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雙減”政策對教育教學“提質增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優化作業設計既是落實“雙減”政策的重要舉措,也是有效提升課堂教學效率、深化教學內涵建設的重要舉措。傳統的作業形式普遍存在形式單一、機械重復、結構失調等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學生作業負擔過重且效率低下。究其原因,主要是作業設計過分關注學科教學的工具化表達,而忽視了學生的心理發展內在機制。因此,基于學生的心理特點重新審視、思考和優化作業設計,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心理機制;初中語文;作業設計
作者簡介:許斯南(1995—),男,江蘇省蘇州高新區文賢實驗初級中學校。
一、作業心理機制內涵解讀
學生作業心理機制是指影響學生完成作業的個體心理因素,主要包含三個方面:作業動機、作業情緒和作業行為。
(一)作業動機
學生的作業動機主要涉及自我效能感、任務的內在價值和效用價值。自我效能感即個體對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為所進行的推測與判斷,作業的難度和學生個體的能力及外在情緒喚醒直接影響學生的自我效能感。數量較多、難度較大的作業超出了部分學生的個體能力,降低了學生完成作業的實際預期,其自我效能感就會降低,作業動機也因此而下降。積極而豐富的作業評價有助于調動學生完成作業的積極情感體驗,從而更好地完成作業。
任務的內在價值和效用價值即作業設計質量與學習成績是否成正比,這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學生作業的完成質量。因此,高質量的作業設計顯得尤為必要。教師不僅要精心選擇恰當的學習任務,也要持續地診斷每位學生的學習進步情況與學習困難點,并通過補救性教學為學生提供有效的幫助。
(二)作業情緒
作業情緒就是學生在完成作業過程中的一些情緒體驗,可分為兩種:一種是積極的,如高興、興奮、自豪等;另一種是消極的,如抓狂、焦慮、抑郁等。學生在完成作業過程中所產生的不良情緒體驗多由作業壓力引起,作業量、作業時間和作業難度等因素會直接影響學生的作業情緒。學生作業情緒和作業動機相輔相成,受內因和外因的雙重影響。作業的設計要充分考慮學生的作業情緒,既要有趣合理,又要契合初中生的實際心理需求。在與學生能力相匹配的基礎上,提高學生完成作業的熱情。
(三)作業行為
作業行為包括了適應性作業行為與非適應性作業行為,當學生呈現出適應性作業行為時,會有較高的作業完成效率,較積極的作業完成態度,較多的主動用于完成作業的時間以及較高的作業認知參與度。而非適應性作業行為則相反,不利于學生的學習與發展。
二、初中語文作業設計策略
(一)關注學生個性思維表達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作業布置不僅要考慮學生之間的基礎和能力差異,還要認識到學生的不同心理需求。因此,教師要設計有層次的語文作業,體現個體差異性,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從作業主體上看,學生可以是作業的完成者,也可以是作業的設計者。在厘清重難點的基礎上,學生可以自主設計自己喜歡或擅長的作業形式,做到自出、自改、自分析。教師要鼓勵學生創新作業形式,評選“優秀作業設計師”,提升學生語文作業設計興趣。從作業層次上看,可分為必做和選做,選做可根據學生主觀意愿和基礎能力劃分為不同的等級。教師要強化作業的顯性分層,避免因作業分層給學生貼上標簽,產生負面影響。同時,要加強選做作業的動態調整,積極引導學生挑戰自我,增加自我效能感。
以統編版初中語文教材七年級上冊《春》為例,學生可以自主設計分層作業。首先要結合文本以及單元語文要素明確重難點。學生根據《春》的課文內容明確了本課的三個重難點:一是反復誦讀,品味文章優美的語言,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二是揣摩比喻和擬人修辭手法的好處;三是培養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情感。同時,根據主觀愿望以及學習能力將作業劃分為必做作業和選做作業。必做作業結合了單元要素和課后習題,如:讀一讀自己喜歡或者認為描寫優美的句子,讀出感情;或者用比喻或擬人的手法抓住典型事物寫一寫自己喜歡的季節。這既符合學生認知特點,又將重難點落實到位。選做作業為三選一:一是體會明喻和暗喻的區別,依據自己的理解寫出例句;二是查找相關資料,找一找描寫春天的詩,比一比誰的積累最多;三是讀一讀朱自清的其他作品,感受其語言風格。學生自主設計的作業立足于選文重難點,在保證科學性的基礎上通過分層滿足了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最后可根據師評、自評、互評等方式對作業設計進行評價,優化作業設計質量,提高學生作業設計內驅力。
(二)優化任務內在價值和效用價值
1.單元作業:在統整中建構與融通
單元作業是打破學科內容章節之間的界限,基于對某一知識、能力學習應完成的基礎訓練與后續發展的分析,從課前、課堂、課后三類作業的職能出發綜合設計的一類作業。但在日常教學中,部分教師往往一課一課地教、一課一課地布置作業,從而忽視了單元內部知識體系的完整性,因此,單元作業需要我們去“統整”。
統編版語文教材采用“雙線”組織單元,單元的內容具有一定的系統性、關聯性和綜合性,以單元作為作業設計的基本單位,可以使單元作業整體目標更清晰,內容更趨于結構化,推進更具有連續性。以九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為例,站在單元統整的角度,我們可以這樣設計作業:
首先明確學習任務為感受士人風貌。本單元的人物已距我們千百年之遙,斯人已矣,何從追尋?古人云,讀其書,想見其為人,讓我們一起誦讀文辭,感受士人風貌。針對本單元所涉及的文言基礎知識,要求每個學生編輯自己的“文言知識卡片”,可從通假字、古今異義、詞類活用、重點實詞、特殊句式、一詞多義等角度進行分類整理,參加班級的“文言達人秀”積分賽。古代士人閱歷豐富,思維敏捷,具有很強的論說能力。也可以安排學生從論說觀點、論說方式、論說效果這三個方面對孟子、唐雎等人進行排行,制作一張“論說”實力排行榜,在排行的過程中必須以文本內容為依據。
本次單元作業設計以“士人精神”這一大概念為旨歸,以情景式任務為驅動,旨在加強學生文言文思維的內在聯系,關注學生思維的遞進。總之,語文單元作業設計要立足語文要素,準確把握單元知識系統,通過項目化的統整作業設計引導學生構建起知識的內在聯系,做到單元知識的逐步深入和關聯應用。
2.學科融合:在突破中認知與思索
學科融合作業是指打破學科邊界,讓各學科的知識融匯的作業。作業設計要盡可能關注各學科核心素養,不僅要達到內容和形式上的淺層融合,也要達到不同學科素養的內在融合[1]。語文核心素養包括語言構建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語文作為基礎學科,與其他學科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以統編版初中語文教材八年級下冊《水調歌頭》一課的作業設計為例,教師可以讓學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礎上嘗試用英語翻譯“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比一比哪位同學的翻譯更有意蘊。語文和英語的學科交叉可以讓學生更好地感受國學精粹。也可以“家鄉的中秋習俗”為主題,讓學生自主確定調查內容、調查對象和調查方式,了解不同地域的中秋風俗,著重探究特色風俗的精神內核,形成系統化、個性化的調查報告,這是與地理和綜合實踐學科的交叉融合。還可以引導學生查找相關資料,了解中秋節的起源,關注中秋節的歷史演變和與此有關的神話傳說。
學科融合作業是跨學科學習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核心是解決分科學習以知識為本位、內容組織和呈現方式機械無趣等問題,是對學生現實生活中所遇到的真實、復雜問題的積極回應。《水調歌頭》的學科融合作業設計實現了歷史事實、數學數據統計和英語語言能力等多學科核心素養融合,從多個維度幫助學生了解中秋節的文化內涵,在綜合實踐活動中提高了學生的認知水平。
總之,語文作業設計不僅要關注學科交叉,也要實現學科素養的深度融合,讓學生在學科融合作業中提高語文表達和自主探究能力,從而提升作業內在價值和效用價值,真正實現作業全面育人目標。
3.問題驅動:在探索中研究與思考
中學生的作業心理機制表明,學生的適應性作業行為來自他們積極的動機、信念以及情感體驗,學生對作業的認知參與度是其中的一個關鍵行為指標。固化的單一作業模式難以長期維持學生高水平的作業認知參與度[2]。結合語文學科特點,以問題驅動為手段設計探究性作業,提升作業的多樣性、自主性、趣味性與實踐性,對于強化學生的學習動機與情感體驗就顯得尤為重要。
問題驅動貫穿語文預習、學習、探究、作業等多個學習環節,是初中語文項目化學習的核心內容,是整個作業設計與實施的靈魂,以問題驅動為導向的作業設計應關注學生的思維特點,引發學生積極思考,自主探究,形成“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的問題串,不斷拓寬學生的學科認知領域。
4.項目研究:在堅持中探究與表達
項目研究是長作業的載體,指向知識的綜合運用。長作業不僅是指學生要花費較長時間完成的作業,還是指以項目、問題、設計為載體,以學用結合為核心,通過人與人、人與物、人與環境的互動,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解決實際問題的作業[3]。但長作業往往因為內容多、過程長、期間挫折和考驗不少,使學生產生畏難和倦怠情緒,因此,長作業需要我們在設計中去實現“堅持”。
在統編版初中語文教材中,綜合性學習就是很好的長作業載體。以統編版初中語文教材七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綜合性學習“發揮聯想和想象”為例,教師可以運用項目化學習的方式,驅動學生有效地完成長作業。首先,可以由教師提出長作業項目的驅動性問題:針對生活中的常見事物,如何發揮聯想和想象?我們在寫作時要善于運用聯想和想象,嘗試運用觸景生情、睹物思人等方法拓寬想象渠道。以詩人劉大白的《秋江的晚上》為例,分析其想象的妙處,以生活中的奇妙世界發揮想象,總結提煉適合自己的想象方式。
接著,引導學生用項目化學習的方式分步驟進行深入研究:第一步,自選主題,引導學生選擇一篇自己最喜歡的文章,用思維導圖的形式來確定研究思路和方向;第二步,自立小組,根據學生第一階段自選的主題,將想要研究同一篇文章的學生組成一個小組,引導學生給自己的小組取名字、設計活動口號、進行活動設計和分工等;第三步,自由探究,引導各項目小組運用多種方法積極探索,搜集各自需要的材料和信息;第四步,自主創造,引導學生個性化地表達對“聯想和想象”的認知與理解;第五步,自媒發表,為學生提供一場成果發布會,引導學生在發布會上多形式進行現場成果展示,還可以通過多媒體等渠道發布成果,實現成果的共享與共學。以項目化學習的方式,可以讓學生在長作業中與同學一起走過一段深度學習之旅。
(三)加強作業科學設計
初中生的心理和生理正經歷著深刻、復雜的變化,具有顯著的階段性特征。語文學科的頂層作業設計要充分認識到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做到科學合理、難度適中。教師要合理安排作業數量,積極協調學生作業行為與作業數量的關系,建立作業管理的動態監測機制,既要避免“放羊式”的作業管理,又要避免“題海戰術”所帶來的負面效應。同時,語文教師要統籌多門學科的作業管理,根據語文教學內容,合理分配學生完成作業的時間,不宜過多或過少。
科學的作業設計不僅要合理安排作業數量,同時要關注作業難度。“最近發展區”理論將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分為現有水平和可能發展水平,兩者存在的差異區域即為最近發展區。語文作業設計要立足于初中生發展區的認知水平,通過綜合性、統整性、實踐型的作業設計,在學生現有認知的基礎上,適當提高作業難度,調動學生探索挑戰的積極性,使學生充分發揮思維潛能,實現從最近發展區到下一發展階段的跨越,然后在此基礎上進行下一個發展區的發展。
三、總結
作業管理是教學過程中的重要一環,作業設計的質量在一定程度上直接決定了教育成效。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不僅體現在課堂教學中,也體現在作業設計中。教師要充分認識到學生心理發展的內在機制,樹立正確的作業觀,通過多種方式優化作業的內在價值和效用價值,促進學生作業情緒和作業行為的和諧統一,讓作業不再成為學生的學習負擔,從而真正落實“雙減”政策要求,切實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張松元.學科融合視域下語文跨學科作業設計[J].湖南教育(B版),2022(7):54-55.
吳志明.心理機制架構下的物理作業設計與研究[J].江蘇教育,2017(11):36-38.
商英英.初中語文單元作業有效設計探索[J].山東教育,2022(合刊2):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