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海濤


摘 要:從隧道二次襯砌的混凝土裂縫、滲漏水、欠厚等缺陷的成因進行系統分析,從而制定切實有效的缺陷處理措施,并且在相關工程中得到了驗證,取得了良好缺陷整治效果,為隧道后期安全、穩定的運營打下堅實的基礎,也可為相關工程施工提供一定的借鑒。
關鍵詞:隧道;缺陷;處理
中圖分類號:TU761?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6-6903(2024)02-0028-03
0引言
由于早期建成的隧道受設計標準和建設水平的限制,部分隧道建設周期短、工程質量不足,同時隧道因受施工等各種因素的影響,隧道襯砌厚度變異性大,造成隧道結構安全儲備能力降低,影響隧道的使用安全和耐久性,導致隧道營運過程出現了襯砌裂損、變形、滲漏水和混凝土剝落等諸多缺陷[1,2]。
采取切實有效的技術手段對隧道缺陷進行整治,對隧道運營安全至關重要。本文通過南方某鐵路隧道具體的工程實例,通過試驗及實際應用總結了隧道缺陷整治的相關技術措施,從而為相關隧道工程治理提供一定的借鑒。
1 隧道缺陷種類及產生的原因分析
1.1 襯砌混凝土裂縫
可能有以下4種原因:①混凝土配合比控制不嚴、水灰比過大、外加劑種類選擇不當等。②二次襯砌混凝土養護不到位,在水泥水化過程中,在混凝土內部和表面形成溫度差而產生的溫度裂縫[3]。③隧道初期支護變形未穩定就進行二次襯砌施工,以及二次襯砌模板拆模過早,在外力及混凝土自重作用下的產生的變形裂縫。④施工過程中因突發情況,造成混凝土中斷,導致兩次澆筑混凝土連接處產生施工冷縫[4]。
1.2 襯砌背后脫空
可能有以下4點原因:①光面爆破參數選擇不當,超欠挖嚴重。②初期支護表面不平整。③混凝土收縮等原因[3],導致二次襯砌混凝土泵送不密實。④二次襯砌混凝土水灰比控制不當,使混凝土本身產生較大收縮。
1.3 襯砌滲漏水
可能有以下2點原因:①沉降縫、施工縫混凝土振搗不密實。②防水板搭接焊接質量不合格,或出現焊漏、焊穿現象,未及時進行修補而失去防護效果產生的滲漏[3]。
1.4 襯砌欠厚
可能有以下3點原因:①預留沉降量不足[5]。②防水板松鋪系數不當。③開挖尺寸控制不當等。
2 隧道缺陷整治處理措施
2.1 缺陷整治原則
若同一部位或同一板襯砌存在多種類型的缺陷,應根據實際缺陷情況采用最有效的處理手段。對于存在的缺陷,需要進行結構強化和加固。在整治過程中,必須確保防水系統得到妥善的修復和補充,以保證其能夠發揮出真正有效的防水功能。
隧道缺陷整治前,應對缺陷的形成原因進行認真分析判斷,只有確認結構安全沒有受到根本影響,或缺陷不是由于地層應力超過結構承受能力造成的,方可進行缺陷整治,否則應會同設計單位進行結構評估,采取相應的技術處理。
2.2 隧道缺陷整治措施
2.2.1 襯砌混凝土裂縫
2.2.1.1 缺陷整治措施
把裂縫四周各5 cm寬范圍內襯砌表面沖洗干凈,并清除松散的混凝土。在裂縫兩側涂快干型封縫膠兩至三道。在距裂縫250 mm的兩側鉆注漿孔,間隔500 mm,斜向穿過裂紋,保持其垂直深度在設計襯砌厚度的1/3~1/2范圍內,且孔的直徑應小于20 mm。注漿口的傾斜角應保持在45°左右。
采用環氧樹脂作為灌漿材料,注漿結束后封堵孔口,等待環氧樹脂的硬度滿足預定的標準之后,再使用砂輪機將灌漿口移除。注漿結束后,在裂縫兩側的20~30 cm區域內,對二次襯砌表面進行兩次水泥基結晶型防水涂料的涂刷,涂刷厚度應控制在2.0 mm左右。裂縫處理斷面圖如圖1所示。
2.2.1.2 注意事項
本處理措施適用于鋼筋混凝土襯砌或素混凝土襯砌邊墻部位,當裂縫位于素混凝土襯砌拱部時應采取換拱措施處理。注漿應從下到上的順序進行,并根據實際情況調整注漿孔間距、注漿壓力和注漿量等參數。注漿過程中應嚴控漿液配比,加強漿液拌合質量,切實提升注漿漿體與隧道二次襯砌的整體穩定性,從根本上解決襯砌裂縫病害[3]。
2.2.2 襯砌背后脫空
2.2.2.1 缺陷整治措施
對襯砌背后脫空一般采用注漿處理措施,注漿孔孔徑φ42 mm,注漿孔間距為1.0 m×1.0 m,采用梅花型交錯布置。
當襯砌背后空洞體積小于等于1.5 m3時,注漿材料采用水泥砂漿,砂漿標號不低于M20。當襯砌背后空洞體積大于1.5 m3時,注漿材料采用C35細石混凝土。注漿前應對地下水質取樣檢測,視情況摻入適量的防腐劑,以提高注漿材料的防腐性能。
對于素混凝土的襯砌區域,應將其限定在0.4 MPa之下。對于鋼筋混凝土的襯砌區域,其壓力應保持在0.8 MPa以下。
當注漿壓力達到設計終壓并穩定5 min以上,且注漿量明顯減少方可結束注漿。在注漿完成后,在注漿孔的位置襯砌表面鑿出一個長×寬為100 mm×100 mm、深80 mm、底部長×寬為130 mm×130 mm的楔形孔[6],并將φ32的加強鋼筋焊接于注漿鋼管上,采用不小于M30的膨脹水泥砂漿封堵注漿孔,砂漿應高出襯砌表面1~2 cm。待水泥砂漿達到強度后,再用砂輪機打磨平整。
2.2.2.2 注意事項
注漿過程中,相鄰注漿孔應設置閥門等封堵手段,并與注漿孔孔口管可靠連接,以免在注漿過程中出現跑漿現象。在施工前,應進行注漿試驗,并根據試驗結果調整注漿參數。襯砌背后注漿順序為縱向應自下坡向上坡方向,環向先邊墻,再拱頂。注漿過程中,應密切注意注漿壓力變化情況,如出現注漿壓力突然上升或下降,應立即停止注漿,查明原因后方可繼續注漿,以確保原有襯砌結構安全。
2.2.3 襯砌滲漏水
2.2.3.1 缺陷整治措施
注漿管采用電鉆或風槍鉆孔后安裝,鉆孔直徑不大于2 cm。鉆孔深度限定在設計襯砌厚度的1/3~1/2范圍內,最佳的范圍是8~10 cm。
點漏處理:注漿管應布置在出水點;安裝注漿管時,應清理鉆孔孔壁并進行沖洗;注漿管外側涂刷環氧樹脂進行安裝,以使注漿管安裝牢固;注漿管應緊抵出水點[7]。
面漏處理:清除面漏區域內的2~3cm表面混凝土,找出主要的漏水點,并進行鉆孔;然后在漏水面上均勻地布置注漿孔,間距控制在20~30 cm。
裂縫滲漏:將注漿孔錯落地布置在裂縫兩側,單側間隔500 mm左右,鉆孔角度約為45°,并斜穿過裂縫。應將注漿管的外露長度設定為8~10 cm,以便于與注漿設備的連接。
注漿采用環氧樹脂,漿液配制應根據隧道滲漏水情況進行試配,注漿壓力控制在0.3~0.4 MPa。
注漿結束的準則為當吸漿量顯著降低,或者接近設計的注漿量時,注漿壓力保持穩定且滿足設計要求,再繼續壓注3~5 min就可以中止注漿。注漿過程中應隨時觀察壓力變化,當壓力突然增高應立刻停止注漿。壓力急劇下降時,應暫停該孔注漿,調整漿液的凝結時間及漿液濃度后繼續注漿。
在完成注漿之后,將注漿孔封閉,待漿液完全凝固并達到強度后,切除外露的部分,并用封縫材料將孔口修平并打磨光滑,在滲水點兩側各20~30 cm范圍內的二次襯砌表面刷涂兩遍環氧樹脂防水層,刷涂厚度控制在2.0 mm左右。
2.2.3.2 注意事項
需保證注漿管路有足夠的強度且在注漿結束后立即拆除清洗。注漿時,操作人員必須穿戴必要的安全防護用品。應根據漏水量、水流速度以及混凝土裂縫的大小等因素來調整漿液的凝固時間。
為確保環氧樹脂和原始混凝土的緊密結合,在涂抹環氧樹脂之前,需要先在粘接表面上涂一層環氧基液,然后再進行環氧樹脂的涂抹。環氧樹脂的涂抹應該分兩次進行,每一層的厚度控制在5 mm,而整體的厚度不要超過10 mm。施工時,按先引水、處理漏水縫,再進行注漿的順序施工。
2.2.4 二次襯砌換襯處理
當隧道缺陷類型為欠厚或防水板切割襯砌混凝土等情況,并影響襯砌結構安全時需進行換襯處理。
2.2.4.1 缺陷整治措施
二次襯砌缺陷位于拱部的,無論環向長度多長,均需將拱部二次襯砌全部拆除進行換襯。當二次襯砌缺陷位于的邊墻時,只需拆除缺陷部分即可,拆除縱向為缺陷處向外延伸至少1 m。若鑿除邊緣距離環向施工縫小于1 m時,應加長拆除長度至施工縫處。
鑿除、切割二次襯砌時,其邊緣應修整平順,并形成內寬外窄的倒梯形,梯形與原襯砌表面交度宜為60°。切口表面應進行鑿毛形成粗糙面后清理干凈,涂刷水泥基滲透結晶型防水涂料,并安裝止水條,以利于混凝土接茬及接縫的防水。
無論是拱部還是邊墻進行換襯處理,均應按設計要求配置二次襯砌鋼筋,以加強襯砌結構的整體穩定性。
鑿除、切割后需要重新植入鋼筋時,鋼筋植入深度按30 cm、50 cm交替布置,植筋采用化學錨固劑進行錨固,且鋼筋抗拉力應達到鋼筋抗拉強度的85%以上。
拱部拆除換襯采用專用二次襯砌臺車施工,邊墻處以及運營線施工宜采用組合鋼模板或大塊鋼模板。
采用微膨脹混凝土,其標號不得低于該段原設計二次襯砌混凝土標號,并振搗密實。
2.2.4.2 注意事項
在施工過程中,必須嚴格控制隧道的防排水系統的施工質量。一次澆筑的混凝土不得跨越原施工縫,以免因錯縫產生襯砌裂縫。混凝土拆模后應對接縫表面進行打磨處理。
3 結束語
在襯砌缺陷整治前,應采用地質雷達、敲擊等手段對缺陷范圍進行探查,以確定缺陷處理范圍。
在處理缺陷時,使用注漿方法時,根據注漿記錄來評估注漿的效果。必要時進行補注漿,以保證襯砌背后的空洞得到充分填充。
當隧道二次襯砌滲水量較大,采用注漿止水難以達到預期效果時,此時應認真分析研判,必要時進行換拱處理,以免留下隱患。
在運營線上進行隧道的缺陷修時,必須強化與鐵路部門的交流,確定天窗點時間。在每天的施工結束之后,必須對機器設備、工具和材料進行核對,絕對不能遺漏任何一項,這樣才能避免對鐵路的運營造成威脅[8]。
在隧道施工過程中,應加強隧道二次襯砌質量的控制,盡可能避免隧道出現質量缺陷,確保后期隧道運營安全。
參考文獻
[1] 宋戰平,張澤坤,程昀,等.既有公路隧道改擴建技術研究動態及展望[J].地下空間與工程學報,2023,19(4)1216-1234.
[2] 宋戰平,荊敏,韓日美,等.基于強度安全系數概念的隧道襯砌結構優選設計[J].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42(4):499-503+508.
[3] 王震.鐵路隧道襯砌質量缺陷分析與整治措施[J].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文摘版)工程技術,2019(6):360-361.
[4] 王芳,張磊,邸成.運營鐵路隧道襯砌施工冷縫缺陷綜合整治技術[J].高速鐵路技術,2021,12(3):106-110.
[5] 魏寶林.公路隧道二次襯砌厚度不足成因分析和治理[J].山西建筑,2017,43(28):193-194.
[6] 劉建豐.淺談鐵路客運專線隧道襯砌質量缺陷處理施工技術[J].鐵道建筑技術,2014(6):61-64.
[7] 許曉靜,宋戰平,李輝,等.考慮拱效應的隧道管棚力學模型與參數分析[J].地下空間與工程學報,2023,19(1):95-106+132.
[8] 邵東華.高速鐵路營業線隧道襯砌缺陷整治技術研究[J].鐵道建筑技術,2019(z1):113-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