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倩倩
美術作為一門藝術性學科,與其他學科之間存在著不同程度的聯系。在美術學科的課程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美學素養也并非僅局限于美術學科。尤其是新課改下,學科之間的聯系愈發緊密,學科間的獨立性逐漸弱化,突出強調學生綜合素養的培養。202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發布的《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義務階段的教育要以藝術學科為主體,強化藝術學科與其他藝術之間的融合;注重藝術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聯系,以充分發揮學科之間協同育人的功能,從各學科中有效汲取豐富的美學教育元素,促進學生知識素養的全面提升。因此,培養新時代的美術專業人才,要牢牢貼合新課標下以學科融合提升學生美學核心素養的教學要求,這也是新時代美學教育的必經之路。
開展學科融合教學的意義
傳統的美術教學中,教師受舊模式下教學思想的影響,選擇的教學方法較為單一。然而,隨著信息技術社會的發展,原有的美術教學體系已不再適應現代社會中學生對美學知識的需求,教學方法亟須進行改革。在各大院校不斷探索新的教學模式過程中,教學效果最突出的就是采用多學科融合的方式展開教學,利用其他學科的知識強化美術學科的知識架構,促使美術教學充分發揮其應有的教學效果,提升學生的美學技能和美學素養。在開展學科融合的美術教學過程中,學科融合不但可以使原有的美學知識體系化,加強學生對美術知識的理解,還能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與學習積極性,調動課堂教學氛圍,提高美術課堂的教學質量。
新課改下,學科融合作為一種全新的教學方式,應成為美術課程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以構建系統的美術知識體系,服務于美術課程教學工作。此外,基于新課改對人才培養的要求,以學生為主體,開展相關的學科融合教學活動,能使美術教學內容更為貼近實際生活,拉近學生與美術知識之間的距離,使學科融合起到更好的教學效果,為學生美術核心素養的培養奠定良好的基礎。
新課標對美術學科教學目標提出的要求
一、學會解讀美術作品
教師在美術課程教學中要能通過鑒賞與評析美術作品技巧知識的講解,加深學生對美術作品及其發展概況的理解,幫助學生掌握解讀美術作品的技能。美術課堂上以學生能力發展為本,使不同潛質的學生獲得不同程度的能力發展,重視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保證學生經過系統化的美術知識學習后,能結合周邊自然環境中的景物及人造物,合理運用相應的色彩、形狀、線條以及重復、對稱等元素與原理,對其蘊含的美學價值進行欣賞與評析,形成對美的感知與欣賞意識。重視學生審美感知與文化理解素養的培養。
二、強化學生的美術思維
美術造型與表現是美術教學課程中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要主動引導學生從物品的使用功能和外形等方面認知物品的特性,鼓勵學生大膽表達自己對創作物品的裝飾及美化改進意見,幫助學生形成設計意識。圍繞著不同的美術作品題材,提煉其中的主題,以美術知識、思維方式及技能詳細講解作品的立體、平面或動態等表現形式傳遞的思想情感。通過對美術作品進行不同角度的分析,培養學生的藝術表現能力。
三、提高學生的美術創造力
美術知識的學習需要聯系實際生活,脫離社會情境的美術作品將難以呈現其藝術價值。因此,在實際的美術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結合實際生活,為學生創設相應的美術設計環境,激發學生創意思維,幫助學生及時利用所學美術知識和技能進行相關美術作品的創造。信息時代的發展,更加強調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因此,在美術的教學課程中,教師要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借助多種方法提升學生的思維靈活性、流暢性與獨特性,重視學生利用不同類型材料的特點設計與制作作品的創意實踐能力的培養。
四、提升學生的美術核心素養
教師在美術課程教學中,要重視學生所學美術技能、知識及思維方式,并與人文、社會等知識相結合,進行美術技能與知識遷移的綜合能力的培養。在美術教學中,教師應讓學生借助美術學科充分認識到社會的豐富性,以及基于不同文化情境了解美術表現的多樣性及美術在社會生活中的應用。通過將美術教學與社會生活中的美術知識聯系在一起,引導學生進行美術相關的作品創作,實行美術知識與技能在不同層面的遷移,提升學生的美術核心素養。
基于學科融合的美術新課標應用要點
一、注重以美育人
基于美術新課標下,要深入貫徹、落實學生美術核心素養的培養主線,積極引導學生參與美術作品的創作活動,讓學生在藝術活動中發現美、感受美、欣賞美、表現美及創造美,豐富學生的審美感知。通過不同文化作品的賞析,開闊藝術視野,培養學生的審美及人文素養。
二、重視學生的藝術體驗
教師在美術課程教學中,應采用合理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參與美術創作活動的興趣與熱情,重視學生在學習中的情感體驗及對美術作品的感知,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通過不同的美術教學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的美術素養與美術創造能力。
學科融合在美術新課標中的應用策略
一、美術與語文學科融合,加深文化理解
新課標中指出,美術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美術的學習并不僅僅是美術技能技巧的訓練,它從本質上來講也是一種文化學習。美術與語文學科的相互融合,不但可以培養學生的繪畫技能與美術素養,通過對語文學科中傳統文化及人文情懷的感悟,還能進一步加深學生對隱藏在美術背后文化的理解,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美術學科以筆勾勒畫面,文學學科則以文字描述畫面,“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便是美術與文學的有效結合,充分詮釋了兩者互相成就的特點。作為一種視覺藝術,美術與語文的融合,可使美術作品展露其文學魅力,幫助學生了解美術作品的藝術溯源和特征,加強學生對文化的理解,契合了新課標下對學生美術核心素養的培養。同時,有利于提升學生對特定文化情境中美術作品人文內涵的感悟、價值的領會及對美術作品的闡釋能力。在實際的美術教學中,教師可以將文學內涵滲透至美術教學中,通過兩者融合方式,挖掘美術作品中文化內涵,教導其尊重文化的多樣性,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文化觀,提升美術鑒賞能力與表達能力的同時,增強文化自信。
例如,語文教學內容中有較多的古詩詞鑒賞,在語文課程《清平樂·村居》一文中,教師可以幫助學生深入理解古詩詞中想要傳達的情感和描述的畫面,引導學生借助繪畫的方式對詞句中描繪的情景進行合理展現。借此幫助學生將所學的文化知識運用美術作品的呈現上,與不同時代的文化進行跨時空的有效對話,加深學生對美術作品文化的理解。
二、美術與音樂學科融合,增強藝術表現力
美術是藝術類型中的一種,所以從藝術視角來看,美術屬于靜態藝術,而音樂屬于動態藝術。音樂具有較強的流動性與時間性,美術則具有一定的靜止性和空間性。兩者動靜融合,皆具有較強的藝術表現力。藝術表現是指藝術活動中思想感情的表達、藝術美感的展示以及藝術形象創造的實踐能力。它包括藝術活動中的想象及聯想的發揮、藝術語言的運用等。新課標中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表明,學生藝術表現的培育,有利于學生掌握相應的藝術表現技能。因此,在實際的美術課程教學中,將美術與具有極強感染力的音樂進行融合,不但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及課程教學質量,活躍美術課堂氛圍,還能有效增強學生的藝術表現力,在音樂的氛圍中激發其創造力。跟隨不同的音樂節奏及曲調,在腦中構建不同的場景畫面,加強藝術與生活之間的聯系,從而增強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培養其熱愛生活的態度。
例如,在美術課程教學中,教師可開展“聽音樂,畫音樂”的美術教學活動,借助于音頻、圖片及視頻的方式,讓學生在音樂中對美術畫面展開想象,引導其將音樂旋律、節奏與美術中的色彩、線條相融合,充分感受音樂中的美術魅力,提高學生藝術表現技能。比如,教師在“色彩”的教學中,可結合中國風較強的《水墨丹青》音樂,引導學生按照自己的理解,畫出音樂中描繪的畫面,借助于音樂逐步培養學生的藝術表現技能。
三、美術與數學學科融合,提升創意實踐能力
數學是一門邏輯思維、抽象思維及想象思維較強的學科,尤其是在立體幾何的數學知識學習中。思維本質上是一個較為抽象的概念,但對于美術學科來說,數學中立體空間思維與想象思維是美術創作中必不可少且十分重要的能力。成功完成一幅美術作品不但需要學生能熟練運用運筆技巧,還要求學生有較強的空間建構、邏輯及想象思維,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美術作品中的細節。新課標的培養目標中明確指出,要通過藝術課程教育,培養學生的想象力,發展其創新思維,提高其實踐能力。對此,將數學學科與美術進行融合,可以有效提升學生藝術創造能力。在實際的美術教學中,教師可利用數學學科幫助學生理解并掌握構圖這一美術基礎知識點,借助教師的技巧講解,培養學生的空間思維以及藝術實踐與創造能力。
例如,在“構圖”這一美術知識的講解中,教師可開展“幾何圖像想象畫”“數學符號創意畫”等趣味教學活動,通過數學中的正方體、立方體、圓柱體模型,激發學生的繪畫興趣,引導其積極思考,充分發揮自身的空間及想象思維,創造出不同組合方式的新圖案。再如,教師也可通過開展“立體造型”的美工活動,結合數學中的立體圖形,引導學生發揮其創造力制作折疊、剪接紙雕等。通過這種方式,將平面圖形變作立體圖形,幫助學生構建空間想象思維,提升學生創新能力與實踐能力。
四、美術與歷史學科融合,強化審美感知
美學的內涵并不僅存在于美術學科中,它總與各類學科知識以交融的形式出現。歷史學科便是其一,大量現存的美學價值極高的藝術作品大都離不開其背后的歷史文化,可見美術與歷史之間的緊密聯系。新課標中更是提出,美術課程教學要幫助學生深入理解不同國家、地區及民族的歷史。對此,在實際的美術教學中,教師應積極將美術教學內容與歷史文化進行融合,結合翔實的美術資料,挖掘美術作品中的歷史文化內涵。通過美術作品中歷史意蘊、情感表達、藝術形象、風格意蘊及藝術語言的講解,強化學生的審美感知,豐富其審美鑒賞體驗。同時,美術教師還應結合美術作品的構圖、色彩等,以歷史意義的視角對美術作品進行分析,幫助學生鑒賞不同時期美術作品的原型、人物特征等,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
例如,在進行美術鑒賞時,教師可通過對唐朝畫家閻立本的《步輦圖》的解讀,幫助學生感知作品中錯落變化的構圖和絢麗典雅的色彩。然后結合當時的歷史,對畫中人物的儀態、服飾、妝容等進行思考與描繪,幫助學生把握作品的歷史背景。比如,閻立本這幅《步輦圖》的歷史背景便為:公元640年,松贊干布由于仰慕大唐文明,故派出使者祿東贊前往長安通聘,圖中畫面就是使臣祿東贊當時朝見唐太宗的場景。通過讓學生了解鑒賞的美術作品的歷史,可以使學生對美術作品的內涵進行全方位的把握,進而提升自身的審美。
美術學科課程教學是提升學生美術素養、審美能力等的重要途徑。美術知識存在于多個教學學科中,且在一定程度上與其他學科知識相輔相成、彼此促進。作為一門教學知識非獨立學科,美術學科不論是與語文學科的文化互通,或是與音樂學科的音畫協同,還是與數學學科立體空間思維的同步建構,以及與歷史學科間文化意蘊的傳遞,都充分突出了新課標背景下美術學科和其他學科融合后的藝術與教學效果。由此,新課標下的學科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藝術創造力,提升學生的美學核心素養,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及賞析美術作品,強化學生的美術實踐技能。
(作者單位:蘭州市西固區合水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