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智敏 柯永猴
(湖北省城市地質工程院,湖北 武漢 430000)
隨著現代建筑行業持續發展,顯著促進建筑業朝著全新的方向發展,施工技術工藝持續創新。根據相關規定要求,在高層建筑工程施工中,必須強化對深基坑支護結構的關注度,嚴格管控建筑項目深基坑支護施工標準。由于深基坑支護施工質量會對后續工程建設產生較大影響,因此,在深基坑支護作業過程中,需選擇合理的施工技術,以保證深基坑支護施工的安全性與穩定性,為后續工程建設提供可靠保障。
深基坑支護結構可在項目初期階段建設并投入使用,屬于一種臨時搭建的基礎,能夠有效保證地下管道施工、基坑施工以及道路施工的順利開展。在高層建筑結構中,深基坑深度約為6m,要求依據防護結構相關要求,結合高層建筑物地下結構勘測結果,采取安全防護技術措施,確保后續項目建設能夠有序開展,改善整個工程施工質量。在高層建筑項目施工中,需明確深基坑建設的具體要求。對項目建設規模與深度進行合理規劃,加強前期現場勘察,制定科學合理的設計方案,避免出現浪費土地資源的情況,優化調整項目建設程序,改善整個工程建設質量與水平。在深基坑規劃設計期間,需依據各個地區的地形地貌特征,制定完善的深基坑支護施工計劃。在深基坑開挖之前,需全面分析地勘報告,判斷是否符合工程建設各方面要求。作業人員需對建筑物四周進行詳細勘察與分析,對施工環節的風險隱患進行評估,判斷是否會對工程建設產生影響。通常在高層建筑建設過程中,四周環境具有一定的復雜性,尤其容易受到雨水管道、地下管線以及通信管道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使得工程建設具有較高的不確定性,容易發生風險事故。在深基坑作業中,需根據現場施工具體情況采取合理的加固技術措施,對溫度、濕度等實施全面評估,據此制定出切實可行的支護作業方案。
根據土釘支護相關操作規定,需對項目現場土地與土釘的效應水平展開分析,著重評估現場土體基礎的穩固性、邊坡的固定作用。依據基礎結構加固要求,全面檢測與評估土釘強度與抗拉力,同時還需對土體變形情況進行詳細分析。在施工之前,需做好抗拉力測驗。依據工程建設標準,做好拉拔測驗。在深基坑鉆孔作業時,需依據規定操作流程詳細計算各項數值,保證整個工程施工質量。根據支護施工規定,改善建設水平,提升質量。在灌漿施工時,按照規定要求設計水灰比,保證項目建設質量達到規定要求。與此同時,還需結合土釘支護作業流程進行補漿處理,在土釘支護作業過程中做好保護措施[1]。
在開展地下結構連續墻施工時,需沿著地基基礎四周采用機械設備進行開挖作業,合理布置鋼筋籠,澆筑混凝土材料,并對墻體結構的厚度進行測定,同時還需實施針對性措施做好防水和擋土施工。依據工程項目建設要求,嚴格控制各個施工流程,減少噪音,避免影響到周圍居民日常生活。根據各種地質條件變化狀況,綜合分析施工范圍與施工要求。在地下結構施工中,對連續墻開挖作業時,需明確出導向墻的開挖地點,對地下結構連續墻實際構造進行詳細分析,將導墻深度控制在1.5m 以下。依據深基坑槽,采取泥漿護壁施工措施,提升槽壁光滑度,改善整個建筑結構深基坑結構的安全性與穩定性。
在土層錨桿施工中,需根據錨桿施工的操作流程,合理利用錨桿鉆取設備。確定鉆機具體位置,鉆孔完成后,注入適量泥漿,并對鉆孔穿線區域做好防護工作,然后再實施補漿作業。在工程建設中,需實施鎖定處理,依據支護錨桿工藝要求加強施工控制,確保整個建筑結構的穩定性,并結合標桿具體方位進行詳細分析,根據技術測定相關規定要求,選擇出科學合理的測定計劃。在開展精準測量過程中,明確錨桿具體標高以及角度要求。依據施工要求,對懸空深度進行優化調整,合理控制操作程序,在遇到障礙物時,需及時暫停施工,做好清理工作,避免受到各種障礙物的影響。在施工過程中,需依據支護施工技術標準,組織專業人員對建筑材料進行檢測管理,保證鉆孔灌漿施工質量。在施工期間,需應用適宜的攪拌灌注方法,改善灌注作業的勻稱性以及速度,確保灌注效率。
在鋼板樁支護作業過程中,需采用熱鋼鎖口技術,以確保鋼板連接的穩定性與有效性,直到加工成形。根據深基坑支護相關規定要求,結合基坑板的安裝位置,明確鋼板樁位置。通常情況下,施工為Z型和U型。在鋼板樁作業過程中,為了能夠確保發揮阻隔作用,需預留出充足的空間,防止鋼板柱出現質量問題,依據鋼板樁支護的具體情況,嚴格控制污染,避免噪音對四周居民產生不良影響。在采用支護技術時,需制定適宜的深基坑支護作業流程,綜合考慮施工現場鋼板的具體情況,選擇最優支護施工計劃。
在使用深基坑攪拌支護技術時,固化劑主要是由石灰、水泥等材料制作而成,通過深層攪拌設備,均勻攪拌固化劑與軟土,并在各種反應下使得軟土能夠成為具有較高強度、水穩定性的樁結構。在實際施工中,需充分攪拌成樁,樁體直徑約為2m。此技術具有施工周期短、成本投入低以及影響范圍較小的優點[2]。
在緊密排列的灌注樁施工時可采用排樁支護技術,能夠有效保證地基結構的安全性與穩定性,其主要是由防滲帷幕、支護樁與錨桿所構成。在制定施工技術方案時,需綜合考慮現場周圍環境、地貌特征以及水文情況等諸多影響因素,而通過開展拉錨式和懸掛式支護結構施工,可充分保證排樁的安全與穩定,并還能夠應用于止水帷幕與降水基坑施工中。在深基坑施工中使用排樁支護技術時,需采用鋼筋、混凝土材料,并應用柱列式的間隔分布支護結構,這種支護技術具有一定的靈活性,可依據建筑結構具體情況對排樁長度進行控制,被廣泛應用于軟土地基作業中。結合排樁結構可細分為以下兩種,分別是緊密式與疏散式排列,在選擇排列形式時,需充分依據建筑物的具體情況。另外,懸臂式、支錨式排樁支護結構的應用也較為常見,其中,懸臂式結構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在施工環節需加強開挖深度與現場施工安全控制。另外,如果擋土墻采用支錨式結構,必須加強穩定性控制。
該項目為居住區改造工程,建筑面積8.63萬m2,地上24 層,地下為2 層,建筑結構屬于剪力墻結構。其中,基礎總面積為1200m2,抗震烈度為7度。在建筑結構中,基坑平面尺寸為25m×63m,開挖深度為10.3m,設計級別為一級。在基坑開挖過程中,基坑深度較大,周圍較為狹窄,并且市政管道與建筑結構十分復雜,施工期間需避免對基坑、原有建筑、交通方面產生影響。
方案一:采用地下連續墻結構施工方法。在連續墻結構設計時,結構厚度為0.8m,深度為18m,可應用在各種類型的地形地貌,不會對周圍建筑物產生較大影響。在支護結構施工中,連續墻結構具有良好的防水性與抗彎剛度,不但能夠確保基坑的穩定性以及安全性,還可發揮止水效果。由于此項目所在地區基本很少采用這一支護方法,欠缺施工經驗,并且難以控制墻體之間的接縫水平,容易發生塌方事故。此方案成本投入較高,施工環節較為復雜,并具有一定的風險[3]。
方案二:聯合應用內支撐與鋼筋混凝土支護樁,為了對地下水進行有效控制,可使用三軸水泥攪拌樁止水帷幕。項目基坑平面形狀為長方形,基坑平面布置見圖1。內支撐支護施工方法具有施工簡單、成本投入少,并且整個施工方案還有著較強的可操作性。與此同時,在地下水控制方面,通過使用止水帷幕能夠有效阻隔基坑中的潛水。

圖1 基坑平面布置
綜合考慮施工成本和安全方面,選擇方案二。
在支護樁選擇方面可采用鉆孔灌注樁,依據基底具體標高將樁劃分為以下幾種類型:①支護樁的長度為14m,直徑800mm,樁間距為1000mm,混凝土選用C25,基坑底和樁頂標高分別是-7.23m、-2.30m,支護體系剖面見圖2;②支護樁的為18m,直徑900mm,樁間距為1100mm,混凝土選用C25,基坑底和樁頂標高分別是-10m、-2.30m;樁頂冠梁結構截面的長度為1200mm,寬度為700mm,標高為-1.60m,混凝土選用C30。在此項目中,深基坑采用鋼筋混凝土垂直支撐[4],其中,垂直支撐中的上皮標高為-1.60m,混凝土選用C30;垂直支撐結構的自身重量較大,需合理使用鋼筋混凝土作為支撐立柱,共設置6根,立柱長度為16.50m,直徑為800mm,混凝土選用C25。

圖2 支護體系剖面
在深基坑周圍布置三軸水泥攪拌樁止水帷幕,攪拌樁的規格為Φ850mm@1200mm,單根長度18m,直徑850mm,距離樁心600mm,標高為-1.80m,選擇32.5 普通硅酸鹽水泥,水灰比為1.5。在設置降水井時,需沿基坑四周布置6 個,每個降水井深度為15m,直徑為700mm。另外,還需設置6個觀測井,深度為10m,直徑為700mm。
此項目深基坑作業具體內容為:①準備工作。在工程建設前,需做好各項準備工作,主要涉及組織人員工作安排、布置安全設施、設備檢查等,保證施工人員、施工設備以及施工材料全部就位,使整個工程項目能夠按照規定要求完成;②攪拌樁止水帷幕作業。首先,需根據相關設計圖紙實施放線作業,明確樁的具體位置,依據樁點實施攪拌樁作業。在完成攪拌樁作業之后,需對施工質量實施全面檢查,保證穩定性與強度能夠滿足設計標準。與此同時,在攪拌樁養護時,需預留充足的時間,在施工完成7d之后組織開展灌注施工;③開挖土方與冠梁底標高施工。當攪拌樁止水帷幕符合穩定與強度控制要求之后,才能夠開展土方開挖以及冠梁底標高施工。在此期間,采用機械設備開展挖掘施工,精準控制挖掘區域與深度,避免出現挖掘不足或者是超挖的現象。另外,對于開挖土方,需第一時間運出,避免影響到施工進程[5];④鋼筋混凝土內支撐與冠梁施工。當土方開挖施工結束之后,才可開展鋼筋混凝土內支撐與冠梁施工。根據施工設計圖生產和安裝鋼筋骨架,并同步搭建與固定模板。在混凝土澆筑期間,需確保混凝土結構的強度與質量符合規定要求,并做好振搗與養護工作。當支撐結構滿足設計強度要求之后,才可開展支撐施工;⑤在支撐結構滿足規定要求后開展土方開挖作業。對挖掘區域與深度進行嚴格控制,避免發生支撐結構損壞的情況。另外,需及時清運現場土方,避免影響后續施工的順利開展;⑥明確基底標高具體位置。在土方開挖施工結束之后,需對基底進行全面清理,并做好整平處理。依據設計標準明確基底標高,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保證基底的穩定與平整。當基底滿足設計標準后,即可開展下個環節作業。總而言之,在深基坑施工時需對各個施工環節進行嚴格控制,保證項目建設能夠有序開展。與此同時,還需綜合考慮氣候環境、現場條件等影響因素,對施工方式進行優化調整,保證整個工程施工的質量與安全。
為了能夠保證基坑建設質量,需嚴格監控整個施工環節。①制定出合理的預警值,垂直位移的預警參數為25mm,連續監控3d,平均移速預警數值為3mm/d;周圍建筑結構最高沉降量預警數值為20mm,鋼筋混凝土結構內支撐軸力的預警數值為1100 kN;②對施工現場開展全面檢查,對基坑支護系統的垂直位移、周圍原有建筑結構沉降量以及鋼筋混凝土支撐結構實施動態監測。通過觀測顯示,鋼筋混凝土結構內支撐軸力最大數值361kN,基坑支護結構垂直位移數值為14.50mm,周圍原有建筑結構最大沉降數值為12mm,均滿足規定要求;③在工程施工過程中,未發生止水帷幕開裂的情況,基坑底部處于干燥狀態,未發生地下水滲透;④在基坑開挖作業時,沒有對周圍建筑、管線等方面產生較大影響。由此可見,此項目選擇深基坑內支撐支護施工方案施工效果顯著。
綜上所述,在建筑結構深基坑作業過程中,現場周圍條件比較復雜,對施工技術的要求比較高。對此,在實際施工期間,需對各個施工環節予以高度重視,根據項目具體情況制定完善的施工技術方案,在施工環節加強監督、檢查等,合理規避各類風險隱患,保證整個工程建設的安全性,改善項目施工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