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靜

摘 要: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以微項目化學習為切入點,推進初中語文教學改革、創新是一道緊迫且重要的時代課題。以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為指導,從“聚焦課程標準,明確微項目主題”“尊重個體差異,構建微項目小組”“構建任務序列,促進個性化學習”“實現多維反饋,構建評價新體系”等多個維度著手,探討微項目化學習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實踐路徑,繼而以統編版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為例,展開案例探究,旨在提高初中語文教學的效率和質量,為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提供助力。
關鍵詞:微項目化學習;初中語文;教學實踐
作者簡介:常靜(1973—),女,山東省臨沂市沂南縣第三中學。
傳統的語文教學模式存在不足,導致核心素養的培養目標難以落到實處。在這一背景下,推進語文教學改革是相關教育工作者最為重要的任務。其中,微項目化學習以其獨特的優勢和價值備受關注。其強調教師應將核心知識情境化,降低任務的難度,并以驅動性問題引導學生進行小規模的探索。基于此,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應綜合考慮單元目標、課文內容、學生學情等因素,以情境為基石,以活動為載體,以任務為驅動,引導學生在微項目中展開多維實踐、深度交流、有效學習。
一、微項目化學習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實踐路徑
(一)聚焦課程標準,明確微項目主題
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頒布進一步明確了以核心素養引領教學改革的重要性。課程標準針對以往知識本位教育的弊端,倡導以核心素養為導向,以微項目學習為著力點,重構課程與教學體系。可見,課程標準不僅為語文教學提供了宏觀的指導,也為微項目化學習指明了方向[1]。確定微項目主題是推進微項目學習的基礎和前提,教師需要深入研究課程標準,準確把握其對初中生語文能力和素養的要求,明確微項目主題。同時,教師要切實考慮初中生的認知發展特點和個體差異,將核心知識點融入與學生生活緊密相關的主題中,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讓學生在微項目實踐中展開多維、深入探索,實現教學目標。
(二)尊重個體差異,組建微項目小組
尊重個體差異,組建微項目小組是推進微項目學習的關鍵環節。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特點,采用同組異質的分組方式對學生進行分組,以保證每個小組成員之間的互補性,增強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此外,在微項目小組中,教師還應該指導學生根據任務要求和個人特長進行分工與合作,提高學習效率和質量。
(三)構建任務序列,促進個性化學習
構建任務序列要求教師在了解學生的認知規律、學習特點的基礎上,設計出符合學生發展需求的任務,如采用階梯式、遞進式、螺旋式等任務設計方法,由易到難、由簡到繁地安排學習任務[2]。具體而言,教師需要根據課程標準要求、課文內容和學生能力設定一個總體目標,然后將總體目標分解成若干個子任務,且為每個子任務制訂明確的目標和評價標準。在設計任務時,教師要注意任務的層次性和挑戰性,確保每個任務都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教師也要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能力選擇任務,進行自主探究。此外,教師還要切實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及時發現問題并提供有針對性的指導和支持,以此促進學生展開個性化學習,逐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四)實現多維反饋,構建新的評價體系
在微項目化學習中,評價是必不可少的環節。教師應該改變傳統的評價方式,以學生的全面成長、發展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構建新的評價體系。具體而言,教師可以從評價指標、評價主體、評價方法等方面切入,提高評價的科學性、全面性、客觀性。第一,教師應制訂多樣的評價指標,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還要關注他們的學習態度、合作能力、溝通能力等,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情況,進而展開有針對性的評價和指導。第二,評價主體應從單一走向多元,包括教師評價、學生自我評價、同伴評價等。教師要鼓勵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促進學生之間展開交流與合作,幫助他們進一步認識到自己的優勢和不足,明確努力的方向。第三,評價方法可以采用量化評價與質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如表現性評價、成長檔案等。通過豐富的評價方法,教師可以更準確地了解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成果,進而調整教學策略,提高教學效果。
二、微項目化學習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實踐案例分析
(一)立足課程內容,確立微項目主題
確立微項目主題是實施微項目學習的第一步。在統編版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教學中,教師應以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為導向,關注這個單元的四篇課文——《春》《濟南的冬天》《雨的四季》和《古代詩歌四首》,以及寫作部分的“熱愛生活,熱愛寫作”,了解這個單元在閱讀、寫作和口語交際等方面的要求[3]。在單元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四季美景、自然景觀、古代詩歌等關鍵詞,和學生一起交流、討論,設計微項目主題,如“四季如詩——探尋語文之美”等,讓學生通過閱讀、寫作和口語交際等活動,探尋語文之美,提升語文能力和綜合素養。
(二)通曉學生特性,組建微項目小組
在統編版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中,教師可以遵循同組異質的原則組建微項目小組,以實現優勢互補,提高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具體來說,包括以下環節:(1)評估學生之間的差異。在組建微項目小組之前,教師可以通過調查問卷、課堂觀察、交流溝通等方式了解學生的知識儲備、學習能力、興趣愛好、個性特點等方面的差異。(2)分組。遵循同組異質的分組原則,將能力水平、學習風格、興趣愛好等不同的學生分為一組,每個小組4—6人。(3)角色分配。在科學組建小組的基礎上,教師可以指導學生結合自身的特長和興趣明確角色定位,了解角色任務。例如,組長負責組織討論活動和協調進度,記錄員負責記錄討論內容和要點等[4]。(4)互動與溝通。在微項目學習實施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組織小組會議、檢查微項目進度等方式,保證每個學生都充分參與并貢獻自己的力量。同時,教師要鼓勵學生相互學習、相互啟發,提高團隊協作效果。通過以上步驟,教師可以組建一個具有多樣性、互補性的微項目小組,確保每個學生都能在小組中找到自己擅長的角色,發揮自己的優勢,共同完成項目任務,提升語文綜合素養。
(三)搭建任務架構,推動特質化學習
搭建任務架構是微項目學習中的重要環節。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應該結合統編版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內容,以“四季如詩——探尋語文之美”微項目為切入點,搭建任務架構,推動特質化學習。
1.基礎任務——通讀課文,了解四季的特點和景物
在基礎任務中,學生需要閱讀單元課文,初步了解春夏秋冬四個季節的特點和代表性景物。具體如下:(1)學生自主閱讀《春》,思考春景的特點,找出文中描述春景的句子,分析作者是如何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展現春天的生機與活力的。(2)學生閱讀《濟南的冬天》,分析作者是如何描述濟南冬天的獨特景色的,并體會作者對濟南冬天的喜愛和贊美之情。(3)學生閱讀《雨的四季》,分析作者如何描述四個季節的雨,以及其中蘊含的情感,感受作者對大自然和生活的熱愛。(4)學生閱讀《古代詩歌四首》,嘗試理解詩歌描述的景色,體會詩人傳達的情感。
2.進階任務——深入挖掘,探究作者如何描述四季的美
在進階任務中,學生需要進一步探究各個篇章中作者描述四季美景時所使用的修辭手法、表達方式等。具體任務如下:(1)小組成員共同討論《春》一文所使用的修辭手法,并說明其是如何增強文章的表達效果的。例如,在《春》一文中,作者將春天比作“剛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壯的青年”等,生動地描述了春天的勃勃生機。(2)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深入分析《濟南的冬天》中運用的對比手法,舉例說明這種手法是如何體現濟南冬天的特點的。例如,在《濟南的冬天》中,作者將濟南的冬天與北國的冬天進行對比,突顯濟南冬天溫暖舒適的特點。(3)小組討論《雨的四季》中四個描寫春夏秋冬的雨的段落在表達方式上的特點,探討作者是如何通過不同的表達方式展現各個季節雨的特點的。(4)學生合作探究《古代詩歌四首》所使用的表現手法,深入地理解景中情、情中景[5]。
3.挑戰任務——實踐應用,創作關于某一季節的短文或詩歌
在挑戰任務中,學生可在理解四季特點和景物的基礎上,選擇一個季節進行創作。具體任務如下:(1)學生獨立思考,選擇自己喜愛的季節作為創作主題。(2)學生構思作品,運用在這個單元學到的修辭手法和表達方式完成創作。(3)小組成員之間分享作品,相互提出修改意見,使作品更加完善。
4.協作任務——小組討論,分享對四季的感受和見解
在協作任務中,學生需要分小組進行討論。具體如下:(1)每個小組成員輪流分享自己對于某一季節的獨特感受或見解。例如,有的學生可能更喜歡春天,因為春天萬物復蘇,生機勃勃;有的學生可能更喜歡秋天,因為秋天色彩斑斕,碩果累累。(2)其他成員在傾聽后,可以提出問題或補充內容。通過小組討論,學生可以了解他人的觀點,拓寬視野,增進對四季的了解。
5.拓展任務——搜集資料,了解更多描述四季美景的文學作品
在拓展任務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搜集古今中外描述四季景物的文學作品進行對比閱讀。在搜集資料的過程中,學生需要注意以下幾點:(1)地域多樣性。嘗試搜集不同地域的文學作品,了解各地作家如何描述四季景物,從而拓寬自己的視野,感受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四季之美。(2)文學形式多樣性。除了詩歌,還可以搜集散文、小說、戲劇等不同形式的文學作品,豐富閱讀體驗。通過閱讀不同形式的文學作品,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家如何在不同文體中呈現四季景物的魅力。(3)主題和意義。在整理和分析搜集的資料時,學生需要關注作品的主題和意義。例如,有些作品可能通過描述四季景物來表達對自然的敬畏和贊美,有些作品可能通過四季的變化來表達時間流逝和人生感悟。通過分析作品的主題和意義,學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文學作品中的情感美、內涵美。
6.小組展示——交流創作成果
這一環節的任務流程如下:(1)小組內部討論,選出最有代表性的作品。(2)分配任務,如介紹作品、朗讀或展示作品、回答問題等。(3)小組在班級內展示創作成果,時間控制在5分鐘左右。(4)展示結束后,其他學生可以向展示小組提問或提出修改建議[6]。
(四)共謀多元反饋,開拓評價新天地
在“四季如詩——探尋語文之美”的微項目學習中,教師可以通過制訂多樣的評價指標、引入多元的評價主體和采用綜合性的評價方法等進行評價反饋,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情況,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具體如表1所示。
表1? “四季如詩——探尋語文之美”微項目評價表
評價主體 評價指標 評價方法
教師、學生、同伴 基礎知識與技能 通過觀察學生的課堂表現、小組討論情況以及任務成果,了解學生對四季特點和景物的理解程度;通過分析學生創作的作品,了解學生在描述四季美景時運用修辭手法的能力
學習態度 通過觀察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以及課后的自主學習情況,了解學生的學習態度和自主學習能力
鑒賞能力 通過分析學生搜集的描述四季美景的文學作品,了解學生對不同地域和形式的文學作品的鑒賞能力
創新思維 在創作過程中運用獨特的想法和創意;在討論中提出新穎獨特的見解
三、總結
筆者基于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微項目化學習為切入點,探討了其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實踐路徑。首先,通過聚焦課程標準,明確微項目主題,確保教學內容具有針對性。其次,尊重個體差異,組建微項目小組,促進學生交流與合作。再次,通過構建任務序列,實現個性化學習,促進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成長與進步。最后,實現多維反饋,構建新的評價體系,及時發現問題并調整教學策略。筆者以統編版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為例,探究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實施微項目化學習的可行性。在未來的教學實踐中,相關教育工作者還應切實關注時代發展需求和學生需求,不斷優化微項目化學習的設計與實施,提高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宋龍女.新課標背景下初中文言文項目化學習研究[D].舟山:浙江海洋大學,2023.
閆鋒.基于核心素養的初中語文微項目探索[J].新課程研究,2023(7):73-76.
王春燕.基于深度學習的初中化學微項目單元復習的設計與實踐[D].重慶:西南大學,2022.
呂莉,胡宇譽.核心素養視角下的語文微項目學習模式探索[J].中學課程輔導,2022(15):99-101.
張文藝.初中說明文項目學習設計研究[D].成都:四川師范大學,2022.
代寧,陳家堯.基于行為改進的教師培訓:以“國培”送教項目初中語文“三力”培訓為例[J].今日教育,2014(6):44-45.