓勵檢測人員向綜合性發展提升,完善檢驗檢測機構管理體制及監管政策制度,鼓勵檢驗檢測機構的品牌構建,提高檢驗檢測機構創新能力,發揮檢測行業協會作用,促進建設工程檢測領域的穩定發展,為我國的建設工程質量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