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靜 劉娜

農業強國是社會主義的根基。在剛剛閉幕的全國兩會上,新質生產力成為熱議的焦點。新質生產力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優,本質是先進生產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點著力點,必須繼續做好創新這篇大文章,推動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當前,面對新的歷史機遇與挑戰,更需要發展新質生產力。
3月19日,以“新質生產力 為強農注入新動能”為主題的專家與媒體面對面活動在山西太原萬獅京華大酒店舉辦,與會專家圍繞發展新質生產力等內容進行交流座談。

余向東:中華全國農民報協會秘書長,農民日報社高級記者
生產力是人們創造財富的能力,在生產力傳統“三要素”中,包括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具有一定生產經驗與勞動技能的勞動者,把以生產工具為主要的勞動資料,引入生產過程的勞動對象。
傳統農業生產力靠一人一地一畜力,新質生產力=(科學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勞動力+勞動工具+勞動對象)優化組合。這個我非常贊同,科技、生產資料要素的創新配置、產業轉型升級,再乘以傳統“三要素”。當然,最重要的還是科技創新,科技包括信息化、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成為核心的勞動資料。改革開放幾十年,尤其是進入新時代以來,我們的強農重農政策、各級黨組織指導統籌、土地經營制度改革、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城鄉融合發展等,一直在促進農業農村生產力發展。涉及農業農村關系層面的內容,一定會不斷調整優化。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優勢互補、共享發展,各種資源在更大范圍流動和優化配置,也是需要充分考慮的因素。
當然,包括山西省各地農業農村發展面對的資源條件、經濟狀況、社會基礎不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力度和進度要有輕重緩急之分,發展什么樣的新質生產力、投入多少資源,要以本地的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科研條件等作為依據,因地制宜,循序推進。

薛村波:山西省種業發展中心副主任,正高級農經師
現在常說種子是“芯片”,主要是因為種業在農業生產中的核心作用類似于芯片在信息技術中的地位。首先它是基礎性的,種子是農業生產的起點。其次種業是科技創新的載體,種業是農業中科技含量最高的,比如,據統計農作物種業對糧食增產的貢獻率達到了70%。第三,種業是農業產業發展的關鍵,影響到農業的整體競爭力和糧食安全。第四就是糧食安全,要保證糧食高產,就必須使用培育出的種子,不能依靠自留種,所以,種業也是各國農業競爭的焦點。因此,種業對于農業發展具有基礎性、關鍵性和戰略性作用。
除了上述概念比擬的“芯片”外,在我們農業上也確實缺少實實在在的芯片,主要是指農業專用芯片。農業的創新發展離不開數據分析,要獲得需要的數據,就要通過傳感器、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實現對農業生產過程的精準管理和調控,深度應用到環境監測、智能控制、數據管理、溯源管理等方面。目前農業專用芯片應用還不廣泛,更新迭代還是比較慢。
種業的核心任務是育種,就是通過遺傳改良,培育具有優良性狀的新品種,提高作物產量和抗逆性。一般分為傳統育種和分子育種兩種方式。傳統育種是通過選育、雜交等手段,將優良基因組合在一起,培育出新品種。傳統育種方法具有操作簡單、成本較低等優點,但育種周期較長,且改良效果有限。分子育種是利用分子生物學技術,對作物基因進行精準改良。分子育種方法具有育種周期短、改良效果顯著等優點,但技術要求較高,成本相對較高。
總的來說,在育種方面落實新質生產力的要求,是最具有應用場景和實際意義的,有助于提高農業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提高農產品質量和安全,從而推動農業現代化進程。

??賀小?。宏兾鬓r村報社社長
以新質生產力繪就時代好“豐”景,推動農機裝備產業高質量發展是重要途徑。經過20余年發展,我國農機裝備已取得長足進步,但在農業機械化水平不斷提升的同時,整體產業發展還面臨產品利潤水平偏低、“卡脖子”技術領域仍然存在等難題。
大家都知道,縱觀我們的人類社會發展史,每一次生產工具的革新都會帶來生產成本的一個減少和生產效率的一個提升,對于我們人類社會經濟發展都是起到非常重大的意義。那么新質生產力對于我們農業方面來說,我覺得在新制造方面要起到非常大的作用。一是我們要更注重智能化、綠色化和融合化,尤其是我們基于現在互聯網的發展,為我們智能化的發展提供了非常好的基礎,包括我們的大數據、物聯網、現代農業、數字農業都對我們的農業發展起到了一個顛覆性的變化。二是我們希望在新質生產力方面,要注重協調更新、注重成果轉化,我們的一些發明創造不是讓它留在實驗室,而是要運用到我們現實的勞動場景里去。三是一定要因地制宜,發展新的生產力,不是說新的生產力提出來以后大家一哄而上、一窩蜂,而是一定要根據當地的發展情況因地制宜,每個地方都有不同的應用場景,那么在這方面,包括我們專家、政府在新質生產力方面也要有所取舍、有所甄別,因地制宜就進行發展。

武志明:山西農業大學農業工程學院教授,博士
所謂新質生產力,是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的當代先進生產力,它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質變為基本內涵,以全要素生產率提升為核心標志。
在原有生產力基礎上,通過科技創新、產業升級、人才培養等手段,實現生產效率和質量的大幅提升,本質是先進生產力的提升,涵蓋了多個產業領域。作為第一產業的農業、畜牧業等,在更多人眼中是傳統產業,然而,我國作為農業大國卻不是農業強國,在農業領域發展新質生產力尤為迫切。加快建設農業強國,依靠傳統、常規的生產力水平提升是遠遠不夠的,通過近幾年發展、應用的智慧農業場景,已初步展示了農業新質生產力的巨大潛力。
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云計算、區塊鏈等技術已經為智慧農業發展提供了基礎條件,農業的各個環節、各種場景必將走向“智慧化”。數實融合通過將先進的數字技術應用于生產、管理、服務等各個環節,可以顯著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創新商業模式,從而促進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在未來,我們可以預見,數實融合將使生產過程更加智能化、自動化,大幅提高生產效率和質量。同時,它還將促進產業結構的進一步優化升級,傳統產業將通過數字化轉型實現新的發展。

米厚民:山西農民報社社長
我們對新質生產力已經有了基本的了解,從現在設施農業這個角度怎么理解農業方面的新質生產力?設施農業是科學技術、信息技術、工程技術創新的這么一個集合體。在戈壁、鹽堿地上發展農業,在樓房里養豬、養雞,在大海上耕海牧漁,在寒冷的冬季種植反季節蔬菜,設施農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讓農業突破對自然條件的高度依賴,跨越時空,拓寬發展邊界。
設施農業本不是新鮮事物,各地的蔬菜大棚、畜禽規模養殖場早已很常見。最初農民用秸稈做個風障,實現了對小環境的改變,就是最簡易的設施,后來有了小拱棚、大拱棚、土棚,到現在的玻璃溫室,都是設施農業?,F代設施農業就是用先進的新技術、新裝備、新科技對傳統設施農業進行升級,與新質生產力發展密不可分。這兩年國家密集出臺支持現代設施農業的政策,設施農業發展迎來了最好的機遇。發展現代設施農業的過程,也是加快應用新技術新設備、對農業產業變革升級的過程。
但升級現代設施農業也面臨一系列短板,如部分蔬菜、花卉種子依賴進口,部分專用設施種養品種、精細化調控設備、重要數據管理軟件等嚴重依賴進口,精準管理、綠色防控等總體發展滯后。發展現代設施農業,需要不斷推進自主創新,打破現代農業發展的技術瓶頸。

孟永華:山西省鄉村振興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
新質生產力主要體現在“新”和“質”兩方面,作用對象及本質是生產力,即以新技術、新經濟、新業態為主要內涵的生產力,強調科技創新的重要性及主導作用,把創新驅動作為生產力的關鍵要素,注重將科技創新成果應用到具體產業和產業鏈上,從而加快傳統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升級改造,推進跨界融合,延長產業鏈條,形成產業集群,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實現高效能、高質量的生產力發展方式,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推動中國式現代化高質量發展。
中國式現代化發展離不開農業農村現代化,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總目標。農業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是現代化強國的根基,在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的基礎上,身處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時代大背景下,介入新質生產力要素、融合新質生產力動能,對在廣大農村土地上催生、發展新質生產力,更優質高效地服務于高質量發展,促進農業轉型升級,是實現產業興農、質量興農、綠色興農的有效途徑,也是更好地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