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晶
我國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提出,要以美育代替宗教??梢娒酪彩且环N意識形態,具有培養人、塑造人的作用。職業教育作為我國具有時代性和特色性的教育,是將社會主義美育貫徹到底的有效方式。本文以高職類院校人文類課程為主要切入點,以提升學生審美感知實現學生精神成人為目標,探索除專業知識和書本教育之外的“隱形”美育育人手段。
高職院校“隱形”美育價值探索
一、提高學生對“美”的感知力
審美是人的一種主觀意識,但也是一種可以經過后天訓練不斷提升的能力。審美意識是主觀對于客觀對象的能動反映,它同人的能力傾向類似,會有個體差別。但是經過家庭、學校、社會的不斷培養后,審美也能成為學生的后天技能,得到不斷完善。在高職院校人文教育中融合美育內容,通過課堂活動與第二課堂,在知識層面讓學生感受美,在能力層面讓學生學會鑒賞美,更重要的是通過“美”感的提高不斷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索生命,用宏觀開闊的視野去豐富生命,用敏感細膩的心去感悟生命。這會使學生既能在審美活動中感受到個體愉悅,同時使其實現個體有目的有意識地自我提升和精神凈化。
二、引導學生在實現價值中奉獻社會
人文教育的核心在于“人生的意義和價值是什么”和“我們如何活得有意義、有價值和有尊嚴”,這一特性決定了人文教育是一種面向個體內在的人格教育。價值是人基于客觀實際在理性分析下做出的判斷抉擇,具有穩定性和持久性,核心價值觀更是人生命的效用和意義。受諸多現實因素的影響,近年來高校畢業生的人生價值觀更傾向于功利化,在各類選擇上更多是從個人利益出發,其服務社會的意識卻不斷減弱。很多學生直接將職業分成不同的級別,缺乏吃苦耐勞的精神,也并沒有意識到國家社會需求的重要性。蔡元培先生認為“人是社會進步、國家發展的根本動因,是一切變革的先決條件”,所以“立國先立人”“新國先新民”。人格教育是“個性與群性的共同發達”,人不能脫離社會而存在,人的價值也需要在奉獻社會中實現。
三、指導學生在審美人生中領悟工匠精神
高職類院校側重學生的職業教育與技能培養。職業不僅是一種謀生手段,更能夠給人帶來巨大的愉快與滿足,能夠使人在專注和投入中忘記時空和自己,從而達到精神上的高峰體驗。人可以通過適合自己的職業得到更豐富的生命體驗,更能理解他人的境遇,從而提高共情能力和社交能力。因此,職業是提高學生生活幸福感的重要方式。
工匠精神的核心是“以心養技”,人文類教育正是“以心養技”的有效途徑。在課堂活動和第二課堂等趣味性活動中,引導學生保持一顆純粹、創造、自由的心,初心不改并心懷虔誠,將職業當成為之奮斗不息的信仰。在課堂上展示各行業各領域的工匠模范,向學生闡明嚴謹認真、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勇于創新等精神的重要作用,將職業作為“志業”。
高職“隱形”美育的當下困境
一、短視頻消費影響下審美能力的缺失
在數據更新速度日益加快的信息化時代,短視頻因其時間成本小、經濟回報快等因素占據文化傳播的有利位置。抖音、快手等短視頻軟件讓文化消費從古典時代的嚴肅到現代社會的通俗。流量和點擊率成為文化傳播的先行條件,受眾的注意力集中時間越來越短,同時追求刺激與新鮮成為公眾進行文化消費的主要原因之一,人更多是在本能欲望的驅使下觀看欣賞短視頻。短視頻有對人欲望無限制擴大的趨勢,比如很多直播博主會以“美女大胃王”為營銷手段,通過各類視頻拍攝和剪輯技術,讓觀眾食欲空前高漲,卻忽略食物本身的文化內涵和背后的餐桌禮儀。同樣在審查機制日益嚴格的當下,不少女主播以打擦邊球的間接形式向觀眾誘導展示性元素,女性身體被凝視、被消費。“隱形”美育在這種狀況下更容易流于庸俗與概念化。
二、教育的功利化模式
當今時代是個人主義盛行的時代,“美”更像一種文化軟實力,帶來的經濟回饋周期較長。因此,較多高職學生無法提高自身對于審美能力的重視度,還有較多學生對于美育的認識停留在淺層,認為美是一種主觀認識,不需要自主學習。在筆者任教的班級中,較多學生對于職業價值觀以及文化修養等“軟性”內容較為漠然,理論性課程聽課效率和互動積極性遠不及專業實訓類課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更多關注就業和升學等結果的效用,而忽視接受知識給養過程的體驗。同樣在擇業過程中,學生大多停留在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的內在低層次需求,單純追求工資和穩定性的情況較為普遍。
同樣職業教育在培養學生過程中存在目標的短視化和內容的片面化。雖然自從2016年“工匠精神”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后,社會各界都對其密切關注,職業教育因其與工匠精神的關聯性和契合性也在大力打造“工匠熱潮”。教育的本質是喚醒人的靈魂,但職業院校培育方式多以技能和就業為導向,忽視對學生精神的涵養,工匠培育日益成為一種迎合主流趨勢的模式化教育和形式主義。這樣的模式化教育培養出來的學生,大多缺少批判性思維與自主學習能力。
三、美育手段偏于陳舊
當今較多高職院校對美育的認識不夠清晰,一方面過于簡單地理解美育,認為美育就是美術教育。蔡元培先生在他的《以美育代宗教》里曾提到,美育不僅包括雕塑、繪畫等美術課程,更是囊括文學、音樂等門類,“凡合于美學的條件而足以感人的,都包括在內”。同時在實踐層面,很多高職院校雖然開設了美育相關課程,但并未形成完善的課程體系,沒有固定的教材和場地,并未對美育作系統考慮和頂層設計。美育作為一種長效機制沒有得到很好體現。
正因為在理論與實踐層面的不足,“隱形”美育未完全發揮其作用。首先,高職院校多在傳統類課程中融入美育手段,看待問題角度較單一,沒有形成全球性宏觀視野和開闊的思維方式。很多“隱形課程”都未得到有效開發。其次,教育的功利化和學生審美能力的不足也在于課程思政與高職美育的“隱形”關系未完善。存在某些課程思政的內容與課程融入不密切,與學生現實生活脫節,無法做到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有效統一。最后,是在“隱形”美育的實現層面,學校的較多活動存在學生參與感與積極性的缺失,學生仍是以完成任務獲得素拓加分的心態參與活動。美育雖然被較多高職院校關注,但學校美育也未與社會、自然、家庭美育有效結合,未將審美教育貫穿學生成長的全過程。大多學校雖致力于構建美的環境,卻未引導學生加深對美的思考,形成自身與美有關的思想體系,并身體力行,將美化為行動。
高職“隱形”美育的路徑探索:? ? ? ? ? ? ? ? ? ? 基于比較視野下的“活態”美育
筆者所任教的浙江農業商貿職業學院人文教研室,主要講授職業生涯規劃和語言文學類課程,在此,筆者從自身教學實踐出發,以課程活動為核心,以各類文學競賽與活動為支撐,探索高職“隱形”美育的有效路徑。
一、職規課堂的“活態化”美育
美育的概念一般認為是由德國教育家席勒最先提出,國外對于審美教育的研究歷時更長。職業生涯規劃的很多理論也是由國外引進。如職業生涯規劃的自我探索部分是通過霍蘭德職業興趣測試、Mbti職業性格測試、職業錨理論以及職業能力量表等一系列測試活動完成,這些工具可以讓學生走近自己、了解自己,從而選擇適合自己的職業環境。但在應用外國先進理論的同時,更應牢固樹立“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這一核心問題意識。在課堂活動中進行傳統文化的輸入和啟發式教育。
自我探索部分的課堂活動應該致力于讓學生完善自我認識,但在活動過程中更應由表及里,不斷深化學生對“自我”概念的思考。精神分析學家弗洛伊德曾將人的“我”分為自我、本我和超我。人是復雜的個體。人對于自我的認識也是不斷完善的過程。但正由于自我認識的無法窮盡,人充滿奧秘與魅力。以職業價值觀為例。學生在進行“我的價值觀列表”這一活動時,經常會出現對價值觀選擇和排序的混亂茫然,此時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選擇幾名同學作為教學案例,通過案例引導學生,大學生仍處于價值建立的關鍵時期,出現價值觀選擇的混亂和不清晰是正常的,也是人成長的必然過程。但要學會理解他人的不同選擇,多去思考價值觀選擇背后的原因,這會讓學生在職場與生活中更富同理心。
在職業性格的授課中,可以通過《紅樓夢》等名著,讓學生對自己熟悉的人物進行性格分析。通過人性的深刻幽微感悟古典名著的博大精深。也可以就《羅小黑戰記》《麥兜響當當》等動漫作品,展開動漫人物的分析活動,讓學生真正學會使用測評工具。針對學生差異化的人物分析結果可以因勢利導做好課程思政,讓學生知道性格的顯性與隱性,任何測試活動也只提供了解自己的手段,我們需要在生活中不斷接近自己和了解他人。
二、文學類課程的“活態化”美育
文學類課程因其以文化人的教育屬性,可以成為“隱形”美育的思政融合地。我們要用第三只眼睛來反觀自己。世界各民族在幾千年的耕耘中,形成了多種深邃美好的文化價值體系。一個具有生命力的民族一定擁有強大的學習能力。我們中華文化之所以歷久彌新,是因為在與各民族長期交往的過程中,形成了以儒家、道家思想為核心,以其他諸子思想和佛教思想為輔的體系,中華文化具有強大的生命力、開放性和包容性。
不同民族基于不同的生活境遇和生長環境,會形成自己對于同類問題的不同思考,學生在比較的基礎上形成自己的看法和觀點,在文化自信的立場下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大多高職學生雖未形成全球性的宏觀視野,但其課堂活躍度較高,首先可以在課堂活動中進行啟發式教學。如在講授《大學語文》外國文學章節,雖然學生對于《百年孤獨》等著作有所興趣卻很難靜心通讀文本。教師可以精心設計,利用學生對于戀愛擇偶的困惑,分析布恩迪亞家族第五代子孫梅梅的愛情。而梅梅愛情的切入點是書中的黃蝴蝶意象。教師在課前布置任務,讓學生制作蝴蝶標本或者拍攝蝴蝶照片。課中進行展示。并對中外文本中的“蝴蝶”意象進行梳理,如莊周夢蝶和梁?;龋寣W生思考“蝴蝶”在中外文學表述中的特殊含義,理解不同文化的個性與共性。在自然中讓學生親近美,同時在課堂活動中讓學生理解美。
其次,以筆者所在的浙江農業商貿職業學院為例,文學類競賽和社團指導工作也是“隱形”美育的實踐基地。多年來,筆者所在的教研團隊以經典誦讀競賽成果經驗為依托,形成以系部聯動、教賽結合、小班化教學、文本精讀、指導教師負責制、老生帶新生等核心內容的一整套指導教學模式。在備賽中,學生積累了古典文學知識,提高了其對中國文化的審美感知和認同,更是在實踐中受到傳統文化中“家國觀念”“天下大同”等優秀思想的浸潤,以奮進姿態彰顯個人價值。
教研團隊也積極發揮第二課堂的作用,打造集晨讀、社團、文化活動為一體的綜合性校園文化品牌。教研團隊每年都編寫經典詩文晨讀讀本,以“鳳凰詩社”社團骨干推進一系列文化活動進程,誦讀比賽、征文比賽、書畫比賽、詩會等各類活動蓬勃開展。讓學生用行動去塑造美、具象美、踐行美。
“隱形”美育是一項任重而道遠的工作,其對學生審美感知、價值引領和行為塑造具有重要意義,“隱形”美育更能打通學校、社會、家庭教育的邊界,貫穿學生成長全過程。當前美育也遭遇很多困境,需要各方不斷開拓思路與時俱進,在積累經驗的基礎上完善策略,讓“美”成為教育的信念所在、教師的信心根基、學生的信仰之源。
作者簡介:
陶晶,女,漢族,安徽省宣城市人,文學碩士助教,研究方向: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大學人文美育。作者單位:浙江農業商貿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