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建軍
運用物聯網技術,輕點鼠標就能種田;農民用App賣瓜,幾萬斤瓜銷售一空;掃掃二維碼,就能了解農產品的“前世今生”;憑借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播種機實現無人駕駛……科技是打開農業新質生產力之門的鑰匙。近年來,科技與農業的完美結合,讓農業生產煥發勃勃生機,讓三晉田野充滿希望和活力。
面朝黃土背朝天,土里刨食、靠天吃飯,這是千百年來中國農業農村的真實寫照,辛苦勞碌,農民僅僅能維持溫飽。向土地要產出,要效益,這是老百姓對農業科技發展的期待,更是對深情眷戀著的土地的深切期盼。今后面對新一輪農業科技革命的機遇和挑戰,光靠傳統生產力遠遠不夠,必須要有新質生產力的引領。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發展農業科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智能化,給農業現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苯陙?,各地加強農業與科技融合,推動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超63%,為農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勁動能,讓農民種地用上“金扁擔”。就我省而言,2023年啟動5大類27項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實施種業振興五大行動,新通過國家審定登記品種63個,農業科技貢獻率達到63.5%,科技創新為農業插上了騰飛翅膀。
加快推進種業振興行動、大力實施農機裝備補短板行動、加強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條件建設……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對強化農業科技支撐做了專門部署,用科技力量為農業注入新質生產力。
落實“藏糧于技”關鍵在人,關鍵在于農業科技創新。一方面,農業科技工作要突出應用導向,通過農技推廣、技術培訓等方式,把實驗室搬到地頭,把論文寫在田間,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推動新品種、新農藝落地生根,讓農民學得會、用得上、真管用。另一方面,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日益成為農業生產的“主力軍”,要引領和帶動更多小農戶挑起“金扁擔”,提升農業創新力、競爭力和全要素生產率。同時,要進一步匯聚起現代資源要素的合力,將人才、資金、技術等擰成一股繩,讓“新農人”帶動形成更多的“科技共同體”,為農業發展注入新活力。
幫助農民學技術、懂管理,就是為鄉村振興賦能。在農業領域,發展新質生產力就是要將更多新技術、新模式運用到實際生產生活中,讓廣大農民從中受益,才能真正推動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要加強農業與科技融合,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員制度,強化先進適用技術的示范推廣,鼓勵發展各類社會化農業科技服務組織,創新市場化農技推廣模式,打通科技進村入戶“最后一公里”;要給農民創造進入農業高校學習的機會,讓更多種植養殖大戶系統學習農業技術,開展種植養殖業科研工作,切實當好農村致富帶頭人;要堅持人才下沉、科技下鄉,發揮好科技下鄉、農村書屋等載體作用,為農村書屋選送實用的農技書籍,讓農民在這里能學到急需的農技知識,更好地指導生產實踐。
一年之計在于春,眼下廣大農民以火熱的激情,耕耘在希望的田野上,以科技之力繪就農村新景,努力將對未來的憧憬和期盼寫在三晉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