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茜怡
關鍵詞:中學生;抑郁;影響因素;輔導策略
(一)一般資料
劉某,漢族,女,高中生,喜歡英語,身高約1.68米。出生在普通家庭,父母恩愛,共有三個孩子,劉某在家中排行老大,家族無精神病史,沒有患過嚴重疾病。從小乖巧聽話,學習比較刻苦,對自己嚴格要求,成績名列前茅,特別是英語成績。父母為此感到自豪,弟弟妹妹也以她為學習榜樣。大概一個月之前,劉某的英語考試成績沒有及格,感覺天都快塌了,非常受打擊。
(二)主訴
一個多月來入睡困難,情緒低落,自卑,不能專心學習,煩躁、焦慮、緊張。
(三)個人陳述
上學以來,我基本沒出現過考試不及格的情況,學習成績一直很穩定。父母、老師都夸我聰明懂事,將來肯定會有出息,是弟弟妹妹和同學們的榜樣。這次我最擅長的英語考試竟然沒有及格,而班里沒有及格的很少。我感覺自己從來沒有這么失敗過,覺得很羞愧,同學會不會以異樣的眼光看待我?父母會不會對我很失望呢?這次打擊對我來說實在是太大了,感覺天都快塌了,這一個月來我特別難受,飯也不想吃,話也不想說,對什么都不感興趣,天天晚上睡不著覺。我甚至開始懷疑自己,不再相信自己的能力,看書時腦子里也一片空白,不能集中注意力,我害怕以后的考試也都不能通過了,感覺壓力好大。這件事到現在我都沒有告訴父母,我怕他們失望、傷心。我很痛苦,不知道如何擺脫這些凌亂的想法,不知道該如何解決這些問題。
(一)產生了抑郁情緒
劉某的精神狀態表現為情緒略顯低落,愁容滿面,由于英語考試沒有一次性通過而情緒低落,產生自卑心理,注意力不集中,學習效率低下。
(二)屬于一般心理問題
劉某抑郁、焦慮、緊張是由現實因素激發,因英語考試沒有通過。抑郁、焦慮、緊張的情緒持續時間較短,只有一個月,沒有對社會功能造成嚴重損害,能夠正常學習、生活,學習效率低。抑郁、焦慮、緊張情緒主要局限在學習過程中,情緒反應尚未泛化。又根據心理測驗結果,考慮為一般心理問題。
(一)生物學因素
劉某為高中生,心智還未發展成熟。
(二)社會家庭因素
存在負性生活事件,英語考試沒有通過;從小到大學習成績都很好,是父母的驕傲,父母期望高,引起劉某較大的心理壓力;缺乏社會支持系統幫助。
(三)認知因素
對考試認知偏差,把分數看得過重,認為自己不可能考試失敗;自己期望值偏高,存在一次考試不通過就對不起父母的錯誤觀念。
(四)情緒情感因素
被焦慮情緒困擾,出現問題后自己確立了錯誤目標,自我譴責和責備。
(五)行為因素
缺乏有效解決問題的行為模式,自己因學習效率低下著急卻不知怎么解決。
(六)個性因素
個性特征為追求完美、性格內向,不愛交往。一直對自己要求嚴格。
(一)積極傾聽
鼓勵他們把相關的問題或經歷說出來,讓他們的情感宣泄,以緩解他們精神上的痛苦。糾正錯誤的知識,并提供恰當的引導,讓他們意識到自己的一些看法是偏頗的。針對其負面、悲觀、自信心不足的特征,給予他們重新經歷成功的喜悅,了解自身的優勢和閃光點[1]。
(二)心理輔導
為配合劉某的治療,學校應請心理老師為劉某進行心理輔導。輔導的方法為合理情緒療法。首先向劉某介紹什么是合理情緒療法,然后與劉某共同討論并確定近期與遠期目標。近期目標為幫助劉某改變錯誤的認知觀念,用積極信念取代消極信念;改善情緒低落、焦慮的狀態;提升睡眠質量。遠期目標為通過具體狀況分析,發現自己認知、情感、個性不足,努力積極接受現實,勇敢地面對挫折與失敗,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完善人格,學會自我心理調整。最后,老師讓劉某將近期引起自己不良情緒的時間按ABC理論套用列出,引導劉某與自己的不合理信念進行辯論,逐步意識到自己的不合理信念,并將其替代為合理信念,最終學會自我心理調整和完善自我。
(三)家校聯合
針對劉某的情況,被診斷為產生了抑郁情緒后,應及時與劉某的父母聯系,要求家長陪伴劉某按時就醫,同時多與孩子展開溝通,安撫孩子的情緒。與此同時,可以安排一些平時與劉某關系要好的同學,叮囑他們多關心、安慰、鼓勵劉某,老師也要多多觀察劉某的生活和學習情況[2]。
中學生的心理壓力水平較低,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而出現抑郁情緒,因此,他們迫切需要家人、同學、老師的關心和關懷。中學生在學習、生活、人際關系等方面存在的心理問題,都需要得到及時的幫助和引導,才能順利地解決這些問題,避免陷入心理上的錯誤。科學、合理的防治措施,可以有效地減少中學生的患病概率,促進中學生的身心健康和諧發展,提高他們的家庭與社會生活質量[3]。
參考文獻:
[1]王金道,趙美玉.子宮廣泛切除術患者焦慮、抑郁情緒調查及繼康教育的干預作用[J].中國臨床康復,2004,8(21):4172-4173
[2]楊琦.愛心灌溉播撒陽光——一例由喪親而引起抑郁癥狀的大學生案例[J].林區教學,2017(1):124-125.DOI:10.3969/j.issn.1008-6714.2017.01.058.
[3]宋利利.青少年抑郁癥致病因素及預防措施調查研究[J].繼續醫學教育,2019,33(4):85-86.DOI:10.3969/j.issn.1004-6763.2019.04.047.
(作者單位:宿遷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