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洋 劉娜

將飴糖加熱到適溫,然后揪下一團,揉成圓球,用食指沾上少量淀粉壓一個深坑,收緊外口,快速拉出,拉到一定細度時,猛地折斷糖棒。此時,糖棒猶如細管,趙淑霞便立即用嘴吹氣造型。整個操作過程必須經過長時間的刻苦練習,手法要準確,造型要簡潔生動,吹糖人的關鍵技術主要在吹和捏的功夫上。
3月18日,《科學導報》記者采訪了山西非物質文化遺產“太原糖人”趙氏糖人第三代傳人,不僅感受了一番傳統非遺文化的獨特魅力,還回味了童年留下的美好記憶。
制作糖人是一種中國傳統手工技藝,制作者都是挑一個擔子,一頭是加熱用的爐具,另一頭是糖料和工具。糖料由蔗糖和麥芽糖加熱調制而成,本色為棕黃色,也有的加入顏料或色素使之呈紅色或綠色。制作時火候的控制是關鍵,過熱則太稀易變形,冷了會太硬則無法塑形。
“吹糖人是一種傳統的民間工藝,被稱作‘戲劇糖果。吹糖人所用的原料主要是手藝人自己熬制的飴糖,我們都有自己獨到的配方和熬制方法,整個過程全憑經驗來判斷。”趙淑霞說。
每當看到晶瑩剔透的糖人,總會在童年的回憶中彌漫起甜蜜芬芳的氣息。或許,每一個童年里都有吹糖人的快樂、買糖人的急切和玩糖人的幸福。
據了解,糖人制作工藝可分為吹糖人、畫糖人和塑糖人三種。趙淑霞所制作的糖人,涵蓋了這三種老技藝。“太原趙氏糖人的歷史源于1916年,在北京謀生的趙福云逛廟會,看到了這一民間藝術,并被其深深吸引。拜了當地的糖人師傅學藝,學成后回到家鄉,開始以糖人技藝謀生,因作品惟妙惟肖,在太原民間藝人中頗有名氣,成為‘趙記糖人的創始人。”趙淑霞對記者講述。
“70后”的趙淑霞生于糖人世家,從小受到祖父、父親(第二代傳人)糖人藝術的熏陶,耳融目染,對糖人技藝的悟性很高,常常模仿父親做糖畫,做得像模像樣。經過多年的學習走訪名師,趙淑霞不僅把傳統技藝掌握得不差毫分,并結合時代的要求從制作技巧、制作內容上都有所創新。
多年來,趙淑霞先后參加過省市級文化展演、廟會、非遺進校園等活動,并在太原食品街進行常態化表演,深受廣大小朋友和青年們的喜愛。
糖人,仿佛是歷史的見證者,承載著幾代人的回憶。趙淑霞以其巧奪天工的技藝,賦予糖人千變萬化的肌理。這一技藝與主體吹成的光滑表面形成鮮明對比,使得糖人作品更加豐富耐看。趙淑霞用自己獨到的配方和熬制方法,讓糖汁化作濃墨,凝神運腕,手臂和手腕有節奏地緩緩移動,每一個抖、提、頓、放、收的動作,都猶如太極的修煉功法,最終將各色形神兼備、色澤艷麗飽滿的糖人呈現在世人眼前。其造型吸取面塑、剪紙、皮影等元素,作品夸張古拙、生動細膩,集色、行、動于一體,頗具藝術欣賞價值。
栩栩如生的糖絲拉扯出趙家三代人的堅守與傳承。“支撐我想要傳承這項技藝的是每次看著孩童的笑容,聽著人們雀躍的歡呼聲,能感受到糖畫給他們帶來的溫暖。”趙淑霞說。如今的糖人,拿在手上是玩具,擺在家里是點綴,吃進肚里幸福。在與童年漸行漸遠的路上,每個人都能在糖人中回味深入骨髓的鄉愁,與最初的自己重逢。這種快樂來自于將自己的熱情和創造力融入到這項技藝中,從而感受到一種自我實現的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